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问鼎苍穹 辉煌历程——纪念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访谈

三代航天人做客人民网 共话中国航天创建60年

赵竹青    2019-01-15 16:39:29    人民网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诞生。经过60年发展,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在向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人民网邀请到三代航天人做客人民网,以“问鼎苍穹 辉煌历程——纪念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为主题,回顾航天事业60年历程,展望未来发展。

主持人:

吴婧 人民网主持人

嘉宾:

韩厚健 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某型号总设计师、研究员

帅 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项目总师、研究员

邓新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副主任设计师

王鹏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特聘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现场有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和五院的观众20人)

以下是访谈全文: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的特别访谈节目。应该说,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就从4月24日开始算起,4月24日庆祝了首个中国航天日,6月25日长征七号首飞,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接下来,还有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五号的发射。应该说60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科学技术落后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基础上,从白手起家到实现发射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跟我们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三大精神应该说是密不可分。今天在我们特别节目现场也非常荣幸的为大家邀请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和五院的火箭、飞行器研制方面的专家作客人民网,“问鼎苍穹 辉煌历程——纪念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特别访谈节目。我们来认识一下四位。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某型号总设计师、研究员韩厚健。

韩厚健:网友朋友你们好。

主持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项目总师、研究员帅平。

帅平: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副主任设计师邓新宇。

邓新宇: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特聘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王鹏飞。

王鹏飞: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四位,今天我们现场还来了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和五院的观众,20位观众,欢迎你们,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今天的特别节目。

应该说,我们今天非常荣幸的邀请到四位,应该说是三代航天人,韩总,您是1941年出生的,应该是在跟钱学森钱老相差是30岁。帅总是1971年的,跟韩总是相差30岁。两位是80后,非常年轻的新一代的航天人。所以,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介绍自己从事这样一份工作,如何去展示自己,如何去分享自己从事的自豪的事业。

韩厚健:我是1962年到当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的,我学的是导弹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到了五院以后,我就一直在第一总体设计部担任设计员,后来当主任设计师、副总师、总师,我是研究员。

主持人:一辈子和航天事业打交道。

韩厚健:干到2008年退休,46年工作。现在退了没有休,当专家,有时给青少年讲点航天知识。

 

帅平:我在航天领域主要从事导航卫星和脉冲星导航系统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说导航的话,大家可能很清楚了,现在车载导航应用非常广泛,我所做的导航从地面,到近地空间,再到星际飞行器的导航。现在主要是做星际飞行和近地空间飞行器的自主导航研究。从导航的概念来说,是引导运动体及时、安全、高效的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运动体是指可移动的物体,包括人类在里面,人也是一个运动体,也要用到导航。这就是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

邓新宇:我现在是负责长征七号火箭的总体设计,我本人有幸参与了长征七号和海南发射场的首次发射,我觉得人的一辈子能从事一次这么重要的事业就足够了。

王鹏飞:我是来自于五院钱学森实验室,2014年从西安交大和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毕业,我们现在的团队主要做针对一种智能材料开展一些前沿技术创新工作,这也是我们钱室的定位。

和航天的结缘有点像剧本里写好了似的

主持人:刚才了解了四位从事的航天事业,都干了一些什么,大家都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大家都很想知道,第一次和航天结缘可能会有很深的缘分或者很奇妙的缘分在里面,还记得你们是第一次和航天事业接触的,这份缘分又是如何生根发芽的?

韩厚健:我给你看这个徽章“航空爱好者夏令营”,当时15岁,1956年,我是湖北的,高二的时候15岁,团中央组织了一个全国的航空爱好者夏令营,空军和北航联合举办的,338个来自全国40个城市的七个民族的同学,那次活动,我知道了导弹、火箭。关键是坐了一次飞机,32分钟,绕北京兜了一圈,开始我想搞地质的。“是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那个年头向往这个。坐了飞机,讲了空间飞行的重要性,老师讲了,后来我才知道导弹、火箭。讲了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但是封建社会这么长,中国衰落了。现在世界新的技术出来了。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希望我们航空爱好者是最有力的后备军,这门科学正等着你们把它发展到最高技术水平上去,有力地保卫世界和平,为人类的幸福的未来服务。

主持人:您手里拿的这个我觉得是很有历史年代感了,这是一份什么材料?

韩厚健:1956年我参加夏令营的一份材料。

主持人:60年了,这份材料还保留着,我们来看一下。这是当年您自己手写的吗?

韩厚健:不是,夏令营发的老师的教材。

主持人:火箭与导弹,所以当时就和航天事业开始有了接触,所以这就结缘了。

韩厚健:在夏令营的时候,我们的辅导员龙翔,我不知道龙翔大姐现在在那里,如果你看到了我们希望联系。给我写了一个“厚健同志,今天是航空爱好者,明天是航空事业家”。龙翔,航空爱好者夏令营,1956年8月11号,9点钟,在北京写的,她是比我高一二年级的北航的学生。第二年我考上北航飞机设计系。

主持人:等于是这个大姐也是一种鼓励,在当时。

韩厚健:对,明天航空的事业家。第二年考上北航,第一年学飞机设计,开学还没有十天,苏联第一个人造卫星就上天了,我们好激动。我们都盘算着,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打卫星。第二年,正好一年级暑假,1958年的时候,我参加研制“北京一号”飞机,得了一个红星奖章,我们国家第一代飞机。还没有开学,突然通知我,叫我转系,从一系转到六系,就是火箭系,学习战略导弹运载火箭总体设计。

主持人:那个时候就开始接触到。

韩厚健:不是接触,是深入学习。我们学习的教材,后来和从苏联回来的王振华,他是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的,因为那时候中苏关系比较好,我们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学习苏联的教材。所以,我后来想,我们可能是中国自己科班培养航天专业人才的第一届。学了五年,1962年毕业以后,我就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我就不知道,就从海淀这么一拉,就拉到东高地,就这样一干就一直到今天,我一直搞运载火箭总体设计。

主持人:60年,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步。

韩厚健:干了,体验了,也参与了。

主持人:帅总,应该说接触这个事业要比韩总可能会,有点基础了,感觉。

帅平:我所学的专业并非是航天专业领域,进入航天有一个历史过程。我是1991年大学毕业,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程测量专业。毕业后,我到我的家乡贵州六盘水市做水电勘测设计,当时是做野外水电测量工作,做了四年。1993年,我有幸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当时是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那里也有我测量专业的同行,搞卫星轨道测量的,实际上就是测绘专业的基本能力。我到一个测量站,也是我的校友,当时航天让我很震撼,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后来,我上了研究生,专业是地球动力学与大力构造物理学,这个专业和航天也没有关系;研究范围从地心到地壳,包括地球的运动过程;我的研究方向是地壳形变,包括地震方面的工作。

