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初心不改 寻路小康

2019-06-18 17:36:49    人民周刊网

6年生产队长、2年村长、10年村支书、15年供电所所长、1年的市场营销、4年驻村干部……

为梦想跋涉的38年里,时间在变、岗位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而执着奋斗的初心。

他是南方电网贵州遵义绥阳供电局苏远清。他说,“我来自于人民,更要扎根于乡土。”

正是这种理想信念的坚持,虽然白了头发、沧桑了面孔,55岁的他仍初心不改。

 

图为苏远清与贫困户一起挑选香菇入市售卖  (周忠丽 摄)

 

奔走 只为那片土地拔掉穷根

1978年的冬天,因为穷,14岁的苏远清不得不告别学校,选择辍学。

然而,穷则思变。立志改变穷,在年少的苏远清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成了这位少年一生为之不懈追求的梦想。

当时他发现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养猪养牛,但当时村里没有一个兽医,导致猪和牛的存活率很低。于是,外出学习兽医,解决村里面临的窘迫成为苏远清迈出的第一步。

苦读医书后,苏远清开先例地使用西医疗法,“给牲畜打针”,治愈比例大幅提升。

自此,名医的“神技”开始在村里口口相传。

“爱学习、悟性高,也很大胆。”在村民余红易看来,苏远清的“走红”并不意外。

“学成归来”后的苏远清,得空时,总是独自搬个矮板凳坐在门口,膝盖上枕着一本书仔细翻阅。

知识改变命运,用在苏远清身上一点不为过。为村民摆脱贫困的决心,以及脑子里的“一点墨水”,使得16岁的他通过村民的一致推举当上了竹林村星源组的生产队长。

大集体的生产方式让竹林村的生活一直在不饥不饱的状态挣扎。苏远清开始搞起小分工、大合作,三家人分为一小组,成绩好的小组年底会有奖励。

群众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种植量上去了,有些小组的日子自然好起来了。

再后来,苏远清开始带领大家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玉米从原来的亩产350斤增收到850斤,水稻从亩产500斤增收到1200斤,粮食产量翻番。

那一年,苏远清的包产到户成了各个村学习的样本。

良好的口碑,让22岁的苏远清成了村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村主任,两年后又担任村支书。

村里的困难一桩接一桩,严重缺水是其中不得不解决的一桩。

由于资金紧张,苏远清就和青杠塘镇水利站打起了“持久战”。

直到最后一次,被苏远清“纠缠”了很多次的站长王书章还没等他走近,就迎上去说,“你真的不用再往我这跑了,那个饮水工程的款这个周就可以拨下来了。”

“我是真服了他,把这个事当成了自家的事来做。”

很多事情,要不然不做,要做就一定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苏远清留给很多人的印象。

正是有了这种耐劲,人蓄饮水工程、烤烟种植等一件件脱贫致富的重任在苏远清的带领下漂亮地完成了,并得到了绥阳县政府的肯定。

“他对党忠诚。”这是当年介绍苏远清入党、现今71岁的老支书余星扬聊起苏远清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正因对党的忠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

 

执着 只为青杠山上灯火通明

1998年,实干的苏远清再次被赋予重任。

当年,青杠塘镇党委安排他到青杠塘电管站(供电所前身)担任站长,去实现青杠塘镇和太白镇的村村通电。

带着遗憾,苏远清离开了竹林村。他的遗憾来自于历经八个月,村里已修通了十个村民组的通组公路,还有两个组没能纳入这次的修路计划。

虽有遗憾,但苏远清意识到,到电管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刚到电管站,苏远清就抽空到附近的郑场镇学习电力技术和经验,还经常抱着十多公分厚的专业书“一点点啃”。

2000年,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大面积铺开。

23000户老百姓分散在两个镇,山一家水一家,地理环境恶劣,海拔高、气温低,下雨天又容易遇洪,施工条件极其艰苦。

苏远清选聘了10多名既懂电又肯干的工人,历时9个月完成了两个乡镇的村村通电。

艰苦的条件可以克服,对于苏远清来说,最大的困难却是装表入户遭到了很多村民的抗拒。

“任凭怎么讲国家政策,讲实际作用,效果都不好。”苏远清思来想去后,没有使蛮力,而是用耐心和谋略。他决定先打通熟人关系,从亲朋好友处入手。

“我就成了他的首选对象。”虽然他的岳父很支持,然而,苦口婆心地谈了大半天,不但没有起作用,岳父反倒被惹急了,“你再说,不光我自己不装表,还让村里都不装。”

无奈之下,苏远清只好搬出老婆来。“我说岳父,你要是不装表,我工作就做不下去,只能卷铺盖走人回家种地去,你女儿跟着我也受苦。”岳父沉默良久,才勉强答应。

后来,同事们都举一反三,借鉴起苏远清的经验来,户表安装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电通到了每家每户,部分村民不缴电费,电费收不齐,这一矛盾又摆在了苏远清面前。

他始终认为,不管是村里的工作,还是供电所的工作,都是一脉相通的,群众工作做好了,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于是,苏远清带着同事们每天行走近20公里山路,一次次上门走访,一遍遍和村民真诚交谈,协调所在村委会组织召开一场又一场群众会,最终得到了村民们的理解。

当年20出头的绥阳供电局城区供电所所长余应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每天天蒙蒙亮,苏远清就敲响员工宿舍的门,永远都是那句话,“起床了,进村巡线去。”

