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朱守非:坚守非常之路

2018-12-25 23:08:35    中国科学报

深夜11点半的南开大学校园已经是一片寂静,41岁的朱守非像往常一样,从化学学院“石先楼”的实验室离开,快步走回家,他要争取在“今天”入睡。而第二天早上6点10分,他会准时起床,不到7点就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实验室。

这是朱守非多年来坚持的一份“时间表”,而自从2016年开始担任化学学院副院长起,他甚至连周末、节假日都搭了进去。

迄今为止,这位“70后”化学家共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入选国家万人计划、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受聘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天津市青年五四奖章”……

南开校领导不止一次提到:“希望有更多像朱守非一样的青年骨干力量成长起来,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那么,朱守非又是如何与化学结缘,开展科研工作的呢?

情有独钟,科研育人

从初三开始接触化学,到如今从事化学教育,算起来,朱守非与化学“结缘”已有25年。

在南开大学读本科期间,他曾聆听何炳林、陈茹玉、申泮文、李正名等院士的讲座,这些大师的风范让埋藏于他心中的种子破土萌发,一步步“催化”着他对化学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情有独钟”。

从读研开始,朱守非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的实验室,并受到他的言传身教。

“我的导师曾经问我,在高校做科研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他告诉我,是育人。”朱守非说,从那之后,他在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实践中牢记导师的教导,并逐渐有了深刻体会。“科研为了育人,这让我们不会把学生当做员工来对待,如果学生出现问题,我们会努力帮助他们,而不会苛责他们。”

“不苛责”并不意味着“不严格”,相反,朱守非对待学生如同“严父”一般: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签到本”,每天早上8点半要求学生们准时“打卡”,如有病假、事假等,要提前请假并在他亲自制作的签到表上注明,每次组会要求学生汇报实验进度,实验操作必须按照规程进行,曾有一名女生在操作时违反规程差点出危险,被朱守非“骂”哭。

不过,朱守非也有“温情”的一面:在学生论文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他会请大家吃饭,鼓一鼓劲。但当大家做出阶段性成果的时候,他又会默默走开,“让他们自己去庆祝”。

“朱老师很注重培养我们在科研中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实验数据、参考文献、实验记录等,甚至是我们工作汇报的格式与标点符号都严格要求。”“朱老师经常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在外开会期间,也会通过邮件告诉我们他在学术会议上突然产生的灵感。”……对于朱守非的严格与温情,他的学生们评价道。

独辟蹊径,勇于“守非”

在朱守非看来,做科研一定要有原创性成果,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要盖一幢属于自己的‘楼’,而不是在别人的‘楼’上修修补补。”

氢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朱守非就从这一元素入手,重点研究了几类催化氢转移反应。经过“理性设计+实验证实或证伪”,目前,他主要确定了三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手性质子梭”概念,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质子转移”反应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发现催化卡宾对硼氢键的插入反应,并实现了其不对称转化,将金属卡宾化学和有机硼化学关联起来;发展多种用于烯烃氢化和硅氢化反应的高效催化剂。

“我们提出概念之初,并没有很快被学界认可,甚至文章也不太好发。”朱守非坦言,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原创性”成果诞生之际并非赞誉一片,而是要面对“大咖”们的质疑,面对毫无进展的实验和难以“落地”的文章。

这些外在的评价并没有让朱守非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失败的,他只是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有些“不一样”罢了。“我们应该有勇气去坚守‘不一样’,如果每个人做的工作都一样,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投向一个方向,那么,就是重复且危险的。”

在朱守非看来,化学的乐趣在于“探索未知”。在不断试错与坚持之中,他们的工作开始逐渐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并引发多个课题组的跟进研究。

“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未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这是因为他们的运气不够好,在选择方向时走进了‘死胡同’。但他们的工作对后来人仍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用一生的努力告诉后人‘此路不通’。”对于当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展,朱守非说归结为自己的“幸运”,但他并不怕也走到“死胡同”,并且要“尊重并致敬每一位为科研兢兢业业付出心血和劳动的工作者”。而正是这样的想法,给了他“守非”的勇气。

独上高楼,隐忍坚持

自从担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起,朱守非的工作更忙了,不过对于这种忙,他也看得很开。“刚刚开启独立科研生涯的年轻学者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应当多做些服务工作,让他们能集中精力找准自己的兴奋点、着力点、增长点,尽快成长起来,这样南开的科研梯队才能形成,南开化学事业才能够后继有人。”

尽管在别人眼中,朱守非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但在他自己看来,41岁已经不再年轻。

“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无知者无畏,所以是勇于创新的,一旦在某个领域有了建树,往往容易趋于保守,这时候,他的工作会基于以往经验,也会碍于以往经验。”朱守非基于此给自己制定了规划:在能够创新的年纪创新,在该守成的年纪守成,用有限的学术生命,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

而之所以有这样不竭的工作动力,朱守非认为,这源于自己的好奇心,更源于一名知识分子的担当。“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支撑,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源泉和归属点。”

在今年南开举办的“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师生座谈会上,他曾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现代战争已经不限于战场上兵戎相见,保家卫国也不再单纯指投笔从戎。我们每一位南开人尽心竭力做好手头工作,就是最现实最有效的爱国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在实验室,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王之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朱一民导演:不忘初心使命 讲好基层党员故事
下一篇:曾宪梓:倾力支持改革开放的香港著名企业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