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新安江再探路:浙皖共建生态补偿试验区

陈立平 陈抒怡    2019-07-30 10:24:14    解放日报

一条新安江,联系起了下游的杭州与上游的黄山。近日,记者从首届黄山发展大会获悉,浙皖两省正在谋划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

作为我国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首次实践,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首轮试点于2012年正式实施。这一被形象地称为“水质对赌”的生态补偿协议每年设置5亿元的补偿资金,其中中央财政3亿元、浙皖两省各出资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7年过去了,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本身不断进行自我完善。2015年启动的第二轮试点,将补偿额从每年浙皖两省各1亿元提升至2亿元,同时考核标准也提高了7%,监测项目从原来的29项增加到109项。去年启动的第三轮试点,又首次提出鼓励通过设立绿色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融资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产业投入。

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已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60多亿立方米干净水。2015年,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引来各地纷纷效仿。据统计,目前国内共有7个流域正在开展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不过,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前两轮试点黄山市累计为新安江生态保护投入资金120.6亿元,但补偿资金仅有35.8亿元,资金压力仍然较大。”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年来黄山市拒绝了大批企业进入,并加快工业企业关停并转、转型升级步伐。为了保护水质,新安江沿岸的渔民和养殖户拆了网箱。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指出,新安江保护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上下游贫富差距较大,上游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压力持续增加。其次是单一的资金补偿存在局限性,且补偿标准与治理资金相比缺口较大。最后是生态系统综合保护和协调不足,没有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协调设计和全面布局。”

如何破局?王金南认为,生态补偿应该走向多元化、系统化、市场化、法治化、平台化的改革方向,探索形成多主体的区域合作和利益分配机制,以生态补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保护,建立面向生态补偿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和基于环境市场配置的生态激励机制,并尽快考虑制定生态补偿相关法律。

去年10月,浙皖两省签署了《关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正式开启第三轮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试点。与此同时,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的设想也开始浮出水面。去年11月,安徽省长三办向黄山、宣城两市和省直有关单位印发了相关工作方案。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的建设范围暂定为浙皖三市十县(市、区)。其中安徽境内含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歙县全境以及黄山区、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和宣城市绩溪县部分地区,流域面积6736.8平方公里,浙江境内含杭州市淳安县全境以及建德市部分地区。

与原有的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内容相比,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全面升级。在合作方式上,由单一的资金补偿向产业共建、多元合作转型,实现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同时深化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其他受益对象明确、双方补偿意愿强烈的相邻县(市、区)开展生态补偿。

在补偿范围上,从原来的“水质对赌”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扩展,推进大气污染协同防治和森林资源保护协同发展,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在产业延伸上,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宜的研发设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体育健康、养老服务、全域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浙皖旅游深度合作,探索将新安江—千岛湖—富春江打造成中国最美山水风景带和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之一,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的建设,将是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资源全域配置的生态共同体的一次重大机遇,新安江要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再探新路。”王金南说。

相关热词搜索:新安江 探路 浙皖 生态 补偿 试验区

上一篇:关注“新一代”老年人口的新特点
下一篇:加快推动大运河经济文化带建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