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十堰郧阳“三家”行动涵养民风促发展

2018-10-26 14:45:41    湖北日报

十堰郧阳“三家”行动涵养民风促发展

图为:白浪镇杨沟村,王保国一大早打扫庭院。(视界网赵应龙摄)

 

10月18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杨沟村时,王保国正拿着扫帚细细打扫院子。他说:“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搞卫生,坚持了大半年,已经成了习惯。”

杨沟村地处鄂豫陕交界,被称作“一脚踏三省,鸡鸣惊三边”,因偏僻封闭,曾经穷得叮当响。今年以来,郧阳区开展家庭卫生大清洁、家风家规大培育、家庭万元增收项目大落地“三家”行动,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涵养家风民风,促进产业发展。如今,以杨沟村为代表的一大批山村“颜值”提升、村风和顺、产业兴旺,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跃然呈现。

庭院漂亮了心也敞亮了

走在杨沟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个庭院格外整洁。

王保国的爱人在郧阳城区照看孩子上学,他一个人在家。庭院里红彤彤的辣椒挂在枝头,地上摆放着刚打下来的玉米棒子,晨曦下一片金光,进屋看客厅、厨房,也是整洁清爽。

在村民房前屋后,看不到鸡舍、猪圈。村支书杨俊义说,为了有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村里不让农户单独养鸡养猪,“因为这条规矩,村干部可受了不少气”。长期以来,村民们都有养殖家禽牲畜的习惯,随之而来的是鸡粪遍地、猪圈臭气熏天等环境问题。村民闫志丽说:“村上宣布不让单独养鸡后,有村民开始接受不了。”

延续了千年的老习惯如何改?杨沟村建起集中养殖场,每家每户都分到了鸡舍、猪圈,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请村民把家庭养殖搬进养殖场。慢慢地,村民看到了好处。“养殖场建在居民点外头,村子里再没有鸡屎、猪粪,也闻不到臭味,感觉舒服多了。”闫志丽说。

杨沟村的变化还不止于此。清垃圾、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都栽上了苗木花卉,整个村子显得朴素、清新。“活了大半辈子,头一次感觉咱们村这么干净漂亮。”60多岁的杨俊奇说。该村还成立公共卫生监督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聘请保洁员打扫,并充分利用文化宣传长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宣传阵地,引导村民树立卫生观念。

发生类似变化的,远不止一个杨沟村。郧阳区开展“家庭卫生大清洁”行动,通过卫生整治、绿化美化,实行村镇评分、区级考核,创建一大批美丽庭院、特色庭院。

白桑关镇石门凳村村民符朝东,在自家院子里种植桂花、小黄杨、玉兰、红牡丹、映山红、红豆杉等三十多种观赏树种、花卉,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吸引不少路人驻足。“咱是农民,但也懂得热爱生活。庭院漂亮了,心也敞亮了,干啥都有劲头!”符朝东说。

 

十堰郧阳“三家”行动涵养民风促发展

秋日里的杨溪铺镇关门山村,美丽如画。(视界网姬廷顺摄)

 

传承好家风涵养好民风

“钱财不可贵,手足之情最珍贵”“吃穿不穷,不读书一世穷”“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杨溪铺镇清凉寺村103户人家,家家门口挂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家风家训,文字朴实,意味深长。

李德有家的家训是“跟人赛种田,不跟人赛过年”。说起这句话的故事,70多岁的他两眼含泪:“小时候家里穷,别人家吃饺子,我家吃红薯。我看着眼馋,跟爸妈闹,他们就对我说了这句话。”长大后,他明白了,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不爱慕虚荣,勤学本领,谨守本分。他用这句话教育孩子,“不跟别人比吃穿,要比考试成绩、比谁考上更好的学校。”

69岁的季孝培祖辈务农,家训是“一勤之下无难事”。年轻时,老季跳出“农门”到城里工作。退休后,他回到农村开了两分菜地,种上萝卜、白菜、四季豆,每天劳动。“一方面锻炼身体,另一方面看着瓜果成熟,有一种收获感。”

老季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公务员,一个在外经商。孩子们逢年过节回来,老季就带着他们到地里锄草、挖沟。邻居们先是不解,后来慢慢佩服起来。“村里不少人拿我们家作榜样,说‘看看老季家,啥都不愁,还每天下地干活,你就不能学学,别成天闲逛、打麻将’。”老季自豪地说,他们家现在成了村里的正面典型。

村支书周成国介绍,这些家训是村里的新时代家风理事会入户走访,和户主交流、整理提炼得出的,自从家训上墙以来,村里的风气明显好转:讲文明、懂礼貌的多了,说粗话、脏话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和谐团结多了,不稳定因素少了。

郧阳区文明办主任朱必涛介绍,该区还借“家风家规大培育”行动,开展家风故事征集、书画家写家训、“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确保户户有家训、人人传家风,“既提高了家庭成员的自我约束意识,又感染了周围邻居,促进了乡风文明整体提升”。

家家有产业人人争着干

一排排的果蔬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瓜果四季不断,柳陂镇月亮湖生态采摘基地让人眼前一亮。

李子友正在大棚里给葡萄修枝,手脚利索,一点不像60多岁的老人。“在这儿干了一年多,挣了两万多元。这样的日子,以前不敢想。”李子友的老伴身体不好,家里只有5分地,以往最怕亲戚朋友宴请,为了礼金多少,老两口没少吵架。2016年,月亮湖项目建成,他和邻近几个村子的300多名村民来基地打工,腰包慢慢鼓起来。

在柳陂镇,像月亮湖这样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还有百浪江生态农业园、三川生态农业科技等几家。该镇位于十堰城区与郧阳城区之间,紧盯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连片打造万亩有机蔬菜和万亩有机水果基地,目前已发展各类产业基地10万多亩,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镇已达成共识,用果蔬产业代替传统粮食种植。”镇党委书记党永生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打造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农事体验、养生休闲等多种模式的田园综合体,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带动脱贫增收。

因地制宜,一镇一品。郧阳区实施“家庭万元增收项目大落地”行动,引导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特色水果、蔬菜、旅游等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该区大力培育香菇产业,全区建成香菇制棒车间28个、点菌棚333个、养菌棚4909个、出菇棚3万多个,发展香菇3500万棒,预计年产值10亿元以上。同时,该区引进诸暨袜业企业19家、装备袜机7500台,建成扶贫车间1.2万平方米,带动1万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户5000余人。“咱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柳陂镇马鞍村贫困户孟世强今年61岁,往年仅靠种地维持生活,2015年办起了养殖场,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他说:“现在政策这么好,再不能脱贫致富,自己都脸红!”“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业、农村充满吸引力,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文辉通讯员孟江)

相关热词搜索:十堰 郧阳 三家 行动 涵养 民风 发展

上一篇:宁波23条农村文明示范线
下一篇:打一场坚守“农地姓农”底线的硬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