199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就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际上,我第一次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航天,这就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时候才知道国家的航天事业,是一个大系统协作工程;也了解航天几个研究院的分布,以及每个研究院所做什么事。事实上,我从大学毕业一直想做的事,就是我们国家的导航卫星,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从酒泉出来以后,就考取了航天二院的博士研究生,所学是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但是,真正的卫星研制不是在航天二院,而是航天五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就到航天五院。2003年,到航天五院做博士后研究,也就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题目是“导航星座优化设计与自主导航技术研究”。这是国内第一个导航星座设计、性能分析和自主导航方面的研究报告。2003年,我终于从事我一直梦想的研究方向。

现在,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导航,只不过是关于航天器的自主导航,叫脉冲星导航,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是世界航天技术前沿的新方向。如果从真正从事涉足航天的时间算起,我有16年进航天部门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主持人:谢谢帅总给我们介绍您的经历。前面两位是前辈,见证了航天事业的发展,80后,新宇和鹏飞给航天事业带来一股清新的创新力量。我们想听听二位在和航天事业第一次接触,是否我们理解的80后从高中感兴趣考相关专业、考大学,毕业顺利分配到航天的一些相关的部门,是这样的顺利吗吗?

 

邓新宇:我和航天的结缘有点像剧本里写好了似的,小的时候和小朋友一样,都是长大以后励志当科学家,所以我的父母给我取的名字是新宇,开创新的宇宙。等上中学的时候,我记得很深刻,1999年11月20号,刚好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当时我们的老师就跟我们说,你们一定要立意高远,以后要从事高端技术的研究。从那时候开始,就下定了以后从事高新技术的梦想。等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正好也赶上杨利伟上天,2003年第一次神舟五号发射,又给了我一个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我从事航天事业的信念,所以后来我就选择了去航天一院做火箭的研制。在火箭研制过程中,我也参与过十多次火箭的发射,尤其是咱们这次长征七号的首次发射,一路过来,从事航天事业给了我很大的成长,也让我收获很多,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航天事业的信念。

主持人:如果你说是一个好的剧本放在那儿,我觉得你也是一个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了。请鹏飞谈谈你的经历。

王鹏飞:我和航天的直接接触还是相对比较晚的,也是从入职之后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了航天器,接触之后真的是相见恨晚,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着星空曾经幻想过,星星为什么挂在天空上掉不下来,月球到底有什么,我特别喜欢幻想,以及包括到后来我开始喜欢物理,喜欢力学,后来考到西安交大的航天学院,包括硕博期间选择的导师都曾受教于钱学森钱老,找工作的时候,我当时只应聘了一院和五院,最后一头扎进了钱学森实验室,我和航天有不解之缘,这样形容不过分。

每次看到航天标志性事件又发生了就非常激动

主持人:相见恨晚,有一见钟情,而且有白头偕老的感觉在里面。谢谢鹏飞给我们介绍你和航天第一次接触的经历。航天事业发展60年有很多很震惊世人的第一次,所以,第一次的接触或者留在你心中第一次的故事,我们也想请四位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韩总,您先来讲讲60年当中有没有让你激动人心的第一次。

韩厚健:有的。航天这60年,我看大概分这么三个阶段。第一段,大概从1956年,我们今年是航天中国创立60周年,1956年到1984年,大概28年的时间,这个阶段,毛主席党中央下决心搞尖端,我们解决了战略武器的有无问题,同时我们也进入了宇宙空间,登上了世界航天舞台,它的标志是1984年的国庆35周年的阅兵,我们第一代战略导弹通过了天安门。另外,我们的长征三号火箭把东方红二号卫星打到地球同步轨道。第二个阶段,应该说从1985年一直持续到这个世纪,也就是2013年或者说到今天,是中国从小到大,变成世界航天的大国。它的标志,杨利伟上了天,空间站、天宫一号在天上对接了,嫦娥登上了月球。另外,特别是去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阅兵。可以看见,我们能够攻防格斗的战略武器通过了天安门。现在应该说,这几年开始的,我们正在走向世界的航天强国。我回想一下,大概可能就是这么三个阶段。

我觉得这辈子感觉到很荣幸,也很光荣、很自豪的是我参加了在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卫星。中国的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我是1965年24岁的时候开始从事这个工作,1966年这个型号正式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火箭,正好今年也是50周年。我们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在1970年4月24日,把五院为主搞的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打上了太空,这个卫星的质量是173公斤,它相当于前面四个,就是苏联的、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比它们卫星总和的重量多30公斤。后来我看了一下,别看长征一号80吨的火箭,跟美、苏没法比,但是在第二梯队里面,跟法国、欧洲、日本比,我们大概保持二梯队的第一名,保持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直到70年代末。这个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们空间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同时更重要的是显示了我们国防的威力,我们不是被人任意宰割的大国。

主持人:应该说,在韩总的航天事业的生涯当中,要他回忆第一次可能有很多。所以,我们接下来请帅总能不能跟我们谈一谈您在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第一次?

帅平:我到航天部门学习和工作只有16年,实际经历没有韩总那么丰富。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三大里程碑,刚才韩总也说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1970年2月24日发射,这是第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国家开创了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的新纪元。

第二个里程碑就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第一次直播发射,这是最让我激动的第一次。

第三个里程碑就是嫦娥一号,2007年10月20日发射的。

我最激动的是第二个里程碑,那是我刚到航天五院。2005年,刚到航天五院,我记得当时整个研究组一个上午,我们组有一个很大的电视,守在电视机旁边看直播。在此之前,航天经历过失败,很少有直播这种情况,而且是首次载人直播,真实让人振奋。从火箭刚发射的时候,心都提到嗓子眼上,生怕出什么问题,跟着火箭一起动;一直到最后,杨利伟在飞船上把小旗子给打开,把我们的国旗和联合国会旗打开之后,我们才轻轻的松了一口气,当时大家都热泪盈眶。说实话,作为一个航天人,作为一个航天的后辈感到自豪。

主持人:作为普通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是相当的振奋和自豪。

帅平:对,这是首次直播,过去没有过,这也是航天人的一种自信,这还是很值得称赞的。以后,包括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直到神舟十号都直播了。

主持人: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是要热泪盈眶的,看到帅总还是含着热泪回忆当时的情景。下面请新宇分享一下你和航天接触的第一次,有哪些让你难忘的,估计要回顾到08、09年的时候吧。

邓新宇:应该说现在随着航天的发展,80后也有机会接触很多航天的第一次,对于我来说,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刚刚过去的6月25日的长征七号的首次飞行,这既是长征七号的首次飞行,也是海南发射场的第一次亮相,实现了中国航天两个跨越。第一个是火箭的能力由吨级向十吨级的跨越,第二个是火箭的发射由内陆走向海洋的跨越,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中国的航天进入了海洋时代。随着长征七号的首飞,我们后续20吨级包括百吨级的火箭都将在海南发射场进行亮相。当时我在现场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激动,看了火箭起飞的时候。

主持人:首先是要提在嗓子眼的激动。

 

邓新宇:是这样的。那个场面,很多大男生都抱在一起了,毫无顾及的抱在一起了。

主持人:可见当时的那种紧张,同时又是自豪的这种心情。鹏飞,你第一次难忘经历呢?

