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人必真有爱国心 方可以用大事

——梁氏爱国家风的传承

陈海波    2018-07-25 09:57:07    光明日报

“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热爱国家、热爱航天事业的赤子之心。”梁旋说,父亲梁思礼去世前一天还牵挂着我国首个“航天日”活动,“想着要出一分力”,“父亲生前说,祖父梁启超遗传给他的基因,就是‘爱国’两个字。”

1913年,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中谈及被列强侵占的中国时说,“要之,生为今日之中国人,安得有泰适之望,如我者则更无所逃避矣。”并在总结自己奔走呼吁的一生时说,“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和主张。……我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

百年后,经过几代人的传承,这种爱国情怀在梁氏后人中从未泯灭。“祖父说,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父亲经常用这句话教育我们,为祖国奉献全部。”梁旋说,他们也要这样继续传承下去。

爱国课不落下半节

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饮冰”二字取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其爱国报国之精神可见一斑。他曾说,“今天下之可忧者莫中国若;天下之可爱者,亦莫中国若。吾愈益忧之,则愈益爱之;愈益爱之,则愈益忧之。既欲哭之,又欲歌之。”

梁启超育有九个子女,与他们的关系亦师亦友、亦尊亦亲。他经常与孩子们谈心或写信,诉说自己对时局的担忧与无奈,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景仰。其爱国情感在自然流露中,深刻地影响着子女。梁思礼晚年时曾感慨:“从小父亲就给我们讲爱国故事,要我们长大后‘爱国如家’,因此我们都传承了父亲的爱国基因。”

梁启超九个子女中有七个曾到国外留学,而且都颇有成绩,有条件留在国外,但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回到父亲所说的可忧又可爱的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梁思成夫妇疾病缠身,且生活清贫,美国有大学和博物馆想聘他们赴美工作,且便于治疗。但梁思成均拒绝了:“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之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梁思礼曾多次对子女说,梁启超对他的直接影响较少,但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所以“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梁启超孙女、梁思达之女梁忆冰对父辈们身上展现出的各种品质印象深刻,“他们热爱祖国,始终为国家的富强不懈奋斗着”,“他们始终充满激情、从不畏惧困难也不怨天尤人、乐观向上、实干苦干着”。

梁忆冰认为,家族的品质在三伯梁思永一生中都得到了体现。“他选择考古是因为考古可以用在中国土地上挖掘出来的文物,证明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梁忆冰至今对梁思永去世前的那句话刻骨铭心——“我不再奋斗了,我奋斗不了了。”“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他终生奋斗的身影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催促着我也要像他那样不停地奋斗。”她说。

爱国情怀成了梁氏家风的一部分,传至第二代、第三代直至现在更多后人。梁启超第五代后人、梁思成的曾孙女梁周洋很早就赴美留学,受父辈爱国情怀的影响,热心于中美文化交流,并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多打开一扇窗口。

“一个好的家风,不是一个人、少数几个人来形成的,而是一个整体、是大家共建共创的,体现在每一个人对人、对事、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中。”梁忆冰认为。

做得一分是一分

爱国者,必有大担当,勤实践。

梁启超自号任公,以天下为己任,自认为要“有一天做一天”,不要得过且过,而要得做且做。曾言“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

梁启超希望子女能继承自己的责任感与忧患感,常在书信中告诫子女“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

梁启超的孙女、梁思永之女梁柏有说,父亲教育她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尽全力做到最好,才能回馈社会和国家。“父亲被称为拼命三郎,在病得很重的情况下,后面垫个枕头,前面用个书写板,照常工作。”

梁启超孙子、梁思成儿子梁从诫生前曾对媒体说:“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梁从诫继承了梁氏的担当精神,在60多岁时倡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先后开展了保护川西洪雅天然林、滇西北德钦县原始森林滇金丝猴、藏羚羊等工作,并参与可可西里地区的反盗猎行动。

梁忆冰回忆自己考大学时为何选择农业方面专业,理由很简单——“要有理想,为人民服务。”这是很真诚的回答,因为那时的她觉得农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实业报国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学农可与中国最广大、最基层、最朴实的农民劳动生活在一起。

如今,年过七旬的梁忆冰仍然奋斗在植物检疫工作中。她想建立一个外来有害生物的数据库,供国家有关部门使用。“无论多难,无论多久,都应该孜孜以求”,这是她对目前工作的要求,正如祖父所言:“做得一分是一分。”

“梁家几代人,体现着知识分子的良知,有‘士风’。”梁从诫之子梁鉴说。

“梁家现在的第四代、第五代,都还秉承着祖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理念。”梁柏有说,后代们自力更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相关热词搜索:爱国心 家风 爱国 梁启超

上一篇:陕西首个省级家风馆开馆 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篇:“训俭”醒一人 “家范”正万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