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刘莉沙:不做艺术舞台上的匆匆过客

2018-12-21 10:05:26    人民政协报

◆刘莉沙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优秀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全国“艺德”楷模,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书记、副团长。

卸下背架,脱下戏服,刘莉沙满头大汗,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给记者倒水。

冬日里,下午5点多钟,暮色渐起。记者如约来到石家庄大剧院,经过询问在河北梆子排练厅见到刘莉沙。本以为周末不会打扰剧团排练,没想到她和剧团演员没有休息,排练了一天,刚刚收场。袅娜的身段仿佛不知疲倦,依然笔挺地忙碌着。当刘莉沙终于笑吟吟地坐下时,一张清丽的面庞上面,难以搜寻到年龄的痕迹。

《穆桂英挂帅》这出戏,刘莉沙已记不清参演过多少次,尽管对穆桂英人物形象塑造已了然于胸,但每次排练她都不会落下。“排练时,中间不能停歇,一连几天是常事儿。”刘莉沙看了一眼窗外,已有灯光亮起,似乎忘了时间。“来到这里,就要把心放下来,全神贯注,否则拍不好戏,更演不好戏。”话,很朴实、简单,但浓缩了她35年的舞台经验。

“听我的,孩子是个唱梆子的好苗子”

爷爷和父亲都是军人的刘莉沙,从小就敬仰崇慕革命英雄。小时候,父亲经常带她看戏,京剧《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成了幼时刘莉沙心目中的英雄偶像。看得多了,刘莉沙不仅想当李铁梅式的英雄,而且喜欢上了“李铁梅”的唱腔。“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刘莉沙时常哼唱,有板有眼。

父亲开始没意识到女儿会爱上戏曲。12岁时,刘莉沙迎来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选择:上戏校,还是上普通中学。当时,已经对“李铁梅”爱入骨髓的她,执意要选“石家庄地区戏校”。母亲担心孩子吃不消学戏的苦,坚决反对。“莉沙嗓子好,唱得也好,是块学戏的料。”刘莉沙至今记得父亲为自己解围时说过的原话。在父亲的力挺下,刘莉沙走进戏校。

原本是冲着京剧去的,而且,刘莉沙通过唱“李铁梅”已被京剧班录取。但与父亲相识较深的时任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杜同礼的一句话,改变了刘莉沙的“戏路”。他分析了刘莉沙的嗓音条件、天赋资质,给刘莉沙的父亲吃了一颗“定心丸”:“听我的,孩子是个唱梆子的好苗子。”刘莉沙就这样学起了梆子。

虽说听了老朋友的意见,但刘莉沙回家的第一次“表演”,还是惊到了父亲:“怎么听着跟吵架似的。”刘莉沙唱了段《大登殿》,父亲听后颇有呕哑嘲哳之感,与京剧的味道相差太远。其实,刘莉沙与父亲有同样的感觉,开始觉得梆子戏没有京剧好听,但调门高是它的显著特点,奥妙或在其中,需要自己去发现。

“后来,听到张淑敏老师唱《龙江颂》,感到唱腔很美,越听越有味道。”刘莉沙打着手势肯定地说,突然觉得河北梆子太能表达人物情感了,唱腔高亢,富有感染力,认为自己也能唱好,下定了学唱梆子戏的决心。

从1977年入学到1983年毕业,前3年以练习基本功为重,后三年以进修表演为主。6年时光,刘莉沙在石家庄地区戏校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刚开始,最怕练卧鱼功和扳腿、下腰。”刘莉沙的筋骨没抻开前,每做一个动作都疼得要命。有时,她索性耍个小聪明——装病,但经常一眼就被老师揭穿了。在练好基本功前,总难免会有疼得直哭的时候。刘莉沙就在心里默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了练习动作基本功,她每天早晨醒来都要练习唱功。对刘莉沙来说,她的日子里已经没有节假日这个概念,就算大年初一,也是在外面练完功,才回家吃饺子。

有苦,也有乐。刘莉沙在40名同学中岁数最小,爱吃零食,也最调皮,被老师逮住了,常常被罚背唱词。“我《杜十娘》这出戏的唱词功底最深,好像与此有关。”刘莉沙笑着回忆自己的学戏时光,说得轻描淡写,但要不是靠着一股子好学的劲头一直往前走,再怎么罚,心里没有戏,到底也是记不住的。

3年的基本功训练很快结束,扳腿、下腰,在父母面前的表演已驾轻就熟,父亲早已在她的家庭演出中熟悉了梆子唱腔。或许,父母看到的只是孩子表面的进步。而行家看门道,季春山、盖月乔两位班主任老师要在40位学生中发现“角儿”,刘莉沙一下子就脱颖而出了。在后3年的进修学习中,她不断在《潇湘夜雨》等大戏中唱主角,一方面在提升塑造人物能力,一方面也在提升驾驭整部戏的能力。