王鹏飞:中国的航天确实经历过无数的第一次,这种印象深刻,或者说非常激动的,就是每次看到或者听到我们的航天标志性事件又发生了,包括载人,包括探月,我就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成就在不断验证和回答我小时候的一些疑问和幻想,同时,这些成就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那点民族自豪的情结。遗憾的是,很多第一次我没有参与,也没有亲身经历这样的事情,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但是2014年我入职之后,最大的事情就是前不久发射的天宫二号,我作为航天人自豪了好长时间。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航天人最核心的的素质和要求

主持人:谢谢。应该说中国航天事业的60年的发展,我们从艰苦创业到今天这种扬眉吐气,我们非常想去了解过去这些成绩和发展的历程,但是在我们回顾这些成绩的时候,我们想先请韩总帮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60年的一个历程,您能不能简单的给我们来一个小总结呢?

韩厚健:我刚才讲了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刚才讲了一些主要的标志,这里面我想结合着,主要是有这样一个过程,有这样一个发展的经历,到底靠什么东西来实现这些东西,我结合起来讲一讲。

现在谈起来感觉有点轻松,但是倒回去60年,你要看看当时那个世界,我这里有一张照片,1956年2月1号毛主席和钱学森在一起吃饭,在《钱学森》这部纪录片里,钱老自己回忆,说他回来以后,那时候毛主席每个礼拜都要见他一次,老跟他讨论问题,一讨论就是几个钟头。大家可能知道,毛主席在1956年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下决心中国要搞原子弹。毛主席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看见了世界的趋势和发展,下了一个大的决心。1956年的中国是个什么样?我是武汉人,下面那张照片,后面是长江大桥的桥墩,从那过的近景是一个正在从长沙顺流而下的一个竹排的帆船,你看帆,这是1956年的帆船,补的破洞,那时候的中国。我们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厂刚刚出来的第一辆汽车。我们和别的国家搞火箭不一样,我们是在一个刚刚摆脱了战乱,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站立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毛主席在1935年长征刚到陕北以后他曾经写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我记得有这样的一句话,中华民族有跟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那时候毛主席42岁。到1956年下决心,决策,我们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决策的,你讲一穷二白是可以的,航天是空白,我们五院1956年成立就是这样的背景。在那样的情况底下,毛主席、党中央提出了航天的方针,“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成果”,这是基本的方针。这样一个方针,使得我们能够在第一个阶段,在1965年的时候开始搞八年四弹,就是搞出四个能够作战的战略武器,同时,毛主席1958年5月17日讲,我们要搞人造卫星,没有公开的还有一些话,是打第一颗卫星之前不久我才知道,后来听说还有其他的,讲了我们要搞就搞大的,不搞鸡蛋大那么点东西,显示了毛主席高瞻远瞩的这样一个气魄。

前不久我到会宁参加一次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的活动。我跟他们说了一下,五院、七机部的主要的领导人,都是老红军,他们把红军的精神,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带到五院来了,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竭尽全力,在强有力的领导下我们开展了后面这些。这60年下来,一代又一代人,三代、四代,现在我们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6万人,一代一代人继承下来,大家都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和精神,我们要解决中国走向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一步一步,坚韧不拔的走过来,所以我们才能取得一个一个的成果。

你想想,我们打第一个,从1970年打到1984年,我们才打了十颗卫星,到现在,去年,2015年,我们上天的成功数量,我们19个,美国18个,说航天大国,我们就是航天大国。我们虽然还不是强国,但是大国就摆在这儿,你不信,你看看9月3号是什么,你要不信,你看看天上是什么样,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主持人:这个60年,刚刚韩总也说了,一开始什么都没有,艰苦创业,到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究竟靠的是什么呢?

韩厚健:我曾经讲过,在2010年40周年的时候,我讲过三点,第一,中国有党中央、毛主席的坚强的领导和决心。第二,有这样一支知识分子、工人、解放军战士组成的一个非常优秀的队伍,又聪明又能干,还刻苦。第三,靠我们的全国大力协同,简单来讲就是这三个因素。

主持人:韩总跟我们讲了,应该说也是非常提气的一段辉煌的历程。帅总,再跟我们聊一聊,您觉得取得这些成绩靠的是什么?

帅平:应该说,韩总他们这一代人,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真正亲历者。五六十年代这一代人,就像今天的80后和90后,刚刚踏入航天的门槛,都是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后辈,体会一下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确实来之不易。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刚才韩总其实也说了,就是三、四十年代,那是我们国家最危险的时候,民族的危机感。所以,我觉得就在五、六十年代,掀起中国航天这样的事业。那一批科学家有民族的自强心和民族的自信心,所以才有这份事业。

第二个方面,就是那一批专家都是世界级的大家。钱学森,钱老,家喻户晓的,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是世界级的大家。可以数出来还有很多老的前辈,包括郭永怀、杨嘉墀、王希季、任新民和陆元九等。这些都是世界级的大家。这些大家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根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得益于这些大家贡献的智慧和学识。

第三个方面,这些大家实际上他们可以有很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当时在那样困难条件下,国家给他的待遇并不高。他们作为普通的一员,也过着艰苦的生活,硬把中国的航天事业给托举起来了。

主持人:其实刚刚说到这些,就像我们开头提到的航天精神,跟我们航天事业的发展应该是密不可分。比如说航天这个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还有载人航天精神,这三大精神大家都有着什么样的体会或者什么样的感受呢?在你们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

韩厚健:航天精神,还有“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实际上就是说上百万人,整个全国的上亿人,通过搞航天总结出来的,上升到精神高度来讲,毛主席讲过,人呀,不能没有一点精神,干事业要成功,物质是重要的,是基础,光有物质没有精神也是办不成事的。三个精神,最早的是80年代提出来航天精神,那是航天部提出来,作为工作总结提出来,聂老总也提了一些意见,把它综合起来,讲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登攀,从工作层面角度提了这样的精神。

