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北半球多国出现罕见酷暑,我国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

提升低碳环保意识 强化应对能力建设

赵贝佳    2018-08-27 15:09:23    人民日报

 8月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持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道路养护工人在烈日下喝水解渴。
  黎寒池摄(新华社发)

 

福建人王晓鹏大学毕业后,留在吉林工作。前几年,他感到吉林的夏天十分凉爽,空调就是个摆设,气候比老家福建舒适多了。

但是今年夏天,王晓鹏却觉得特别难熬,“最近这两个月热得出奇,不开空调简直过不下去。我爸妈从福建过来看我,本来是想像往年一样避暑,结果却感觉从一个‘蒸笼’到了另一个‘蒸笼’。”

6月1日到8月15日,我国东北、华北出现了1961年以来最早高温,中央气象台针对各地大范围高温过程连续33天发布高温预警,多地气象站监测到的最高温度突破历史极值。今夏北半球多国都遭遇了类似的高温天气。

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最高,中央气象台连续33天发布高温预警

按照气象学的定义,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持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叫做高温热浪。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艾婉秀告诉记者,根据6月1日到8月15日的气象监测数据,今年夏天我国高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高温极端性强。6月以来,全国共有193个气象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山东、甘肃、四川、湖北等地,其中河北元氏(43℃)、无极(41.8℃)和内蒙古巴林左旗(40.8℃)等54站突破历史极值。

高温日数多。6月以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为9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2017年。其中,辽宁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高温面积大。7月20日这一天,我国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面积达159.8万平方公里,涉及18个省(区、市)。

持续时间长。全国平均最长连续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东北、华北的高温是1961年以来出现最早的,5月时内蒙古东南部、吉林西部等地的最高气温就已经超过了40℃,局地超过42℃。6月下旬,京津冀地区普遍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多个气象站最高气温超过40℃。7月中下旬至8月初,辽宁、吉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长时间高温。7月14日至8月15日,中央气象台连续33天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这是2010年至今最长的一次连续高温预警。

平均气温高。6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22.1℃,平均最高气温28℃,平均最低气温17.2℃,都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值。7月9日—8月4日,我国中东部及陕渝川黔滇区域平均日最低气温达23.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最低温度高意味着夜间不返凉,再加上相对湿度大,加重了人们体感的炎热程度。”艾婉秀说。

气象专家提醒,按照常年平均数据,我国大部分地区要等到9月才能真正进入秋季,华南沿海和海南入秋则要等到11月甚至12月。因此,大家应注意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秋老虎”。

“‘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的俗称。‘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月与9月之交,持续一周至半个月,一般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再度控制我国南方地区,气温回升,形成闷热天气。防御高温仍不可掉以轻心。”国家气象中心工程师陶亦为说。

2013—2017年全球平均温度达有记录以来最高值,地球“发烧”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今年夏天不止我国很热,北半球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多年罕见的高温热浪。

为何北半球大面积“发烧”?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首席王永光表示,今年极地环流异常是“幕后推手”,入夏以来北极地区气温异常偏高,冷空气“龟缩”,向南扩散的活动明显偏弱。此外,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是近期高温频发的重要原因。今年4月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水表面温度比常年平均状况持续偏低的现象,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反)结束后,海温上升很快,导致控制东亚地区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强,位置异常偏北,使得我国华北、东北气温异常偏高,而且空气湿度大,人们感到闷热,仿佛一直处于“桑拿天”。

气象专家指出,除了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等因素,更应引起关注的是极端高温天气事件频发背后的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显示,2017年是有记录以来的3个最暖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1℃,2013—2017年全球平均温度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017年也是有记录以来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年,据评估高达3200亿美元。

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升温更为明显。气象观测记录表明,1901—2017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都呈显著升高趋势,极端高温强度更强、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到底有多大关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自1950年以来已观测到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包括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多以及部分地区强降水事件次数的增加。20世纪中叶以来观测到的全球气候变暖一半以上由人类活动造成,这一结论的可信度在95%以上。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3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均创新高。

“预测结果表明,温室气体的继续排放将使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并将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更大的风险。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再升高0.3—4.8℃,全球大部分陆地区域的极端暖事件将增多,热浪发生的频率更高、时间更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黄磊表示。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我国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概率会大大增加,到2025年左右,至少有一半年份的夏季可能出现长时间高温热浪过程。

一手抓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一手抓低碳发展、减排温室气体

面对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状况,应该怎么办?气象专家表示,应一手抓“适应”,一手抓“减缓”。

黄磊提醒,公众应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期间进行户外活动,注意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室外进行高温作业的人员要多饮水,准备好防暑药品。

“各相关部门需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并做好应对。例如,城市有关部门注意防范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农村地区加强水资源管理调度。”黄磊说,“此外,在高温风险较大的地区,有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防暑降温,注意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和绿化建设,降低热岛效应,减轻高温危害。”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抗御和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黄磊表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也在增加,相关部门需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重点区域、特色产业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加强防控。

从长远来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能对全球变暖“釜底抽薪”,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的共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我国一直以来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15年6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明确提出中国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早日达峰的目标。中国是最早通过立法程序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在国际社会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黄磊建议,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应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应开展形式多样、入脑入心的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活动,显著提高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提升大家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相关热词搜索:多国 极值 北半球

上一篇:浙江玉环市: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海洋生态
下一篇:新疆:荒漠沙海变生态农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