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健康 > 正文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周利    2020-07-03 17:21:04    中国中医药报

日常水果、米饭应该怎么吃?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中的养生道理还要从《黄帝内经》中来探寻。

五谷为养,不吃主食不健康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认为五谷杂粮是养生的根本。五谷指“稻、黍、稷 、麦、菽”,即大米、小麦、大豆、小米等,亦泛指现在所有谷类和豆类食品。“五谷杂粮”本质都是植物的种子。种子浓缩了植物的精华具备旺盛的生命力,也称之为“生机”或“阳气”。吃主食的时候,不仅吃了各种营养物质,还吃粮食的“阳气”。

其次,五谷杂粮还可以调养脾胃。五谷撒在土地里能生长发芽,而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人体所摄入的“五谷”,通过脾胃“以灌四傍”人才能生生不息。五谷杂粮的属性大多都是性平、味甘、色黄的特点, 多归脾经、胃经和肾经,这些性味归经特点也决定了其养脾胃的功能。谷气皆入胃,散精于脾;脾气散精,输布五脏。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吃主食,水谷精微无从摄取,气血无从生化,后天之本亏耗,导致气血不足,脾胃虚弱。

因此,五谷杂粮等主食是最基本的营养,既可以补养人体元阳之气,又可以补益后天之本脾胃,绝对不可以不吃主食。

五果为助,因人而异忌过量

《黄帝内经》中言“五果为助”, 五果, 本指枣、李、杏、栗、桃 ,亦泛指各种水果和干果。某些水果和干果还具有补益心肾脾胃和润肺润肠之功,对身体益处颇多。

中医认为,水果有寒热温凉不同属性,一般可以分为寒凉、温热、甘平三大类,而人也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等不同体质,需要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水果。

简单来说,像大部分老年人体质虚寒,进食偏于寒凉的水果容易导致胃部不适,甚至腹泻。中医认为,过食寒凉水果易伤脾胃,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寒湿内生,阳气受困,加重运化不利,出现精神萎靡、少气乏力、纳差、泄泻等症状,因此建议此类人群食用温热或者甘平性味的水果,如苹果、木瓜、橘子、桃等。

对于热性体质的人来说,如食用了热性的水果,容易导致胃肠积热,火胜伤津,进而出现一系列“上火”的症状,如面部生疮、口干、大便干结等。因此建议此类人群食用凉性或者甘平性味的水果,如梨、柚子等。

总之,不管是寒凉还是温热性味的水果都不应过量,更不能代替主食,宜饭后食用。每个成年人每天的水果摄入量建议在200克到350克。

生活变好,勿陷入“过补”误区

《黄帝内经》中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不管是五谷还是水果,或是肉类蔬菜,不能有所偏食。要做到荤素搭配,合理饮食,饥饱有度,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

古人云“食为八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容易陷入“过补”的误区,尤其是老年人气血阴阳 、脏腑俱不足,人体胃肠容量也是有限,过量饮食会加重胃肠负担,久之则脏腑亏损更甚。因此需防止“饮食自倍”和“膏粱厚味”,要注意营养均衡,不可暴饮暴食。

总而言之,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保养身体要顺应四时阴阳之变化,调养心神,不管是吃饭还是吃水果,要做到合理均衡,饮食有节,不可偏食,不宜过量,寒温适中,五味不过,顺应自然规律吃时令果蔬,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周利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睡前喝杯热牛奶,你的身体将会面临这些问题
下一篇:远离认知误区 正确防治冠心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