在90年代初,表扬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时候,党中央总结和提炼出来了“两弹一星”精神,有五个和前面是一样的,增加什么呢?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登攀和攀登的意思是一样的。在载人航天成功以后,在那次表彰大会上又提出了航天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有人说这么多,24个字也好,28个字也好,或者这么多字,你感觉这么多字记不住,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自己觉得核心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或者特别能奉献,这是这个精神里面最核心的东西。

主持人:可能每一个航天人心中都会装着这八个字。

韩厚健:是这样的。人都有一个成长过程,如果你不在这个队伍里,看起来就是那几个字,对我们航天人来讲这是最珍贵的传家宝。因为这东西,有些是继承了红军的精神,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我们传承这样基本的精神。中国要办这样的事,我在很多场合讲,作为个人来讲,第一,你要想干这个事,第二,你得有本事干这个事,第三,有客观条件允许你办成这个事情。我们觉得你没有这两个基本灵魂的东西,不可能让60年前连汽车都造不了的中国变为一个航天大国,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变成航天强国,没有这样的精神也不可能。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永远是航天人最核心的、最基本的素质和要求。

主持人:帅总,您怎么理解航天的三大精神。

帅平:刚才韩总把航天三大精神的内涵做了诠释。,我理解的航天三大精神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财富,凝聚在航天每个人血液中。这三大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中国航天事业就是靠这三大精神发展起来的。刚才韩总也说了,实际上核心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我要强调的是,无私奉献是航天最重要的精神。其实,我们航天很多默默的英雄,我们说航天分几代。如果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20~25岁算是一代的话,航天可能现在发展到了第四代。我们说,第一代人就是钱老他们那一代人,20年代左右出生的那一代,钱老是1911年出生的。那一代人是第一代航天人。30年代、40年代、50年代左右的一代人是第二代航天人;60年代到70年代算第三代航天人;80年代,80后到90后,现在90后也上来了,是第四代航天人,而且现在第四代航天人都奋战在航天一线。

我是属于第三代,我是70后,像韩总这一代是我的老师辈。我举个例子,我的老师是曲广吉教授,1935年出生的,他默默的奉献了一生,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典范。我是2003年到航天五院座博士后研究的,曲老师是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他主要是从事航天器动力学方面的研究,现在已经81岁了;但是,他一生最高的职务就是动力学研究组的组长,为航天培养了这么多的人才,包括现在航天五院俗称“六大弟子”,就是六大总师。这是他的第一批学生。现在有几十位在不同岗位上的,以及“两总系统”指挥人员,也是他的学生,都是他的弟子。可以说,这位老先生的电话是热线。大年三十夜,可能不在办公室,大年初一肯定在办公室,你随时打他的电话,他都在办公室里接着:“喂,哪位?我是老曲”。弟子们都说:“这是老曲热线”。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由这样的人支撑的,默默的奉献、无私的奉献,支撑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航天培养人才,为航天奉献了一生。

还有一位我比较崇敬的老师,在航天五院,从事航天器轨道力学研究的老专家,叫杨维廉老师,也是我很崇敬的,他也带了学生,但是他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专家,亲自用Fortran语言来编程,学生算完了,还要自己重新做一遍,非常的严谨。这是我非常崇敬的老师。他的最高职务也就是主任设计师。他也是默默奉献了一生,尤其为航天器轨道设计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主持人:非常感动航天人的这样默默无私的奉献。两位是第四代的航天人,刚才听了韩总和帅总,包括帅总刚才在回忆他的两位老师当时在航天事业当中的一个默默无私奉献,你们对航天精神的理解,会不会有一些创新,或者有一些新的感悟呢?

邓新宇:我谈谈我的感受吧,像刚才韩总和帅总说的,航天精神,他们说得很好,对我们80后来说,这种精神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文化氛围了。我们理解是,在这种精神引领下,我们现在有更多有一种技术自信,就是民族自信心。我们在发射长征七号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们,说你们紧张吗?我说我们紧张。他说你们害怕吗?我说我们不害怕。为什么呢?就好比一个明明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他在考试的时候也非常的紧张,毕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但是不担心,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肯定能考第一,这种感觉,我们现在经过韩总和帅总在航天前辈打下的基础,中国的航天水平已经置于前列,外国人能干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能干好,有这样的自信心,所以长七发射的时候,我们非常有自信。

王鹏飞:我觉得很简单,航天的精神和航天的事业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以前上学的时候,也记得这三大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那时候记住,但是不理解。但是我觉得现在我感同身受,是什么呢?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同时也是航天人的真实写照。我作为一名研究人员,简单说一下我身边人的一个感受,我身边大多数的航天人都特别能吃苦,当然加班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了,这种辛苦程度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周围的航天人大部分都任劳任怨,大家都充满了自豪感。

主持人:幸福在其中。刚刚韩总非常自信的说,我们是航天大国,我相信我们离航天强国的道路也会越来越靠近。接下来我们想请教四位和我们分享的是,您觉得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我们哪些领域是可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哪些领域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些差距的?

帅平:刚才韩总把航天三大精神的内涵做了诠释。我理解的航天三大精神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财富,凝聚在航天每个人血液中。这三大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中国航天事业就是靠这三大精神发展起来的。刚才韩总也说了,实际上核心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我要强调的是,无私奉献是航天最重要的精神。其实,我们航天很多默默的英雄,我们说航天分几代。如果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20~25岁算是一代的话,航天可能现在发展到了第四代。我们说,第一代人就是钱老他们那一代人,20年代左右出生的那一代,钱老是1911年出生的。那一代人是第一代航天人。30年代、40年代、50年代左右的一代人是第二代航天人;60年代到70年代算第三代航天人;80年代,80后到90后,现在90后也上来了,是第四代航天人,而且现在第四代航天人都奋战在航天一线。

我是属于第三代,我是70后,像韩总这一代是我的老师辈。我举个例子,我的老师是曲广吉教授,1935年出生的,他默默的奉献了一生,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典范。我是2003年到航天五院座博士后研究的,曲老师是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他主要是从事航天器动力学方面的研究,现在已经81岁了;但是,他一生最高的职务就是动力学研究组的组长,为航天培养了这么多的人才,包括现在航天五院俗称“六大弟子”,就是六大总师。这是他的第一批学生。现在有几十位在不同岗位上的,以及“两总系统”指挥人员,也是他的学生,都是他的弟子。可以说,这位老先生的电话是热线。大年三十夜,可能不在办公室,大年初一肯定在办公室,你随时打他的电话,他都在办公室里接着:“喂,哪位?我是老曲”。弟子们都说:“这是老曲热线”。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由这样的人支撑的,默默的奉献、无私的奉献,支撑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航天培养人才,为航天奉献了一生。

还有一位我比较崇敬的老师,在航天五院,从事航天器轨道力学研究的老专家,叫杨维廉老师,也是我很崇敬的,他也带了学生,但是他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专家,亲自用Fortran语言来编程,学生算完了,还要自己重新做一遍,非常的严谨。这是我非常崇敬的老师。他的最高职务也就是主任设计师。他也是默默奉献了一生,尤其为航天器轨道设计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主持人:非常感动航天人的这样默默无私的奉献。两位是第四代的航天人,刚才听了韩总和帅总,包括帅总刚才在回忆他的两位老师当时在航天事业当中的一个默默无私奉献,你们对航天精神的理解,会不会有一些创新,或者有一些新的感悟呢?