“不狠点,你就不会练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莉沙对这句话的深刻体会,缘于1983年走出戏校后第一次参加全省青年演员汇演,就取得了“河北省优秀青年演员一等奖”。获此殊荣,她开始还并不相信,当别人告诉她时,她还一副半信半疑,毕竟刚刚走出校门,参演心态就是“锻炼一下”。

刘莉沙是获奖选手中唯一一位刚毕业的学生,除了天赋,这更是对她6年苦练勤学的最好印证。

“河北省优秀青年演员一等奖”引人瞩目,成了有“小金刚钻”之称的贾桂兰老师发现刘莉沙的重要“招牌”。贾桂兰是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嗓音优美,唱腔清亮,表演细腻大方,以高远激越、委婉细腻的唱腔,朴实大方、优美动情的表演征服观众。“这小闺女挺好,有前途。”贾桂兰将刘莉沙收为关门弟子,父亲听到这句话喜极而泣。拜师当天,时任河北省委副书记,后来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送给刘莉沙两个大字———“奋进”,给了她莫大的鞭策。

师从贾桂兰老师,从技能、技艺等方面,刘莉沙得到再提升。但随着年龄增长,刘莉沙越来越觉得要把戏演得生动感人,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塑造好人物形象,需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文艺理论水平。

从哪里突破?一时茫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8年,河北省决定培养“梅花奖”演员。刘莉沙所在的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将她推荐为市里重点培养对象。当时,市里从北京请来胡芝风老师为培养对象做辅导。“清华大学高材生、梅兰芳先生关门弟子,突然感到胡芝风老师就是打开自己困惑之门的重要人物。”刘莉沙手托水杯,语音铿锵,再谈起当时见到的胡芝风老师,依然激动。

一段《李慧娘》唱罢,胡芝风给了刘莉沙“这孩子可教”的评价。接下来,胡芝风抓住刘莉沙特点,为她“量身定制”了《李慧娘·救裴》《杜十娘》《灰澜记·判子》三出戏。从人物性格把握、文化背景理解、艺术特征分析等方面,胡芝风进行点拨,让刘莉沙茅塞顿开,似乎一下对曾经非常熟悉的戏有了不同理解。

刘莉沙把遇到胡芝风老师称为她“戏路”的转折点,不仅摘得第十九届“梅花奖”,关键是从此以后注重每部戏的文化内涵,她的表演有了质的飞跃。回想起来,刘莉沙对胡芝风老师的“严苛”也是记忆犹新。半个多月的时间,从早到晚练习一折戏,要求精神高度集中。但同时,胡芝风又对大家慈爱有加,每到吃饭的时候不忘给大家打些牛肉之类的“硬菜”补充能量。

“我不‘狠’点,你就不会练出来,怎么能胜出?”捧得“梅花奖”后,刘莉沙深解老师用意。刘莉沙视胡芝风为恩师,2002年胡芝风把《百花公主》传给她,让她倍感师恩深重。“至今都保持密切联系。”刘莉沙指指手机说,前几天他们还发微信刚联系过。

“改得好,让传统梆腔有了新韵味”

作为演员,最希望的结果还是有观众欣赏。面对戏曲市场,刘莉沙认为,传统艺术传承绝不是仅有优秀演员就能传承得更好,必须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要接地气。

高亢、悲壮是梆子戏的主要特征,对燕赵慷慨悲歌之情展现得充分饱满、淋漓尽致。2009年,刘莉沙有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创作现代梆子戏,一改悲壮之情,以欢快唱腔演绎燕赵大地的现代故事。

“当时许多人说,别‘乱改’,不会成功的。”面对质疑,刘莉沙选择“试一把”。《女人九香》在质疑声中呱呱坠地。这部以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青年一代生活状况为内容的现代戏,一上演就获得好评。老艺术家们用“真好”两个字给出了肯定答案,而刘莉沙却用“一言难尽”来描述自己的心情。从2009年到2013年,《女人九香》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优秀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各类奖项,2012年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作为优秀剧目进京展演。“如果没有老领导的睿智和创新精神,就不会有我们团的今天。”刘莉沙现在谈起戏改破冰的艰难,对河北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著名编剧孙德民的大力支持仍念念不忘。

《女人九香》现代戏走红,给了刘莉沙继续创新的勇气。2012年,根据真实历史故事创作的《黎明前的星光》反映了石家庄解放前,中共地下党员为获取石门城防情报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故事。“用梆子腔演了一场很好的谍战大戏”;2014年,创作环保题材的现代戏《百合岭》;2018年又将《时代楷模吕建江》搬上舞台,再现了“老吕叨叨”的温暖感人故事。

“改得好,让传统梆腔有了新韵味。”几部现代梆子戏获得观众好评,展现了用艺术形式体现社会责任、弘扬时代精神的使命担当。刘莉沙因此也有了新粉丝。《女人九香》在天津连演五场,场场爆满,最后被观众围住希望加演一场。《百合岭》在北京演出时,观众打出了“艺德·莉沙”的横幅,甚至有位保定的铁杆粉丝因为加班不能到现场看演出,专门给她快递了一束鲜花。

