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姜嘉锵的音乐人生

本刊记者 钱敏    2017-12-14 14:39:22    人民周刊

2000年,姜嘉锵在新西兰《龙歌》音乐会上深情演唱。2000年,姜嘉锵在新西兰《龙歌》音乐会上深情演唱。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声乐学会副会长、文化部艺术专业考评委员、中国艺术家联谊会理事、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姜嘉锵有着众多艺术头衔,而这一切皆归因于他在声乐方面的突出贡献。

 

为爱好弃工从艺

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声乐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当年差点与音乐失之交臂。

姜嘉锵出生于1935年,从温州中学毕业后,1951年被保送至温州工业学校就读化工科。2年后,温州工业学校化工科被整合纳入杭州化工学校(现浙江工业大学前身),姜嘉锵所在的化工科也随之整体搬迁到杭州。1954年,姜嘉锵毕业后分配到大连化工厂。在这家全国最大的化工厂,姜嘉锵被作为技术骨干进行培养。

这份让人艳羡的国营大厂的工程师职业最终没能留住姜嘉锵匆匆的脚步。1956年11月2日,《旅大日报》上的一则招生简章带走了姜嘉锵滚烫的心。当时,中央歌舞团面向全国招生,从小喜欢唱歌的姜嘉锵再也坐不住了,他毫不犹豫向厂里递交了申请。

四岁,别人还在牙牙学语的年纪,姜嘉锵就跟在姑父身后学念《千家诗》,直到耄耋之年仍能信手拈来。“有的小孩爱画画,爱涂抹,他就可以在美术方面慢慢进展;小时候爱踢足球的小孩儿,将来他就有可能做运动员。我小时候或许就有这个基因吧,喜欢音乐。小时候爱模仿,好玩儿,跟着学,就这么玩儿着玩儿着就爱上了。”如今回想起来,姜嘉锵认为自己之所以走上弃工从艺这条路,是源于自小对音乐的那份爱。

上小学时,老师经常组织大家唱歌。一有比赛,总会让姜嘉锵来唱。由于唱得好,经常得奖,这对年少的姜嘉锵是莫大的鼓励。“我生长在抗日战争时期,那时候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上海十里洋场,外国传过来很多歌曲,当时中国唱的就是那些所谓的靡靡之音,如《蔷薇蔷薇处处开》和《三轮车上的小姐》等,另外一些是抗日战争歌曲。一直到1948年,内战后期,全国学生运动比较多,那时候歌曲除了抗日战争的歌曲,还有一些讽刺国民党的歌曲。这些对我的熏陶是很深的,学了我就唱。”学了就唱,姜嘉锵与歌声相伴成长起来。

由于喜欢唱歌,姜嘉锵在杭州化工学校读书时成为文娱部长,音乐方面接触得更多了。除了日常学习以外,他将很多课余时间都用在唱歌上。“后来就老想,是不是改行,到哪个歌舞团多好啊!”正是在这个时期,年轻的姜嘉锵心里种下了去歌舞团的种子。

 

“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

如愿以偿进入专业院团的姜嘉锵一猛子扎入音乐的海洋。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比如戏曲、曲艺、民歌等,尤其是民歌。他认为民歌是最基础的,“刚开始,都有民间艺人来教,把他们从外头请来,或者我们下去”。姜嘉锵有意识地学习了很多传统声乐艺术知识,他说:“只有你掌握了这些东西以后,你才有底子,你才可以谈到发展。”

到了北京以后,善于思考的姜嘉锵发现“中国的音乐怎么搞?”是摆在当时国人面前的一道考题。“由于受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人觉得什么都是洋的好,国家没有地位,在世界上也没有话语权。虽然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但是在世界上不这么看。”姜嘉锵敏锐捕捉到时代的痛点,他在思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我们自己的东西,但我们自己的东西怎么搞?”就这样,姜嘉锵参与到“怎么搞”这样一个大潮里去。