邓新宇:我谈谈我的感受吧,像刚才韩总和帅总说的,航天精神,他们说得很好,对我们80后来说,这种精神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文化氛围了。我们理解是,在这种精神引领下,我们现在有更多有一种基础自信,就是民族自信心。我们在发射长征七号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们,说你们紧张吗?我说我们紧张。他说你们害怕吗?我说我们不害怕。为什么呢?就好比一个明明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他在考试的时候也非常的紧张,毕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但是不担心,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肯定能考第一,这种感觉,我们现在经过韩总和帅总在航天前面打下的基础,中国的航天水平已经置于前列,外国人能干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能干好,有这样的自信心,所以长征发射的时候,我们非常有自信。

王鹏飞:我觉得很简单,航天的精神和航天的事业,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以前上学的时候,你记得这三大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风险,那时候记住,但是不理解。但是我觉得现在我感同身受,是什么呢?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同时也是航天人的真实写照。我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简单说一下我身边的一个感受,我身边大多数的航天人都特别的辛苦,当然加班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了,这种辛苦程度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周围的航天人大部分都任劳任怨,大家都充满了自豪感。

航天事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主持人:幸福在其中。刚刚韩总非常自信的说,我们是航天大国,我相信我们离航天强国的道路也会越来越靠近。接下来我们想请教四位和我们分享的是,您觉得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我们哪些领域是可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哪些领域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些差距的?

帅平:我是这样想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点,我觉得应该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是以独立自主为主,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所以,刚才新宇也说了,这份自信是来源于我的独立自主。因为我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我自己的手里,所以每次我们发射的成功,我们都还是很自信的。

第二个方面,航天事业是一个大协作的工程,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呢?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叫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有很多前期的论证,在没有做这件事情之前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论证和准备,做了很长时间的分析计算,一旦开始启动的时候,在短时间之内集中全国力量,就可以把事做成功。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

第三个方面,重点突出,全面发展。可以看到,我们的航天事业,我们重点突出在哪些方面呢?我们是以应用为主。你看,我们1971年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以后,接着在发射的卫星,首先能应用的就是通信卫星,后来包括导航卫星、返回式的育种卫星和气象卫星等。我们重点突出,同时又全面发展,我们涉及了航天技术的各个领域,从卫星到飞船,到载人航天,到深空探测,我们都涉及了,包括未来的火星探测,以及小行星探测等,我们发展还是比较全面的。

如果说我们领先的话,我觉得我们在应用卫星这方面,与国际上相比,处于比肩发展这样一个态势。现在我们的几大系列,刚才说的包括导航、通信、遥感、气象和科学实验卫星等,我们在国际上还是处于先进水平的。

邓新宇:我是这样理解,这两年随着国家对航天的支持力度,航天发展得很快,对火箭来说,今年6月份长征七号运载能力提高到14吨,今年下半年11月份左右发射的长征五号,运载能力提高到25吨级,意味着中国的火箭能力从第二梯队直接上升到第一梯队,我们和国外应该说没有差距了。

主持人:赶上国外的先进水平了。

王鹏飞:我觉得中国在航天这块发展得非常快,像欧美用几十年甚至小一百年这样的历程把航天发展起来,但中国用了几年、十几年或者说短短二三十年就把航天发展起来,完成了十倍的速度干起来的成绩,我觉得另外一个非常惊讶的就是空间站,刚刚发射的天宫二号。国际空间站可能马上要退役了,唯一在轨运行的就是我们中国的空间站,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主持人:中国的航天发展速度确实是火箭般的发展速度。韩总有什么观点分享呢?

韩厚健:他们讲得非常好。我感觉,要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航天有很多事情是共性的,但是有自己的特点。特点,我觉得第一,我们充分发挥了共产党领导的体制的优越性。您讲到的集中力量办大事。首先,我觉得我们的目标清晰,意志坚决,定下一个事,不定则已,定的时候非常的慎重,定下来就要把它办成。第二,我们是很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打中国第一颗卫星,1958年毛主席说我们要搞人造卫星,很快就立了581任务,但是后来我们真正打卫星的工程叫651工程,为什么1965年,差七年呢?1958年我们是挺热的。那时候我还在学校,我的一个同学也姓韩,韩世强,到我们这儿来了,说老同学,我们也画了一个洲际导弹,造洲际导弹.,中国满地都在放卫星。邓小平说了,现在还不到时候。等了七年,等我们的基础上来了,我们才真正的开工了,决策非常的慎重,而且我们总结了,我们要第一,我们不是过去简单的重复,是把人家的经验好吸收,我们不是跟在人家后面走,而是往前抢行往前追,是这样一种追的办法。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你也可以看到,我们在打成第一颗卫星的时候,美国阿姆斯特丹已经登月上了月球,全球很轰动,说实在的,我们很佩服美国人对人类的贡献,但是咱们也有一些头脑比较热的同志。周总理当时讲了一段话,20世纪我们中国先不考虑登月的问题,我们办事,根据我们的国力,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第三,我们的特点、特色,或者说与别的国家比的话,除了你们刚才讲的以外,现在国外的人很羡慕中国梯队这样的组成。过去讲“风景这边独好”。你们可能知道,前年美国有一个财政危机,政府发不出工资,第一个关门的是航天,除了管理天上航天器、卫星以外,其他的都关了,钱没有了。除了钱,人呢?因为你们可能知道,最近航天出了一些事故,你都觉得很低级,但确实是出来了。我们“萤火虫”搭载俄罗斯的飞船想到火星去,结果到了地球轨道走不下去了,查原因,为什么?火箭到了发射台上俄国的年轻人还在改软件。这是过去航天强国呀,现在也在衰落。美国往火星去,走着走着,快到了,轨道不对了,差什么呢?说公制单位、英制单位弄混了。我们出过这样的事吗?我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你看这么多。我当主任设计师的时候,我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后生可畏,是一个规律,放眼世界,你看看,有哪个国家有我们这么强的梯队的队伍。我们过去确实钱不多,干不成。到1984年,我们搞了14年,才打了10颗卫星,现在怎么样?现在一年就打了十几个,这样的发展靠什么?人的因素,有人,有正确的领导,按步就班的,按照我们的需求,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了保卫和平,规划我们的选项,多分析,分析好大有益,毛主席说的,这样就选定方向,下定决心,科学地、稳妥地集中全国的力量办这个事,我们给人类将来会作出很多贡献来。

