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吴为山:艺术品最好的归宿就是被国家收藏

2017-08-17 22:52:08    北京日报

原标题:“艺术品最好的归宿就是被国家收藏”

  

青年艺术这几年一直是热点,打着类似旗号的展览更是屡见不鲜。由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并主办的“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近日与公众见面,共展出近60件雕塑、绘画作品。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年轻艺术家不等于没有好作品,像梵高、拉斐尔都在三十五六岁时就创作出伟大作品。如今,中国美术馆为青年艺术家举办专场展览,就是要把未来的大师作品收藏进来。“作为国家美术馆,不仅是体现一种眼光,更重要的还是对年轻人的鼓舞。”吴为山说,想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相当不易,“美术馆一年有90多场展览,其中也包括中宣部、文化部交办的很多大型纪念展。由美术家自己申报,并获许进美术馆举办展览的,一年也就30多场。”

“当然,不等于参展的作品都要收藏,我们叫‘收藏展’,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真正要达到收藏,还要有一批专家来评。”吴为山介绍,在馆内目前收藏的10余万件藏品里,单单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的画作就有几百张。“当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被收藏进来,也成了国宝。”他还说起一则趣事,有一位著名艺术家某天黄昏跑到中国美术馆想借库房里的作品看看,“我告诉他,这个时间到中国美术馆借这件作品,等同于你在临下班时分跑到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把库房里的金锭抱出来看看,私人关系再好也不行。”

与如今市面上动辄逾亿元的拍卖价不同,当年不少国宝走进中国美术馆库房几乎是“白菜价”。著名画家罗中立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父亲》,当初给他的收藏费仅为360元;吴冠中把一批作品捐给中国美术馆,奖给他200元,但他分文未取;国画大家潘天寿生前挑选了19件作品,捐给中国美术馆。

“艺术品最好的归宿就是被国家收藏。经常有人跟我讨价还价,我就不要了。因为你本身就没有这个境界,我要你的东西干什么?”吴为山还为当初自己的一个决定后悔不迭。2006年他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场展览,馆里提出收藏他的17件展品。“有艺术家跟我说你不要都给他们,象征性给几件就可以了。我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最后同意他们收藏了9件。”如今当上馆长后,他虽有心捐赠却已不便,“总不好在收藏证书的抬头和落款都是‘吴为山’,还要给自己发收藏费。”

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吴为山也给出忠告:“所有的艺术家应该不同,只有不同,才能体现你的真价值。”他透露,有时候参加大型全国性展览,乍一看发现一个人挂了5张作品,走近一瞧落款,才知道是5个人画的。“现在都喜欢画大画,无论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风格差不多都一样。”他说,有一所大学办了一个工笔绘画训练班,送给全国美展20多件作品,虽然是一人一张画,但看着就像出自一人之手,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陈涛)

相关热词搜索:吴为山 艺术品 归宿

上一篇:不善言辞的莫奈一生到底画了多少幅睡莲
下一篇:蒙古国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封燕然山铭》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