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孙九林:科技大数据领域的先行者

夏天    2019-07-15 15:23:44    人民周刊网

几十年匆匆而过,时代在变化,大数据在奔跑,不变的是孙九林院士在科技大数据领域砥砺前行的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数据尤其是科技大数据就是孙九林院士的天空和大海,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与研究,让他一直走在科技大数据研发前沿,在大数据领域里,孙九林院士就是先行者。

 

孙九林院士

 

谦和,如沐春风,这就是学生和同事们眼中的孙九林院士。沉浸在大数据研究几十年,从最初的初露锋芒到现在的洗尽铅华,无论哪个时期的孙九林,对大数据的热爱从未改变,即使是在信息化刚刚起步阶段,他也对大数据的未来充满期待。梦想落进现实,不能只靠想象,为此,孙九林院士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默默的耕耘为中国的科技大数据发展贡献力量。

迎难而上 初露峥嵘

20世纪80年代,孙九林开始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家对信息化的需求逐渐增多,孙九林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担起了资源环境领域信息化发展的重担。那时,国家正在开展国土规划,需要用计算机管理资源环境数据,由于国内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所有的工作需要从零开始,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接到了这个任务的孙九林,没有退缩。而是将目光从中国转向了全世界,他了解到,美国用计算机管理银行账户。这个发现,给孙九林的科研带来了启发,“我找到了研发的切入点。”对于当时的研发过程,孙九林用短短的一句话进行了总结。但越是轻描淡写,背后的研发故事就越曲折,那些夜以继日的日子里,孙九林一直是忙碌又充实的。

“我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提出了建立我国国土资源数据库的总体方案,并选择西南三省一市做试点。1985年,我国第一个国土资源数据库终于建成了。该数据库总体技术方案和软件系统被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推广到全国各省区应用,从而使我国资源环境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提到这个数据库,孙九林的眼中闪过自豪光芒。而作为这个项目的带头人,孙九林在喜悦之余,又投入到了他热爱的信息科学研发领域。

20世纪80年代,孙九林首次提出我国资源信息管理体系和分类编码、区域开发模型体系、统计型空间信息系统模式等,他用不斐的成绩在自己的大数据之路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黄土高原国土资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决策信息系统”“自然资源数据库”等多项科学大数据领域的重大成果,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中国的信息科学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同时,他提出的建设“国家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总体方案”,成为当时国家提出要建设的二十四个经济信息系统之一。

勇于挑战 敢于担当

在孙九林院士的手中,科研是一支书写奇迹的笔。而这支笔,在20世纪90年代,在农业领域展现了它的力量。

当时,中国的数据研究还在路上,国家提出了用遥感技术实现农作物估产这个新课题。面对新的挑战,孙九林再次出发,“科研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工作,勇气,耐心,创新才是科研的真谛,所有的事情都要经历从不懂到精通的过程,科研也是如此。”

面对着这个课题,孙九林很慎重,在他看来,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农业乃国之根本,关系到国计民生,“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怎样才能把零散的农业数据收集、管理和广泛应用。”

在那段时间里,孙九林经常独自一人在屋中走来走去,一方面考虑如何高效收集数据,另一方面思考如何有效管理和应用。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在农业信息化领域里用心播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历时五年,我国的农业信息领域传出捷报,我国第一个“多品种大面积遥感估产实用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其成果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更好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他主编出版了《信息化农业总论》,是我国最早全面论述信息化农业产生的背景、理论、技术、体系等相关内容的专著。与此同时,他提出了构建资源环境虚拟科研环境的框架和原型,把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与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对于遥感估产系统,孙九林说了这样一番话。“遥感估产系统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通过估产,就可以预估他国某种作物的产量,从而预估他国的进出口量,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深入探索 数据共享

2001年,从事多年数据研究的孙九林,以“农业信息工程专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荣誉并没有让他满足现状,而是继续从事大数据研究。

对他而言,数据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数据源于社会,并要回到社会,只有互动,才能促进中国大数据资源的循环、发展和应用。

然而,实事却并非如此,获取的数据资源没有实现价值最大化,其中,数据的流通是它发挥价值的钥匙。没有这把钥匙,就打不开数据资源社会化的大门。因此,要加大数据的流动性。

