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山东东昌:葫芦之乡唱响葫芦文化

2018-12-03 13:53:35    农民日报

葫芦文化艺术节参展作品“满腹经纶”。

烙画葫芦获奖作品“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走进“中国葫芦第一村”——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像是走进了一个葫芦的世界。在路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葫芦,农家院里更是葫芦堆成山。亚腰葫芦、长柄葫芦、鹤首葫芦、疙瘩葫芦、美国小葫芦、异形葫芦……品种丰富的葫芦让人目不暇接。雕刻、烙画、片花、浮雕、彩绘、勒扎、范制……各种工艺的葫芦琳琅满目。

11月9日至11日,全国各地的葫芦爱好者和葫芦种植加工户齐聚东昌府,参加主题为“畅游葫芦之乡,品味葫芦文化”的第12届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

东昌府区以“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闻名。目前,该区葫芦种植面积1.6万亩,葫芦加工企业1000多家,年综合效益10.2亿元,基本形成葫芦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

东昌葫芦为何能发展如此迅速?为何能在短短几年成为城市名片?其葫芦里究竟有什么“灵丹妙药”?这就需要探寻东昌葫芦的“前世今生”。

葫芦在我国古代有多种叫法,“瓠”“匏”“壶”“壶卢”“蒲卢”均指葫芦。东昌葫芦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是宋代五和尚所创。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五和尚,晚年回到故乡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因闫寺一代盛产葫芦,他便就地取材,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蓄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后人纷纷仿效,传至今日,成为富有特色的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种玉米或小麦,一年下来每亩地净赚1000多元。种植葫芦的话,每亩地少说也能赚9000元。”葫芦种植户张建军说。近年来,在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农民们尝到了种植葫芦的甜头,便自觉扩大葫芦种植面积、培育葫芦新品种。2007年,东昌葫芦雕刻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发展跑出加速度,得益于前瞻性的规划设计。“东昌府区政府非常重视葫芦产业的发展,成立了葫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葫芦产业发展规划,投资建设了2处葫芦博物馆,连续举办了12届葫芦文化节。”东昌府区文广新局局长刘学芳说,“我们将继续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强葫芦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进一步激发葫芦产业的活力,把东昌府区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葫芦产品集散地。”

东昌葫芦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东昌葫芦产业的领头雁郝洪燃告诉记者,以前路庄人卖葫芦都是扛着口袋走南闯北,到各地景点摆地摊或到工艺品店推销,销售渠道很窄。后来,郝洪燃发现网络销售的优势,便找专业人员为其做了葫芦网站。通过网站,他结识了很多葫芦爱好者、工艺制作者以及相关的企业。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加工户纷纷注册网店。如今,路庄在淘宝网的商铺就有300多家。几年下来,网上直销超越了传统销售模式,成为路庄葫芦的重要销售渠道。“我自己没种葫芦,专门从事葫芦加工,聘了30多人,一年下来能赚五六十万元。”

东昌葫芦的声名鹊起,离不开一批葫芦手艺人的潜心钻研和精雕细琢。朱桂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葫芦切割、重组造型,改平刻为透刻、使图案立体化,再用玉米皮、璜香、马尾等材料做成栩栩如生的蝈蝈,立在雕好的葫芦上,创造出精妙的蝈蝈葫芦。62岁的国家非遗传承人李玉成,多年来以针代笔,以墨为色,不知刻坏了多少葫芦,终于练就了娴熟的技艺。他把雕刻葫芦由单一的黑色发展为多色并存,又将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纳入葫芦雕刻,扩大了葫芦雕刻的题材范围,并注重寓教于雕。

葫芦种植和加工户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经济效益,源于葫芦背后的文化价值。葫芦作为民间吉祥文化的代表性象征,一直广受人们喜爱。大多数葫芦口小肚大,象征财库饱满、纳财致福;葫芦藤蔓绵延,内多种籽,象征多子多孙,人丁旺盛;“葫芦”音近“福禄”,人们还能讨个好口彩。聊城葫芦雕刻偏爱中国画中常见的山水花鸟,关公、钟馗等戏曲人物,以及中国龙、祥云等传统元素。从实际功能看,葫芦作为瓜果蔬菜,可以做成吃法多样的葫芦宴;葫芦可用做容器,如盛水、盛药、盛酒等,还可制成乐器(葫芦丝)。此外,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的俚语俗谚,其中蕴藏着人们的智慧。学者钟敬文说:“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它是一种人文瓜果,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目前,东昌府区正在提高葫芦的文化附加值、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上狠下功夫。(席真王忠友见习记者崔现芳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山东 东昌 葫芦之乡

上一篇:大名草编:妙手天成溢馨香
下一篇:盘活闲置土地唤醒沉睡资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