“很多音乐学院成立了,表演的团体也越来越多,各个省市都有歌舞团,各个大区也都有交响乐团,外国人影响我们就是通过交响乐团。”据姜嘉锵回忆,当年的交响乐团都是演奏国外的东西,如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那是最早的。“我们中国怎么搞?”姜嘉锵认为应该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洋为中用”的过程,要学习用欧洲的方法来表现中国的东西,写中国的旋律,“比如《梁祝》,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虽然是交响乐的形式,但内容是演绎中国自己的故事。”

回归到歌唱艺术,姜嘉锵发现仅仅接受欧洲声乐训练是不够的,这样只懂得它的审美,而我们中国的风格很不一样。“中国语言跟欧洲的很不一样,欧洲语言是多音节的,而中国是方块字,单音节但是讲声调的,这些都要注意。再就是咬字。”在学习欧洲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借鉴它什么,姜嘉锵冥思苦想,“于是我就从语言上着手,觉得首先是语言问题。当然除了语言问题,还有审美取向的问题。”

进一步地,要让作品使人回味无穷,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姜嘉锵清楚,唯有自己好好下功夫。于是他养成了细细琢磨的好习惯。为了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工科出身的姜嘉锵加倍努力。他一方面向古琴大师査阜西学唱琴歌《苏武思君》,感受古琴雅韵,另一方面又随昆曲大师傅雪漪学唱昆曲,还花了近一年时间在浙江婺剧团学习婺剧。为了更好地演唱古典诗词,他专门向语言学家请教古汉语,甚至拜妻子金家勤为师,纠正自己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

姜嘉锵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一生演唱的歌曲多达500多首,不但吐字清楚,而且每首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著名表演艺术家田青给予了姜嘉锵极高的评价:“现在的民族声乐是‘千人一腔’,而姜先生是‘一人千腔’。”1980年,姜嘉锵在文化部音乐评比演出中获一等奖,古典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鸣惊人,这不仅奠定了他更高层次的演唱地位,还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1987年,姜嘉锵被评为“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唱演员”。他演唱的《枫桥夜泊》(黎英海曲)获“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金奖,以及台湾第九届金曲奖“最佳演唱人”奖。2005年,《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姜嘉锵独唱集》更是荣获第五届“中国金唱片”演员奖,姜嘉锵也被誉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

 

为人民而歌

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姜嘉锵一点不为名利所累。“他徜徉于自己的歌唱艺术之中,从不张扬,从不炒作。1987年,台湾以国宝级歌唱家的美誉结集出版他演唱的古典诗词光盘《枫桥夜泊》,并获当年台湾金曲奖最佳演唱人奖。他没去领奖,媒体一无所知。”姜嘉锵的弟弟姜嘉镳在一篇书序中这样写道。

“不管是小学老师也好,文化馆馆员也罢,你写出的作品给我唱,说明你很尊重我,那我也会很尊重你,我就认真地给你唱。我当初也是业余出身的啊,我以前也没学过,人都应该互相支持嘛。他一个作曲家,虽然没有上过什么学,没有学过什么专业知识,但他对某一件事情,或者对某一首歌,他很有感情,他才写出来,我应该尊重他。”不像有些歌唱家会挑作品,姜嘉锵一般只要别人拿过来作品他都会唱,“而且有些歌儿还真写得不错,你唱着唱着就会发现怎么这么有感情啊?因为人家写的那个人有生活,加上我认真唱,效果就出来了。”据姜嘉锵介绍,《草原恋》就是呼和浩特红旗小学的一个老师写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电话,他是写信寄给姜嘉锵的,最终这首歌出来以后,很受内蒙同胞的欢迎,还被很多草原歌手翻唱过。

如今,姜嘉锵已年过八旬,仍经常参加公益性演出和讲座,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全国许多艺术院校都留下了他独具魅力的声音。8月15日,由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办事处主办的“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在大钟寺社区开讲。82岁高龄的姜嘉锵以“诗中有乐  乐中有诗  声通中外  情达今古”为主题,讲述了自己的“诗·乐人生”以及人生感悟。姜嘉锵表示,他愿意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燃放自己所有的光与热,一生为祖国、为人民歌唱。

相关热词搜索:姜嘉锵 人生 音乐

上一篇:中国美术人物志——王佑学【形神兼备,气韵悠远】丁酉作品赏析
下一篇:“古风遗韵”——画家周根宝作品展在北京开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