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打消献血顾虑从科学认知血液开始

张田勘    2019-06-14 15:19:03    中青报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献血是一种公益行为,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将会保证临床医疗用血,挽救更多鲜活的生命。尽管这些年献血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离满足临床医疗对血液的需求和对比献血率较高的国家,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表明,在全球每年1.125亿次献血总量中,超过一半来自总人口占世界人口19%的高收入国家。其中,高收入国家的献血率达4.54%,中等收入国家达1.01%,现在中国只是初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也刚好达到WHO推荐的1%的标准。

  从中国的情况可以看到,1%的人献血提供了全国人民的用血需求,也表明,这个献血量的供大大低于求,随时都有可能造成临床医疗用血的“血荒”。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的献血率较低呢?原因有很多,仅从科学认知献血方面就存在诸多误解。例如,认为献血会伤人元气、会导致贫血、会降低免疫力、会传染疾病、会引起血压不稳定等。

  人们对血液的认知和对献血的看法影响着献血行为。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血液和人体血液的新陈代谢过程,足以打消人们的疑虑。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升血浆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质和20克的血细胞和多种物质,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电解质、有机化合物等。血液中的红细胞的重要功能是供氧,血小板负责凝血,白细胞负责免疫功能,蛋白质同时供给人营养和免疫功能,其他电解质保持血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血液无论是水分还是其中所有的有形物质都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也形成一种吐故纳新的新陈代谢过程,如同人每天要吃饭喝水和排泄一样。

  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寿命为9~13天,血小板寿命为8~9天。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细胞新生。因此,无论献血不献血,每个人的血液都会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比例成分吐故纳新。献血并不影响人体血液参与的维持人体“元气”的功能。

  献血后,人体会自动调节造血工厂——骨髓的造血功能,促使其造血功能更强更快,每秒钟大约可制造1700万个新的红细胞,失去的红细胞30天内就能得到全部补充。同时,肝脏也在加速合成蛋白质,健康人每天每千克体重可合成0.2~0.4克白蛋白,一次献血200~400毫升所失去的蛋白质在1~2天即可完全恢复。而且,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在短暂失去一定量的血液情况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6~8倍,献血不仅不会造成贫血,还会促使机体制造更新鲜的血液,对健康更有益。

  总体而言,献血200~400毫升后,献血者和各项相关指标,通常在24小时~3个月可全部恢复到献血前水平。因此,所谓的献血伤元气、降低免疫力等都没有依据。而且,现在的献血也加强了实际操作的安全性,全部采用一次性器具,几乎不存在感染的机会。对于献血可能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疾病,中国从2014年就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通过核酸检测对这些疾病的病毒进行严格筛查,对于发现的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会被列入永久不能献血的名单,由此堵住了通过献血传染这些疾病的渠道。

  科学认知献血并非只是关于血液的知识,还有关传统文化和伦理,以及建设献血用血的合理机制的内容。破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类的文化禁忌,实际上也是打消人们献血顾虑的重要做法,同时也是促进人们志愿献血的科学机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好家风,柔且刚
下一篇:博士逃票40次被行拘 不应只盯着高学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