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留住根”“存住脉”“守住魂”

建设特色田园乡村

邵泽义    2019-11-28 15:05:01    学习时报

建设特色乡村要树立“跳出”和“回归”思维,要以产业支撑为核心、文化发展为灵魂、魅力塑造为标识、个性突出为根本、留住乡愁为重点,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平面化趋同,切实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留住根”——跳出传统性、回归融合性,突出产业之“特色”。建设特色田园乡村要跳出先天薄弱的惯性定势,树立“农业+”和“农业×”思维,推动农业向功能化和融合化方向发展。一是农业融合农时,主打资源品牌,发展特色景观产业。积极顺应农时,利用好时令节气举办景观节、开放月、婚摄季等赏花、品景活动,做好线路、景点规划设计,推出应时景观产品;积极改变农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方式,抓住观赏这个核心要素运用新型生产技术生产反季节农副产品,推出逆时景观产品;积极用活农时,把苹果、花木等农作物开发成盆景、盆栽和摆件等观赏类产品,提供特色景观产品。二是农业融合娱乐,主打康养品牌,发展特色休闲产业。大力整合果园、农场、民俗等资源开展规模化种植与养殖,做好餐厅、民宿、体验园等规划设计,注重资源整合“穿点成线”“穿线成链”,打造具有乡村特色和绿色底色的休闲农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切实做好、做大、做强“卖方”休闲产业;认真研究城市职工、城镇居民和社区家庭等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消费、生活需求,盘活闲置土地、民房等资源精心打造绿色假期、娱乐周末、爱情公寓等特色项目,切实做优、做活、做美“买方”休闲产业。三是农业融合文明,主打感知品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农耕农业文明主线,认真总结农业生产中育种、种植和收割等环节的流程和做法,注重系列化组合和精品化包装,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对象开展农耕知识普及、农业文化感知、农业生产体验等“感官触发”类文明教育项目,大力发展农耕文化产业;以农村农民生活文明为主线,认真总结乡村生活中结婚、丧葬和祭祀等活动的程序和内容,注重“原味”化保留和“全景”化展现。针对城市社区的老人群体打造“回忆性”和“共鸣性”文化体验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存住脉”——跳出共通性、回归原生性,突出环境之“田园”。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要跳出“挖、填、堵、埋”的惯性思维,用尊重、顺应和优化的方式进行“修复性”治理和“人造性”还原,凸显乡村的田园本色和独特魅力。一是按照原始化的要求,回归原生环境,还原丰富多样的田园生态。对乡村的河、湖、山、林等天然资源开展疏通和绿化等方面的工作,切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的稳定性;通过生产技术更新和推广的方式杜绝毒害农资对地表生物和地下水体的污染,坚持源头防污、源头治污;通过行政化和制度化的方式集中整治随意排污、故意防污等不文明的生产方式,根治空气等污染问题,坚持持久治防污、持久治污。二是按照功能化的要求,回归原生样貌,还原宜居宜生的田园生活。对乡村主干道和入户道路进行整修和绿化,注重最大限度保留和恢复原貌,坚持用天然材料突出浓郁淳朴的乡村气息;对农村房屋进行原貌化改造,坚持用乡村特有建筑材料突出特有的土著气息;对房前屋后进行生活化整治,坚持用乡村花、木、草、菜等植物突出原本的田园气息。三是按照景观化的要求,回归原生魅力,还原宜游宜业的田园风光。对乡村现有的风格建筑和独有风貌开展“修复性”保护和“链条性”设计,以感受乡愁、温馨快乐、融入自然为主体素材,发展田园风光旅游增加村民收入;对乡村独特地理和气候等对隐含性资源进行“再造性”开发和“品牌化”包装,以空间转换、生活美学、记忆重塑为核心元素,按照“组团化”开发、“线性化”拓展的模式发展田园旅游产业,厚植乡村发展潜力。

“守住魂”——跳出回忆性、回归灵魂性,突出文化之“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文化要跳出“边缘化”和“失质化”的回忆性思维,植入实体性和可感性元素,重构灵魂基础和精神家园。一是以农史、农技、农遗为核心,突出历史感,发展农业文化。乡村要系统整理本村农耕文明史、农业发展史和作物种植史,重点抓住重点时期、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物,以史料、记录为主要手段,以史志编纂和情景展示为主要载体传承农业农耕文化;要系统整理本村农业生产、管理的程序和方法,以现场展演和实际操作为载体传承生产技艺文化;要系统摸查本村农业遗址和遗迹,重点抓住历史、文化和影响,以复原、修护和保存为主要手段,以陈列展示、参观讲述为主要载体传承农业遗留文化。二是以乡情、乡俗、乡景为载体,突出现场感,复兴农村文化。乡村要系统研究本村的建置史、发展史和人文史,重点关注重要事件重要活动,做好史料整理和研究工作,形成历史志、人物志和地理志等文本资料复兴乡情文化;要广泛收集本村婚丧礼仪、民歌小调、方言俚语和建房、节庆等活动的习惯、内容、和流程,以图书、图册和影像的形式流传和复兴乡俗文化;摸排本村特色景观、自然地貌、珍稀物种和古迹名胜,研究成因、历史和人文意义,形成实体记载资料复兴乡景文化。三是以村风、家风、民风为内容,突出生活感,培育农民文化。乡村要研究本村历史传统、精神气质、乡规民约和道德品质,总结提炼深刻内涵和主旨要义,通过艺术展演、讲述教育和标语宣传的方式培育村风文化;要引导村民思考家族发展、成员奋斗、修身治家和耕读经商、忠厚传家等经验、做法,帮助村民总结行为操守和核心理念,通过代际相传和口口相授的办法培育家风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进家庭”“进头脑”“进行为”,广泛宣传本村道德典型、英雄模范、贤德乡贤等事迹,通过讲堂、墙体画等形式弘扬和培育民风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乡村的全球购
下一篇:贫困户下山 家门口上班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