主持人:谢谢韩总给我们分享这个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系列的特点。刚刚鹏飞一直讲天宫二号的发射是9月15号,我记得当时基本上朋友圈十点多钟的时候刷成功发射的消息,非常的振奋。包括未来建立空间站,自己的家园。应该说现在的普通的人都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充满自信和民族的自豪感,但是我们也听到一些别的声音,比如说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且有的人会说,我们看到还有一部分人在挨饿,我们现在发展航天事业,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努力这么多的人共同致力于这样一份事业。所以,我们今天请到三代航天人,也分别从你们自己的角度跟我们大家来答疑解惑一下。

帅平:事实上,卫星已经深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国家的各个行业,对我们国家的政府部门,包括我们的国防应用是非常之大,而且起的作用也是举世瞩目的。

举一个例子,因为我本身是学测绘的。1991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用传统的测量手段,你要测一张地形图,可能要花好几天的时间,都是用铅笔一笔一笔的画出来的。现在测地形图是怎么测的呢?测一个道路的电子地图是怎么测出来的呢。开车走一遍,图就出来了,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我们的卫星。包括控制点精度提高,靠的就是我们的卫星,靠的我们导航卫星。导航卫星解放了测绘的生产力。只有生产力的解放,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才会有大发展。所以,卫星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支撑作用。

当然,我们国家的导航卫星可能在民用的推广方面还有一些滞后,正在逐步改善。比如在南海,现在都装上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们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实时发回短报文信息,与家人联系。北斗短报文通信的能力,这是其他卫星系统没有的。让家人实时知道你的近况。卫星的应用领域还是很广的,在各个领域,在行业的应用是很广,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也正是我们国家有这样的能力,在高科技这样的领域,我们占有重要的地位,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个方面,通过发展航天技术,其实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个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无法估量的。航天技术可以用在各个领域,包括转化到民用领域和相关行业。都是是航天技术的转化应用。

韩厚健:他说得挺好,我可以讲讲。这个问题,我是昨天下午五点半才看见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最近听到一些。我今天早上是两点半醒的,昨天晚上查了资料,看了看,大概十一点钟,今天要参加这个节目,不敢晚睡。今天早上我两点多醒来之后我就想这个事,因为贫困的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广的。党中央把它作为这一届党中央要解决的一个奔小康的关键问题来解决。前两天我注意这个事,因为我们国家搞了一个980多万人要在“十三五”期间要异地搬迁,要花钱9500亿。能不能少花点别的钱干这个事呢?这个问题,我们是搞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问题,应该说我们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后来我左思右想,我不想回避这个问题,我想谈一下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对,希望大家一起讨论。

这个问题分三个阶段。如果当初五六十年代提出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果80年代提出这个问题,是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今天如果用这种形式提出问题,说有人还在挨饿,为什么还要发展航天?我觉得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这样说呢?确实在我们国家,毛主席在60年代、50年代下决心搞的时候,那个时候很难决策的,我们的老部主任,他跟我说,那一年,那个时候陈毅元帅是到我们一部参观,他给陈毅元帅汇报工作,就在一部大楼的门口,陈毅元帅很激动的说,我们当了裤子也要搞。这个争得很激烈的。定下决心不动摇,是毛主席在北戴河讲的,那时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最后,毛主席、党中央根据全局的情况,所以,中国的航天,你要从更广泛意义上讲,创业是中国人民勒着裤腰带创业的,我们要珍惜。

讲第二个阶段,我为什么说80年代我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80年代,大家知道1985年的时候,邓小平那时候是军委主席,我不知道大家知道历史不,那时候我们国家裁军100万,整个军工口,我们过去全是国家供给,自己要解决一些创收益的问题,但是现在这个词叫二产品。我们都有任务的,那时候我是室副主任,有指标的,我们做出成果分配给大家的是7%,其他都是作为上缴,作为整个单位收益搞的。你们可能知道天安门每次有领导人欢迎外宾的分列式阅兵的台子,是我们当时孙宝来(同音)同别一起搞的,当时我们搞二产品,创收益。1985年的时候,有一次SDI研讨会,会上我讲了一个情况,因为我的一个亲属心脏不好,要换瓣膜,进口的二尖瓣瓣膜一万多一个,703所和清华大学联合搞中国的人工心脏瓣膜,用钛合金做骨架,外面涂附什么呢?核材料保护层的材料,因为在里面要耐磨,不能掉粉掉渣。攻关,多少钱一个呢?一千多块钱一个。农村,一万多块钱,农村换得起吗?换不起,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我讲完这个话以后,我过去不认识邓老邓稼先,他是核九院的院长,他很感兴趣,找我谈了。那时候从上到下是作为体制的一种变化,国家有意识的,我们不能光吃皇粮,要这样的走向综合经济发展的道路。

航天,我们老师讲的,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世界的和平。幸福怎么来的,你看看,我坐着汽车,我路上问他们,请教,导航的那个声音是人工合成的还是怎么录的,我现在都搞不清楚。说实在话,那时候我打第一颗卫星,没有想到对今天人类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们要利用天上的资源,物理资源,高真空、失重,它带来的技术上的发展这些东西,你可以想想,现在的路。我这两天正在看《平凡的世界》,孙少安怎么从吃黑馍变为吃白馍,单靠国家能解决问题吗?中国,近30年来,我看资料来,中国已经让六七亿的农村脱贫了。我们现在的词叫扶贫,而不是养贫,我们通过我们自身的贡献,直接效益。我可以讲讲现在。2015年我们院属于民用产业的收益176.5亿人民币,整个“十二五”,我们是600个亿。我说它是个伪命题。现在用的词是还“在挨饿”,这个可能是极少数了,你说吃得差一点,我们要改善。中国还有八千多万的人在国际贫困线之下,中央有决心。养育我们航天的是全国人民,我们用我们的贡献回报。

主持人:非常感谢韩总刚才用一片深情回忆中国航天从一开始的时候如何去发展到现在取得的成绩,作为第四代听到前辈在回忆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感触,你们如何去看待刚刚这种讨论?