在孙九林看来,数据资源只有在流动中才能体现真正的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越是数据发达的时代,越需要让数据共享,“大海之所以孕育万物,就在于其流动性,数据的海洋也要保持这种流动性。”为此,孙九林主持了“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规划”,并选择地球系统科学领域进行实施。

业内的人都知道,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是支撑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科学依据。由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具有分散、海量、多源、异构和时空特征明显等特点,实现共享极为困难,这项研究是地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前沿课题。

而我国也因为缺乏可真正运行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造成了数据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减缓了向地学强国迈进的步伐。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孙九林院士组织来自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天文学等领域的40多个单位400多名学者经过10多年的通力合作,锲而不舍,终于突破了分散科学数据资源共享的难题,建立了持续共享机制,找到了集成方法,制定了标准规范和解决了关键技术,建成并运行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国家平台”。平台为重大科研项目、民生工程等提供了数据服务;盘活了分散在单位、团队、个人手中的大量的科学数据资源,创建了东北亚合作研究网络,建立了连接美国、俄罗斯、欧洲、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数据交换网络,影响力辐射到全球。

平台通过国家“十五”“十一五”的试点和建设,2011年经科技部、财政部认定,成为23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并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和“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对孙九林院士而言,平台就是数据共享的钥匙,为了让这把钥匙拥有更多的能动性,他们自主研发了首套全服务化的分布式科学数据共享软件,具有海量数据动态管理、站点故障自恢复、跨平台部署、可二次开发与个性化定制等特点,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突破了海量地学数据高效存储与优化检索、分布式安全统一访问、网络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三大关键技术。率先提出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标准参考模型。研制了可扩展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编码、集成与服务等相关规范,形成多项国家标准。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地学数据的一致性集成和统一服务奠定了基础。

科研没有止境,孙九林院士一直秉承初心,奋斗在大数据时代的前沿。“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就是一切。”这就是孙九林眼中的大数据。

为了扩大数据资源和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孙九林院士在八十岁高龄时还多次亲自带领综合科学考察队赴俄罗斯、蒙古及中国秦巴山区考察。

孕育桃李 承前启后

孙九林院士的科研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在孕育桃李领域,他也不落人后。“只有传承,才能保持中国在大数据领域的优势。”

在孙九林看来,年轻学生,科研工作者就是大数据的未来,只有他们真正成长起来,中国的大数据才能发展的更好。

在当老师时,他对学生给予了厚望,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带学生走入信息化的海洋。在此期间,共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100多名。

在带领团队时,他耐心指导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给予他们信任,帮助他们在科研中迅速成长。

“大数据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承前启后,方能永久传承。

这就是孙九林,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带团队,他都兢兢业业,竭尽全力。翻开孙九林院士的履历:著名的资源学家,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学术带头人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主持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自然资源科学数据库系统建设,并长期担任中科院的“科学数据库与信息化工程”专项、“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等职,为国家科学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21项重大成果,2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13年获中国资源科学成就奖;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及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荣获第九屆“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每项科研成果都是一个科研故事,都是一段荣誉的往事。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孙九林院士十分高兴,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为数据共享不断努力,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数据的价值,而《科学数据管理办法》无疑释放了极为积极的信号。“科学数据太重要了,但只有共享才能变成服务全社会的资源。”

“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确立后,他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和移动支付迅速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丝绸之路就这样逐渐形成规模。“每个合作项目都牵涉到不同国家的政策、环境、文化、理念等。要重视数字丝绸之路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孙九林院士时刻关注着大数据的发展动向,不遗余力的拓展大数据的应用领域。

多年的奔走看到了曙光,现在的中国,已经处在大数据时代。很多的会议,论坛都在讨论大数据的发展。“无论何时,都不能停下对大数据的研究。”孙九林感慨万分。孙九林院士这样说,也在这样做。他多次在相关会议上围绕大数据、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呼吁大数据的作用和意义。他的科研工作仍在继续,让更多的行业,更多人享受到大数据的服务,是他科研工作的初心,也是他推广数据共享的源动力。

对于孙九林院士,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是这样评价的:他热爱祖国、开拓创新、求实进取、敬业奉献,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这样说:他潜心致研,严谨求实,硕果累累;心系国家,学以致用,勇于创新,堪为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王顺心:书写“生命”的故事
下一篇: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顺利交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