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智库建设守正创新须实现“三个统一”

贺培育 宋春艳    2019-10-16 14:22:12    光明日报

2015年1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入建设快车道、发展黄金期。经过近年来努力,中国智库界基本形成了开放求索、兼容并蓄的国际视野,贴近时代、融入现实的服务意识以及明晰的自我定位与强烈的创新精神。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其职责定位与现实发展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有许多“险滩”需要闯过,而在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也面临很多外部挑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广大新型智库提升自身实力、发挥更大作用。勇担使命、不负嘱托,中国智库必须身体力行,做到“坚持中国特色与加强国际视野的统一、坚持基本方法与加强现代学科方法创新的统一、坚持公益属性与加强市场竞争合作的统一”。其中,三个“坚持”,是“守正”,广大智库从业者应时刻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三个“加强”,是“创新”,广大智库从业者应与时俱进,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砥砺前行。

 

坚持中国特色与加强国际视野的统一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一概念在《意见》中以党和国家文件形式提出,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智库发展的新认识与新定位。在这一概念中,“中国特色”至少包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智库的领导、坚持立足中国国情等三个层面的涵义,不可动摇也不可更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型智库要体现“中国特色”,首先,要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党对智库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做好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其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强化问题意识,不断开拓创新。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对中国国情的掌握,不能孤立起来看,必须将其置于动态变化的国际大环境大背景中仔细审视。与之相应,中国智库的眼光不应局限于国内,而应“从全球视角审视中国发展,以中国改革促进世界发展”。

进入新时代,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中国智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深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伴着“一带一路”从倡议成为现实,随着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搭建好中国和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智库交流合作,有助于深化互信、凝聚共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水平迈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者,我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合作,也面对着各国人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诸多期待。如何将这些期待科学合理地落地落实,需要新型智库建言献策,以靠谱管用的对策建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当前,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但提升的速度、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中国面临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求智库从研究领域、研究视角、人才队伍到传播方式上都尽快作出调整。例如,智库应当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审视国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优秀经验,探索解决方案;应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加强国际传播,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应充分用好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强智库之间的国际合作,通过共建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赢得更多国际理解与支持。因此,未来的新型智库建设,必须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中增强智库实力,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坚持基本方法与加强现代学科方法创新的统一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要求研究者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端正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智库研究,一方面要求智库坚持已经受实践检验的基本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强化问题意识,把握客观实际,为化解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障碍积极建言献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智库要切实履行为党中央科学决策贡献智慧的职责,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也要研究;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去寻找线索、总结经验,也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发现隐患、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必然要求智库专家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围绕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这就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研究方法。智库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涉及多个领域,面对的研究对象多种多样、需要破解的谜题难题错综复杂。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库专家审视问题得以更加深入、更加迅捷、更加全面。通过大数据平台,智库研究者能够对人们社会生活轨迹产生的实时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从而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挖掘出问题的深层本质,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分析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智库研究的方法也不再局限于实地调查、访谈、头脑风暴、推理研判等传统方式,还可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引入政策研究之中。此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使调研数据更加真实,预测结果更为准确,揭示出的人类社会行为发生规律更趋客观;与此同时,应用大数据手段,智库还可以对决策实施过程进行长期、动态、多维度的监测,实时收集人民群众对政策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坚持公益属性与加强市场竞争合作的统一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服务于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服务于提升国家软实力,面向世界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因此,按照《意见》规定,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切实加强对智库建设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在智库发展规划、政策法规、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宏观指导责任,创新管理方式,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智库活力的管理体制。与此相适应,中国智库建设体现出鲜明的公益服务导向和非营利机构属性,智库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与指导。实践证明,这样的制度安排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智库更好地获取决策需求信息、拓展决策对接渠道、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而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发挥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功能。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必然要在党管智库、政府指导、公益属性的轨道上进行,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与此同时,社会智库作为我国蓬勃成长的一支决策服务力量,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体制机制灵活、研究独立性强、社会活跃度高、自我宣介意识强等特有优势,一批较有实力与特色的社会智库在国家鼓励与引导下成长起来,获得了发展的良好机遇,成为体制内智库的有益补充,与其他各类智库开展差异化竞争与共赢性合作。民政部、中宣部、中组部、外交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这对于发挥民间智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实质上为智库间的有序竞争与合作营造了良好环境。

《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决策咨询服务供给体系,稳步推进提供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满足政府部门多层次、多方面的决策需求”。今后的中国智库建设应以此为努力方向,增强活力、释放潜力,完善各类智库运营机制,提高智库辅助决策的整体水平。具体而言,可以引入智库项目招标竞争机制,除涉及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的特殊项目外,允许社会智库与体制内智库同台竞争,优胜劣汰;可以积极创新智库管理机制,在人才流转、经费管理、人员考核等方面破除影响智库人才素质提升的现实障碍;可以建立完善标准化评估监督机制,降低政府购买服务的风险;可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保障社会智库与体制内智库同等享有政府招标信息、决策咨询服务大数据平台等相关资源。

(作者:贺培育、宋春艳,分别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湖南省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智库 建设 守正 统一

上一篇: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历史特点
下一篇:"国际学校"办学应扎根中国大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