王鹏飞:刚才韩总讲的时候我也很激动,因为我的朋友、亲戚曾经也问过我,中国的航天到底有什么用。因为大家问出这个问题,可能更多的是看到新闻上的报道,而似乎没有感觉到航天直接对他本身的实际生活带来实际性的福利。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个人都在用手机,手机的导航用的是GPS的导航,这个GPS导航是美国的,说得难听一点,美国人想让你往东就往东,想让你往西就往西,它想把你栽到坑里面有什么不可能呢,当然,一般情况下他不会这样做。如果一个国家核心的技术,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那里,全部靠国外,那它想掐断你就掐断你,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作为我们个人来讲,如果自己国家的核心技术,你的核心的一些成就立在那了,你到国外,你不用再低着头走,可以昂首挺胸的,因为我曾经在国外待了一段时间,可以很自豪的做这些事情。

我们的导航,我们为了国家安全,也是为了民众有更多的自豪感和更多的底气,我们现在军用上已经有北斗导航开始用了。当然,可能之前中国的航天直接和消费者产生关系的地方相对少一些,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我们都是间接受益者。近些年我已经深刻感受到,航天这块,无论是国家还是作为我们企业或者事业研究单位,都已经开始注重航天资源的应用研究,就是直接把它转化成我们消费者可以感受得到的东西,这其中除了我们这些导航,也包括航天科技的转化,比如我们现在航天舱里的涂料是非常环保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术转化,转化为民用。

邓新宇:我用一句时髦的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科学技术,首先要服务人类的生活,刚才说了,卫星电视、天气预报和汽车导航都离不开航天,可以毫不谦虚的说,航天改变了生活。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是为了探索未知世界。在宇宙,相对于浩瀚宇宙而言,我们人类了解实在是微不足道,对于宇宙的探索,应该是人类的亘古不变的追求,也是我们一直的梦想,这就是我们航天的一个最终目的。

韩厚健:我再补充两句,从宏观上来讲,我们运载火箭是一个运载工具,就像汽车、飞机一样,都是运载工具。运载工具最后是要赚钱的,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现在是一个什么情况呢?现在整个航天,美国人公布数据,大概总的年值3300亿美元,相对于全人类的总产值77万亿美元来讲,大概比例是占0.4%左右。我们中国现在这个数据,现在经济数据没有公布,我没有这种研究,但是大体上跟这个差不多。创造的效益,大家可以看,这是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少,给人类带来的将来是长远的效益会不断增加一个途径。除了我们自身做工作是一个途径创造收益,我们直接能支援的扶贫的尽量做,比如我们院在夏河一个学校,我们固定的,每年有六七个老师在支教,都是组织这样的活动,我们早晚有一天把运载工具,靠自身的血液来循环,但这个东西对整个事业是很远的,大家对马斯克很感兴趣,他是商人了,我们讲这个事可以分享,我们要总结,就是科学正在自然规律的发展道路上面去。

主持人:所以我们应该对中国航天事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对老百姓产生直接的影响应该是充满信心的。

 

韩厚健:你会看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方便。

帅平:而且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只是普通老百姓可能不太了解。

韩厚健:讲得很直观一点,我很多同事都是农村来的,农村要富,靠年轻人自己聪明起来,像农村教育,我们国家的电视教育普及了吗?没有。空间大着呢,共同努力,尽快使我们国家脱贫,这是我们共同愿望。

宇宙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主持人:刚才一起回顾航天事业60周年的辉煌历程,现在花一点时间来问鼎一下苍穹,我们来感受一下中国航天未来发展的一些蓝图。因为中国航天的近些年发展事业是蒸蒸日上,对于未来有没有更大、更长远的或者勇敢的设想?

帅平:事实上,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发展,也是为了把我们航天的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也是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的航天器飞得更高和更远。像嫦娥二号已经飞到上亿公里远,但是这还不是我们终极目标。

下一步,我们正在论证,比如载人登月,比如探测火星,比如像太阳系外侧行星的探测,这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还有飞出太阳系,这也是我们要飞得更远的方向。我们说,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从整个行星发展和太阳系的寿命来说,恐怕人类还有40亿年时间。在40亿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航天技术,一旦地球有毁灭的一天,人类可以移到外星球。现在,这个技术必须得蒸蒸日上。大力发展航天技术,未来的星际旅行和太空移民,都是全人类未来努力的方向。

主持人:韩总对于未来航天事业,作为老一辈的航天人有什么样的展望呢?

韩厚健:我算不上老一辈了,我跟他们还算一代,10月3日我要到清华给孩子们讲1959年到2016年星际航行的成果、宇宙航行的展望,以这个题目与孩子们交流。我们的展望,我们的宗旨,我们的目的,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将来要做的,应该说航天整个来讲,也就不到一百年,还处在新型的运载手段、使用手段的创业阶段,属于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这样的阶段,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第二步,除了保卫祖国安全,为中国人民造福,发展经济科技文化,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我现在想,还提出了保卫地球的安全,你刚才讲的,在下一步,保卫地球安全,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到别的星球去,这都需要航天探索发展。2013年,大家都知道,一个二万吨的陨石掉在车里雅宾斯克,俄罗斯,伤了1400人,砸了三千多栋房,事先一点都不知道。我特意看了一下,如果这个家伙早两分钟就落在我们新疆了,不得不防呀。在世界对立纷争底下,像解决环境问题一样,我们把保卫地球安全的问题,尽早通过国际合作,为了人类的当务之急的安全问题。美国已经动手做了,我们现在国家也在动手做这些事,尽快的形成一个我们对空间来袭者要有战斗力,这是一个。

第二个,讲得更遥远的,飞到其他行星的问题,最近在近邻的比邻星,才4.22光年的地方,已经发现了可能适宜人居住的行星,就在我们的身边。4.22光年,靠现在水平飞要飞八万年,我和夏令营的小朋友老俞,是中科院的院士,他是搞核聚变的,我们探讨,因为钱老在1962年星际航行概论里写到了,他说动力问题不解决,宇宙航行是不行的。让氦-3和氘两个核聚变,哪那么容易,十亿度,现在一亿度的温度都没有过关,氘-氘的大约5亿度,早着呢。按火箭那么一算,得好多好多呀。他说现在一百公斤的氦-3,整个设备就二万多吨。如果要讲未来的话,创新是我们当务之急、主题,中国人已经走过了坐在台下当学生的位置,我们已经登上舞台,毛主席当年讲的,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为人类作更大一点的贡献,我们过去没想的问题,我们要认真思考。中国搞火箭航天一个优势就是搞民主集中制,发挥民主集中,通过科学的反反复论证,不要人家怎么说咱们就怎么信。我们将来永远走下去,毛主席在打完第一颗卫星就讲了,说天上有二千颗卫星,我们刚打一个,二千份之一,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就算打到二千颗,中国也不能骄傲,我们现在才打了二百多个,不错,占了全世界三十几分之一了。但是我们中国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我们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刚刚韩总也讲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离不开创新二字,接下来我们聊一聊创新这样一个话题,因为中国航天的事业发展是我们航天人几代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现在的航天的创新如何去体现,航天事业对如今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什么样的影响?

