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一家银行多个APP 消费者体验不佳

2018-12-11 11:55:55    经济参考报

伴随着数字化的浪潮,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加速在移动互联网转型端发力,手机银行成为诸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发力点,手机银行APP更新迭代速度也不断加快。不过,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部分银行的手机银行APP数量过多,影响了客户体验。业内人士建议部分银行同质化APP可进行整合。

工行APP多达5个

《经济参考报》记者通过苹果应用商城以各银行全名为关键词搜索显示,在占据市场份额较高的5家国有大行及9家股份制银行中,11家拥有2个或2个以上针对个人用户的手机APP,其中,大部分银行的个人银行账户业务和个人信用卡业务是两个单独的APP。不过,也有部分银行的手机银行APP多达4个甚至5个。

以工行为例,工行除个人银行APP“中国工商银行”和信用卡业务APP“工银e生活”外,还有“工银融e联”“融e购”和“工银e校园”等APP,其中“工银融e联”可为工行银行卡提供配套信使服务;“融e购”为购物平台;“工银e校园”针对大学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如线上贷款、汇款预约、订酒店车票、余额理财和购物等服务。此外,记者注意到,除工行总行开发的APP外,工行部分地区支行也有单独APP,如“融e生活-深圳工行移动金融生活圈”和“工银广东e贷通”等。

另外,建行的手机APP也较多,除与工行类似的购物平台“建行善融商城”外,建行还有覆盖全场景的支付APP“龙支付”,以及为广大租客房东打造的租赁共享平台“CCB建融家园”。

或因内部竞争所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手机银行APP本是为了方便用户办理业务,但是多个APP有时候反而让一些客户无所适从。“其实我想就下载一个APP解决全部问题,但网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些APP的有些功能并不能相互替代,主要的账户转账用‘中国工商银行’,实时了解账户余额变化信息提醒用‘工银融e联’,要是想买东西得用‘融e购。’”家在北京的工行客户张女士告诉记者。

也有客户对记者表示,“银行现在搞那么多东西,这里一个APP,那里一个APP,其实有的功能都差不多。去网点办业务也是,工作人员过来就推荐下载APP,下了APP还送小礼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银行APP个数过多或与银行内部部门之间相互竞争以及对APP缺乏统一管理机制有关。

记者从多位工行人士处了解到,过去其没有对APP统一管理的部门和机制,推出APP通常是由业务部门提出要求,经批准后研发部门开发上新APP,因此部门强势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APP的开发。

以“融e联”为例。工行在2015年发布了其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其主要包括“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和“融e行”直销银行平台三大平台。“融e联”最初定位是移动即时通讯平台,承载为客户提供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的即时通信服务,并在客户经理、95588在线客服、行内外单位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交流、快速传播等功能。“最早‘融e联’主打社交功能,还有比拼微信的决心,不过现在看来,这些都没能实现。现在定制账户余额变化短信提醒需要缴费,因此基本上‘融e联’APP的功能就是替代以前的短信通知了。”一位工行人士对记者说。

记者也从多位工行人士处了解到,工行也一直在考虑将传统主流及新功能整合进主要的APP“中国工商银行”,目前也正在研究如何适度整合。不过截至发稿,针对记者的采访,工行对这一问题尚无官方回应。

应整合全渠道提升用户体验

对于银行数字化渠道布局,微众银行和腾讯CDC发起的银行用户体验联合实验室日前发布的《2018银行业用户体验大调研报告》认为,银行无需开发多个APP,要明确手机端主战场,整合全渠道提升用户体验。“对于银行而言,在通过APP布局获取流量的过程中,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权衡用户体验,明确手机银行APP的核心地位,避免入口过多、同质化过高和信息过载造成用户对银行APP的认知混乱,操作体验不佳。”该报告建议。

此外,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提醒,手机银行在成本、获客、服务方面的优势将为零售业务发展提供助力,但在发展过程中,需首先保证手机银行使用的安全性。“互联网具有风险属性,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在转账、交易、支付等环节均存在风险隐患,因此需要特别防控终端安全风险、平台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确保用户资金安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
下一篇:北京市统计局:“双11”网购调查显示 网络购物趋于理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