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绿色金融助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王会芝    2018-08-28 15:14:55    经济日报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绿色金融是在投融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绿色金融是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绿色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包括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投融资支持,二是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引导资金流向高端产能。

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应以绿色产业高质量增长为目标,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构建政策支持有力、产品服务丰富、市场体系成熟、基础设施完善、人才结构合理的绿色金融体系。

一是提高政策刚性支持。绿色金融的深入推进有赖于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监管机制、责任追究机制、财政补贴政策、风险评估体系等。针对当前绿色金融政策缺失等问题,一要加快制定绿色金融相关政策规章,明确发展绿色金融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对绿色金融的认定标准、运作流程、管理方式、风险控制、政策支持等给予明确规定,引导金融机构资金向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制造等绿色领域尤其是绿色高技术领域集中;二要健全绿色金融财税支持体系和激励机制,设立绿色信贷贴息基金和绿色信贷风险准备金,通过财政贴息、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补偿等激励方式,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投入到绿色金融建设中。

二是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一方面充分发挥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租赁、绿色保险、绿色股权、碳金融等金融产品的作用,推广排污权抵押贷款、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等创新性信贷产品,实现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性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支持绿色产业,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此外,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搭建联合发展平台,将绿色金融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绿色金融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提高融资水平和效率。

三是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一要发挥绿色金融市场在投融资过程中、环境风险管理以及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打造高水平的绿色金融产业链条,重点是调动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二要加大对循环经济、万企转型和生态环保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机构与绿色企业的对接,促使绿色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三要培育和扶持绿色金融第三方认证机构和评估机构,建立绿色投融资评价体系。

四是健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健全绿色金融的环境信息系统,完善企业绿色信息数据库,建立绿色金融环境信息公共共享平台,强化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加强行业环境信息、环保管理、金融机构信息的互通共享。制定绿色投融资审查和考核体系,对绿色资金的使用去向和效果进行监督,建立绿色企业和投融资项目的绿色评价体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五是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的核心在于实现资金要素的绿色配置,关键在于确保资金能够流向绿色产业,要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界定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加快推进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环境权益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制定。

六是培育和引进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高层次懂管理、懂金融、懂环保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间的业务交流合作,开展绿色金融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分享与学习,推广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引进绿色金融团队和人才。因此应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专业机构的合作,加强开展绿色金融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

(作者单位:天津社科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

相关热词搜索:绿色 金融 经济

上一篇:不妨盘活退岗干部的“余热”
下一篇: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