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心乡常驻六尺巷

姚润丰    2019-03-18 15:36:22    中国纪检监察报

六尺巷里细雨绵绵,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却没有高声喧哗、没有追逐嬉戏。从容慢步幽深的巷路,湿滑的鹅卵石和我一起默默地倾听着一个高高壮壮的中年人,用我所不熟悉的口音,低声跟身边十来岁的孩子说着六尺巷的故事:“这个巷子这么普通,为什么这么出名?因为它是有故事的,这个故事里包含着高贵的德行和巨大的智慧……”我不禁肃然,能这样讲故事的真是高手!中国人的智慧就这样借着一条条小巷、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小小光阴悄然氤氲传承开来。

六尺巷,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然而,这条普通的巷道却因一个优美的故事而名驰遐迩、家喻户晓。故事说的是清康熙年间“老宰相”张英的典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与吴姓望族为邻。有一年,张吴两家因建宅用地引起了纠纷,双方都不肯让步。于是,家人一封书信,快马送到京城,期待张英通过官场关系来“摆平”吴家。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立即拆让三尺,吴家深为感动,也退让三尺。一步之让,让出和睦六尺巷、朗朗大乾坤,“六尺巷”由此得名。

若非六尺巷,很多人可能对张英并不熟悉。但是他的儿子张廷玉却耳熟能详。张英次子张廷玉为康熙朝进士,居官50多年,历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朝晋三等伯、加太保。张廷玉长子和次子亦官至内阁学士,四子官拜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

其实,在家乡桐城,相比于更多被津津乐道的驰骋中国文坛200多年的清代最大文学流派——桐城派的大家和文章而言,六尺巷的故事委实不怎么显眼。桐城派出现过姚鼐、方苞、刘大櫆等熠熠发光的散文大家和诸如《登泰山记》《病榻罪言》等脍炙人口、读来如痴如醉的美文佳作。然而,平实古朴的六尺巷却是桐城派文化的浓缩菁华,家乡最让我心仪的,还是这声名远播的六尺巷。如果把桐城派比作大海,六尺巷就像矗立在大海里一块礁石上的灯塔。没有浓郁桐城派文化的熏染,也就不会出现张英、张廷玉这样虚怀若谷、坦荡为官、善待乡里的“父子宰相”。

打记事起,父亲就经常给我讲六尺巷的故事。桐城历来有“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的说法,这句看似平淡,却深意似海的民间经典,在经意和不经意间打开了桐城人的胸怀,成全了桐城人的人文情怀。无论在家乡上学,还是在北京工作,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去走一走六尺巷。360步,5分钟,六尺巷真的很短!但每次走过,一种不可名状的庄严与崇高都在心中油然而生。

作为纪检监察系统的一名新兵,行走在六尺巷,我的心头萦绕着更多的感怀和体悟。

为官当自省——闻过应喜。“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六尺巷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有“闻过则喜”之说,而人的本性往往是“闻喜则喜”。要做到“闻过则喜”,需要一定的境界,需要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听赞扬的话,不喜欢别人针锋相对进行批评,有人“闻过则悲”,只要别人对自己的错误和过失批评指出,心里很不畅快,甚至搞匿名诬告、打击报复。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有见贤思齐的精神,敞开心扉,广开言路,乐于接受批评,及时闻过则改,习惯于在受监督和约束下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真正把自省精神作为人生的最大财富,作为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有权当敬畏——严以用权。掌好权、用好权,正确对待权力和行使权力,古今一理。试想,张英身为一朝宰辅,是康熙皇帝身边的重臣,权倾一时。以他的权和势,根本不用多言,桐城官员就会知道怎么处理。但张英并没有这样做,没有将权力用于肥一家之私,没有恃权压邻,而是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

为人当礼让——涵养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让一直是一种备受推崇的做人境界。孩提时代,就常听老师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尧舜禅让的传说。一个“让”字,让出了谦谦君子的风度,让出了中华民族的泱泱气度。六尺巷的故事是谦恭礼让的典范,也是和谐家风的充分体现。细细想来,如果没有张英这种互尊互让、宽容豁达的家风,恐怕也难以培养出侍奉康、雍、乾三朝明君的名相张廷玉。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民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首次以党内纪律规矩的形式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胸襟和气度,带头倡导清廉的家风,牢记“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明白“亲情再亲亦有度”,坚守精神家园。

“种好心田自有收”。六尺巷很窄,只有六尺,但它承载的道理天高地阔;六尺巷很短,360步,却护佑着心底的敬畏、清醒和定力。愿人人心田里都能常驻“六尺巷”!(作者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工作人员)

相关热词搜索:心乡 六尺巷

上一篇:灯盏花
下一篇:客家门匾中的传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