邓新宇:创新应该是人类发展原始的动力,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创新。我们航天有很多创新的东西,我们航天正在热议的一些事情,像太空旅游和火箭航班,以后大家在微博上发的微信不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而是宇宙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以后去美国的话就不用坐飞机了,坐空天飞机,由现在10个小时变为1个小时了,创新无处不在,只要你有这个想法,肯定能实现的。

王鹏飞:我觉得我在航天工作,创新这两个字背后实际上还隐含了一个词就是革旧,我觉得创新是靠人才,革旧是靠魄力的。因为我觉得我在航天这一块,享受非常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一方面跟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关,第二,我觉得我们的领导也顶着莫大的压力对传统制度的一些改革,这是很重要的。要真正实现创新,或者你通过引进或者培养自己的人才,第二你需要打破制约人才发展成长的障碍,第三就是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来支持这些人才发挥它的作用,实现百花齐放。只有这种自由的氛围创造起来之后,才可能说出现一些像美国甚至比美国更强的想法。比如我们现在重点做的,可能大家在节目上很少听到的,就是我们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大家都在埋怨北京的空气很不好,但是我们想一想,我们总不能把所有的经济都停了,为了空气好,把所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都停了烧煤,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希望把能源结构转化一下,我们就想,可以通过发展在轨组装、空间3D打印等,在空间搭建一个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的太阳能电池阵,通过无线微波的方式传输下来,这样会引起能源革命性的创新。

帅平:刚才80后也说了,韩总对我们年轻一代提出创新的要求。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的环境确实有逐步的改善,而且现在见到很好的成效。刚才鹏飞也讲了,像钱学森实验室的创新环境非常好。我们想说的创新是什么呢?创新应该有四个要素:第一个是创新的管理;第二个是创新的投入;第三个是创新的激励;第四个是创新的文化。但我个人理解,创新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创新文化,才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只有文化氛围建立起来以后,才有创新。

刚才韩总也说了,我们说十年前需要什么创新。我们说三大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可能前两个创新比较重,这是以前的做法。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原始创新。我们现在的技术已经发展到跟世界比肩的水平,我们现在没有可借鉴的技术,我们进入的是一个“无人区”的创新环境,要的就是原始创新。这是我对创新的理解。

主持人:韩总提到创新二字也是精神抖擞,您怎样理解创新对航天事业发展的影响?

韩厚健:我觉得我们从工作开始,一路走来,就在不停地改进,那时候我们叫改进,改进和创新还不完全一样,一个小打小闹的,创新是要突破原来的观念,发现新的问题,找出新的解决办法,除了技术方面,我想讲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怎么解决军民融合的问题,体制问题已经提出来了。航天事业是要钱的,单靠过去单打一的,在那种形势底下可以适应。在新的形势底下要动员更多的力量,围绕着共同的目标来闯出新路来。再一个,在创新的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永远要保持的。我们叫勇于攀登,但要实事求是,就这两条。

主持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应该说离不开创新,当然更离不开我们青年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所以,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航天事业也面临一个重要的话题。今天在我们节目最后,我们也请四位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们觉得年轻的航天人应该如何去继承和发展我们的航天精神,去创造我们新的航天事业的辉煌?

帅平:我是第三代航天人,也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我的研究团队里,现在主要是年轻人居多,都是80后和90后,一线承担主要工作的都是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他们是今天航天事业的主力军。就像鹏飞、新宇这样的80后的年轻人。我们说继承和发展航天的三大精神,就是要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大力协同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还应该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把中国的航天事业发扬光大。

我想,对年轻的培养应该有六个方面,我总结的“六有”:有理想,有抱负,有兴趣,有激情,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新一代航天人要有危机意识,把前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把航天事业推向更高的顶峰,为中国的航天,为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邓新宇:航天事业包括航天精神的核心精髓就是不断地创新,挑战自我,对我们火箭来说,我们就是要做更多、更大、更好的火箭,把我们的卫星和航天员送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王鹏飞:回答这个问题,口头上回答其实挺简单,如果要做,尤其做好,其实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我们的老前辈非常细致、认真,具有敢做敢当的精神,我们要好好学习,我们年轻人或者再后面的人,缺少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把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引进到我们的航天中,做一些无缝的链接。我们航天人还是需要,每个人都有航天的梦想,并且航天是充满挑战的,而我们的手上的工作又是具体繁琐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年轻人,我们青年航天人需要在梦想的驱动下务实推进自己的工作,把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为我们航天、为我们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作出个人的最大努力。

主持人: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我们请韩总给我们青年航天人做一些寄语吧。

韩厚健:我听航天人这样讲挺高兴的。我了解面没有那么广,但大体也知道一些。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总比一代强。这是一个大自然的规律,历史的规律,永远这样。但是青的怎么才能胜于蓝,不是自己就变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还徒伤悲呢。所以,我想对年轻人,现在年轻人,我记得马克思说过,存在决定意识。 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代有一代的环境,在什么年代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东西是第一位的。顺便谈一谈对青少年的教育。因为我是过来人,我们是50年代第一代中国搞国防体育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代人。我10月3日给孩子们讲课去,太空城市设计大赛,斯坦福大学那里决赛。我后来搞明白了,他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美国人在发现未来的人才,因为这个竞赛是用英语来作为工作语言。我看到除了航天爱好者,各地国际学校来得比较多,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存在决定意识,我们用什么样的存在来影响我们年轻的一代?年轻人要自觉的适应环境,找出自己人生真实价值,我觉得每个人都要过这一关,选好了你可以往后有前途,选不好,你这一辈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我觉得习主席讲,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我觉得习主席提出的,实际上给我们指出了很清楚的方向。我想会有更多的人,你也不用担心,出去也不用担心,我们围绕目标,人生总会找到为国家效劳位置和作用。

 

祝大家成功。

主持人:谢谢,非常感谢韩总刚刚给我们航天人的一种寄语。今天我们非常感谢四位航天人给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了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来我们中国航天的发展每一步的历程,应该说他们用航天人这种热爱祖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航天人的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每一步的不容易。再一次感谢四位和我们大家一起来作客今天特别节目,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故事,谢谢你们。也谢谢现场我们航天人和我们的陪伴,谢谢你们。

今天特别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再一次感谢各位网友收看我们本期的节目,再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母牛”太空大爆炸事件得到了新的解释
下一篇:毫米级微针眼贴可直接将药物送至眼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