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变压力为动力 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占斌    2019-02-21 16:04:28    辽宁日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仍然保持平稳态势,但由于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特别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很大,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认识和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从世界看中国、从全局看局部、从未来看当下,不断把握规律、增强信心,奋发有为、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重大经济风险的底线,把压力变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保持定力和韧性,牢牢扭住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放手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和压力,需要保持定力和韧性,瞄准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直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环境、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是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的有力武器,有很强的针对性,需要我们细心把握。

  二是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来排兵布阵。在认真研判我国经济发展重大趋势性变化和特征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保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是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基础上重点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经济社会矛盾交织。我们要看短期经济指标变化,但不能被短期指标牵着鼻子走。要抓主要矛盾,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解决。要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这三大攻坚战是对我们的考验,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的重要关口,一定要倾注全党和人民的智慧、力量完成好。

  四是在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中国经济如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越重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是一句套话,更不是一句空话,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牢“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2019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我们这里讲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包含许多特别需要强调的内容: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努力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实干兴邦。

  切实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必须在充分认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同时,更加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创新发展。在创新目标上,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创新基础上,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创新体系上,要研究采取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创新文化上,要强化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在创新人才培育上,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坚持协调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是多种利益分享的共同体,不同经济主体在这一体系中都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以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可持续性。从经济角度来看其重点: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绿色发展。在发展理念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指导原则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与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制度保障上,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予以保驾护航,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保护和修复者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和执法者职责。当然,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进程中,要注重统筹协调,增强服务意识,避免环境治理措施简单粗暴。

  坚持开放发展。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性开放转变。在对外开放方面,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对内开放方面,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要抓住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提高我国的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政治经济学的全新境界。在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上升、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的形势下,尤其需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做好民生兜底工作。要把稳就业摆在优先的位置,减弱经济结构调整等带来的再就业阵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快推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高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在重视生产环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收入分配、居民消费、社会保障等环节,只有这样,整个经济体系的结构才会健康、质量才能提高、动力才可持续,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最终建成。

  坚持稳中求进,着力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从2011年开始一直到2019年,“稳中求进”作为中央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保持不变,已经连续提了9年。这是因为,中国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防风险任务突出,改革任务也比较繁重,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要“稳”但也需要“进”配合,也要有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稳”就在于保证当前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增速换挡降速但不失速,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实践证明,宏观政策稳,增长就稳、转型就稳、预期就稳。

  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完善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预期。要想稳得住,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依靠“进”。近些年,有些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模糊认识,甚至有动摇倾向。实际上,我们讲“进”,其核心就在于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不动摇、不偏离,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总之,困难不可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

  要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就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和政府各有比较优势,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要特别注重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的比较优势。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要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和竞争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不能靠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而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既在战略上打好持久战,又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把控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战术上要抓落实干实事,注重实效,步步为营,一仗接着一仗打。特别是针对一些贸易摩擦,要把敢于斗争和坚守底线结合起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加强设计,从短期看要顶住压力,善于周旋博弈、进退有度。从长期看要强身健体,加快补齐短板、强化自主创新。

  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突出定向、精准、有度。做减法不能“一刀切”,要减得准、不误伤。做加法不要一拥而上,避免强刺激和“撒胡椒面”,避免形成新的重复建设。当前,面临稳增长的压力,要通过精准的宏观调控,避免出现两个极端,特别是要防止“大水漫灌”。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一级教授、博导 张占斌)

相关热词搜索: 压力 动力 经济 高质量 发展

上一篇:过有道德的生态生活
下一篇:粤港澳大湾区高教合作关键在于创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