“要是你不起来,他就在外面喊个不停。你哪怕睡也睡不痛快。”余应忠说道,大冷天6点多,大热天5点多就起床,“那段时间,可把我们整惨了,大家都有怨气。”

可气归气,大家是打心底里佩服苏远清的。

无论是村干部,还是供电所所长,两个都是小官儿,但接触过他的人都说,他当小官,“当的有智慧”——从不板脸,从不摆官架子,却把一切都处理得妥妥帖帖的。

这种佩服,也使得苏远清在青杠塘供电所的15年里,实现了服务“零投诉”。

零投诉,不仅是对苏远清为民服务的初心的肯定,更是他扎根群众、心中时刻想着群众的真实写照。

 

图为苏远清将食用菌第一期分红2.02万元发放给贫困户 (周忠丽 摄)

 

坚守 只为圆了群众致富梦

2015年,按照绥阳供电局50岁后退居二线的规定,51岁的苏远清卸职青杠塘供电所所长,被调到市场营销部负责营销稽查。

“老苏,你愿意不愿意到伞水村去驻村?”一天午后,时任绥阳供电局党支部副书记的郭航找到苏远清。

对农村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打内心里也很愿意去,“当时甚至是渴望,想要通过伞水村来弥补离开竹林村时,留在心里的那个遗憾”。

苏远清同意驻村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奇怪的决定。

同事提醒他,这是一个接近“原始”的村落,环境卫生差、生活条件很艰苦。

愿意用别人含饴弄孙的年龄回到村里,他的妻子和儿女很理解,对他的决定给予了支持,她们知道,他离不开群众。

走上驻村路,他感到欣慰。

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他就马不停蹄地了解情况,把全村1047户人家的板凳坐了个遍,和村民们拉家常,和村支两委委员促膝谈心。

一个月下来,他心里有了数,一份伞水村近期需落实和解决的计划出炉了。

很快,一个个计划落地了,一年的时间也很快结束了。苏远清并没有像别的驻村干部一样能回到绥阳供电局。

“绥阳供电局:苏远清同志对伞水村同步小康发展很有思路,工作不屈不挠,特向贵局恳请让苏远清同志留伞水驻村……”

2016年2月,伞水村干部群众第一次写下挽留信,苏远清作为“第一书记”继续扎根伞水村。

伞水村要脱贫,项目是关键。经过苏远清不懈努力,他真心扶贫的举动感动了老家在伞水村而在外地发展的食用菌种植大户黄仁义,决定先投资300万元在伞水村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

没曾想,项目刚起步,土地流转便“卡了壳”,遇到一些村民极力反对。

虽然有些需流转的土地已经闲置多年,但土地是村民的命根,一旦被征用,村民们就觉得动了自己的根本。

苏远请的耐心和谋略再次派上用场。

对于六组的林永喜,苏远清一周就跑了六次,耐心地算起经济账;

对于家里比较富裕、性格却有点固执的张忠义,苏远清说,“土地流转后,你家附近的环境会变好,门口会修‘硬路’,以后回老家度假都方便。”

……

“他的耐性比我好多了,而且有办法,会和老百姓打交道。”曾在伞水村委会一同共事的廖中华对苏远清深表钦佩。

300亩土地流转协议全部签订后,黄仁义把全村父老乡亲聚在一起,举办了一次长桌宴,感谢乡亲,也感谢苏远清。

食用菌产业、光伏发电、饮水工程、危房改造、组组通公路……3年来,苏远清为伞水村争取了20多个脱贫项目,涉及资金2500多万元,还破解了伞水村无集体经济的难题,人均纯收入从不到3000多元增加到4600多元,贫困人口由118户减少到18户,农民工返乡务业达231户。

2017年,伞水村如期脱贫出列。

“恳请让苏远清同志留下来,伞水村4532名群众真的离不开他……”2018年春节将近,脱贫后的伞水村再次集体挽留苏远清。

这一次,倔强的他,眼神里充满了犹豫。

两年多来,家里全靠妻子一人支撑,最近妻子被查出肺癌晚期,年近八旬的父亲也查出肠癌。

可是,伞水村的工作刚刚进入快车道,村民们的眼神里不仅有不舍,更饱含希望。村民们再一次按下的红手印让苏远清左右为难。

“爸爸,你放心去,伞水村那么多人更需要你,家里有我和妹妹照顾。”苏远清的儿子坚定地告诉父亲。

因为家人的支持,更因为对村民难以割舍的情感,苏远清再次留了下来。

他经常家里、村里两头跑,晚上回家悉心照顾父亲和妻子,清晨五点多便起床骑上摩托车赶往伞水村。

“老苏,今天到我家吃个饭。”这一天是2018年5月10日,76岁的村民包安贵老人乐慈慈地站在伞水村食用菌厂的分红现场,一手攥着刚分到的红利钱,一手拽着老苏不容分说就准备朝家走。

“老苏,去我家新房坐坐吧。”村民涂雨宇边说边凑上来,接着梁安华也凑了上来,谢兴全也凑了上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都在向老苏表达谢意,不一会儿苏远清被大家围了个紧。

“小蘑菇在伞水村撑起了致富伞。”看着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容,苏远清也开心地笑了。

从竹林村出发,又来到伞水村;从当初的生产队长到现在的驻村干部;

38年后,苏远清最初的梦想一直都在,从未改变。

(郑小红 陈海燕 周忠丽)

相关热词搜索:苏远清 初心

上一篇:一起聆听“最美大学生”奋斗故事
下一篇:王飞雪:奋斗托举“北斗”巡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