戏改得很成功,可相比影视市场,戏曲市场还是显得冷清很多。“我们用工匠精神创作剧目,有着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满理想,但现实的确很骨感。”躬耕舞台多年的刘莉沙,希望能改变市场现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走到传统戏曲舞台中央。

不过,让刘莉沙感到欣慰的是,自从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她感到传统戏曲的春天来了——不仅要坚持“十年磨一戏”的思维去创作精品力作,还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思维去开拓市场,给更多的戏曲从业者坚守、坚持的信心。“我们自己要努力,政府也在想办法。”刘莉沙说,现在政府推出“文惠卡”,只要群众购买,政府就向卡中补助一定数额资金,群众持卡购票观看,相当于把资金又补助给院团。这种不直接补助的方式,其实也在考验院团能否持续不断创作出高质量作品以吸引观众。

从剧团下乡赶庙会到市民主动买票进剧院,刘莉沙感到戏曲市场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折射出传统戏曲依然有市场空间,但传统艺术传承,不能没有现代推广思维。刘莉沙说,借助现代科技、互联网技术,让传统戏曲艺术在更广范围内得到传播,才可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戏曲艺术。

“尽全力,每次都有新收获”

市场是传承的最好平台,没有市场何谈传承?观众就是市场。除了精益求精的作品,无可挑剔的表演是赢得观众认可的重要方面。

2009年,刘莉沙担任剧团领导,但舞台依然是她的最爱,和同事们一起排练,一块演出,对她来说就是享受,为的就是跟大家配合得更默契,把作品打磨得“无可挑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看似简单,需要反复琢磨,没有排练过程很难达到默契程度。为了达到完美,刘莉沙蛮拼的。在排练《黎明前的星光》时,刘莉沙发生意外导致右膝盖骨折,病根残留至今。记者采访当日,她和同事刚刚排练完《穆桂英挂帅》,这出戏她记不清演过多少次,但每次排练都戏服上身,实打实地练习,一招一式都不含糊。

“你完全可以不用这样排练吧?”刘莉沙面对着提问并没有直接回答,“能动能演,跟大家一起在舞台上的感觉很好。”她进一步解释,选择一行,就要爱这一行的事业。每次,刘莉沙走进排练厅总会先放空自己,把自己当作最普通的一个演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排练中,“自己融入艺术氛围中,才能跟别人配合得更默契。”刘莉沙说。

专业的领导需要用精湛的技艺感染人。刘莉沙不敢放松自己,除了培养观众市场,她始终把心放在舞台、用心塑造人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吸收传统精华,发扬传统艺术。都说艺多不压身、技高人胆大,但刘莉总觉得,自己“艺”还不够多,“技”也不够高。不是故作谦虚,她就是觉得,与大家在一起就是成长学习的机会,也才能真真切切体会到“艺无止境”。“真的,每次都有新收获!”

作为剧团领导,她在“技”“艺”提升上不仅身先士卒,更想带动剧团形成“技”“艺”比拼的氛围。她主张,演员在艺术流派上可以探讨,但不能形成派别,要用包容的心态去吸纳别人的优点,共同成长。每个人有了进步,集体才能有共同技艺的提升,才会打造出优秀的作品,去吸引观众,赢得市场,植深植厚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沃土。

对于传统艺术传承,刘莉沙说影响孩子就是培养种子,现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采取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相关措施。但她在实际调研中也发现,有些措施需要专项资金保证,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她提出《戏曲文化进校园应有制度化专项资金扶持》的建议。“借助戏曲文化进校园,通过《穆桂英挂帅》《精忠报国》等剧目,让孩子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根真善美,通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帮助孩子们树立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观,做到洁身自好。”刘莉沙认为,这既是很好的传统技艺普及渠道,也是很好的传统文化传播机会。

“做好人,才能演好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置身舞台的人,往往对这句话有着更深的理解。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刘莉沙总说,军人的正气伴随着自己成长的每一步。从艺35年,回首走过的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她精准把握人物性格,具有很大帮助。“塑造人物,也是在塑造自己。”刘莉沙说,把自己摆在戏中会更加清醒地认识戏内外的自己,分析戏中不同人物,有助于辨别善恶美丑。

在刘莉沙看来,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问题的人,就不应该登上舞台,否则,不但不能精准塑造人物,而且可能会通过舞台传递出负面能量。先做人,后演戏;做好人,才能演好戏。“不做艺术舞台上的匆匆过客。”刘莉沙说,文艺工作者更容易成为公众人物,更应该注重一言一行,承担社会责任。在人生舞台上行得正、坐得端,才能在艺术舞台上有更加出彩的表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刘莉沙时常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作为一名戏曲艺术工作者,一名剧团的领导,刘莉沙看似柔韧的肩上,其实挑着不轻的担子,可她不觉得沉重,当年练功时的那股子执着和韧劲还在,心中笃持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条,她把整颗心都安放在舞台上,安放在精品力作上,一次次地,赢得观众们的雷鸣掌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范树奎:骐骥一跃倏忽廿载
下一篇:朱一民导演:不忘初心使命 讲好基层党员故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