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脱贫攻坚看“重阳”,老有所为传递榜样力量

付冰冰    2020-10-27 15:33:32    人民周刊网

在我国脱贫攻坚决战之年的攻坚战中,许多老年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展现了老年担当,贡献了老年力量。10月25日是我国传统佳节重阳节。节日当天,由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2020年“脱贫攻坚,老有所为”微视频征集活动在新华网、央视频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

 

老校长下乡,老区教育更“靓”了

直播现场,一段《老校长下乡》的视频短片展现了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组织退休老教师、老校长组成的特殊教师团队深入河北阜平、承德的30余所乡村中小学助教的事迹。该团队中的两位代表来到直播间,与观众分享下乡过程中的故事。

 “我总是自驾去阜平,每次要去2-5天,行程安排得很紧。”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小学原校长刘建文说,从北京去阜平,开车往返需要8个小时,他常带着西红柿和冬枣上路,开车累的时候吃一个,缓解枯燥、疲劳的旅程。遇到山里下大雨、刮大风,行车更增加了危险性,有时候也会害怕。然而,这条教育扶贫路,刘建文一坚持就是4年之久。

在刘建文看来,“老校长下乡”的最大难点在于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经常到班里听课、评课,同新来的大学生谈话,还从北京请一些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通过示范课、讲座等,以手把手的‘传帮带’帮助当地教师进步。”可喜的是,刘建文的扶贫行动带动了当地10多所学校的积极性,“每次听说北京来的特级教师来上课,各个学校的校长带队来旁听,最多的时候来了50多人。”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研室原主任田福春表示,他从2016年开始到阜平开展工作,初衷是帮助老区人民做点实事。“2017年,我和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纪世铭一起,帮助阜平县城厢中学与著名的北京上地实验学校‘结对子’,北京四中网校价值42万元的课程,也免费对城厢中学师生开放。”

扶贫4年,田福春最大的感触是,当地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2018年的时候,阜平的学校师资短缺,将小学教师调到了中学任教,我第一次听课就感觉到教师们缺乏经验,对知识不够熟悉。和北京的重点学校结对子之后,山里的老师打开了视野,授课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多年来,正是这些老校长、老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为老区和山区的教育带来希望,让当地的孩子们实实在在地获益。

 

张巍婷时光让老年朋友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河北省海兴县张常丰村的“第一书记”张巍婷则向观众分享了她扎根一线、把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带领村子脱贫的故事。

张巍婷认为,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往往是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他们往往认为我们地处偏僻,不知道如何脱贫,就会变成‘等靠要’,而不能实现自我扶贫。但当我们转变思想再去审视自身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其实蕴涵着很多的宝藏。特别是我们的老一辈村民们。他们经过几十年的劳作积累,掌握着非常多的生活经验。”

“老年人过寿都会买一些‘面花’作为寿礼,而我们制作的‘面花’特别筋道,花样也多,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思路打开了。”张巍婷拿当地的“面花”举例,许多老年朋友掌握着非常多的花样和造型,这都是他们通过时间沉积的财富。

在扶贫一线工作的日子,张巍婷深切地感受到,老年朋友是脱贫攻坚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岁月带给你们的不仅仅是智慧和品德,更多的是中青年所不具备的坚韧与阅历。老年朋友们能够积极响应号召,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战役当中来。在这里,我也为广大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老年朋友们加油、点赞。也祝愿每一位老年朋友重阳佳节快乐。”

 

彭捷: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金色年华梦

在圆桌论坛环节,作为老龄工作机构的代表,中国老龄协会宣传部副处长彭捷分享了多年来在“老有所为”工作中的感受和故事。

她表示,从2003年起,全国老龄办发起了“银龄行动”,主要是依托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的智力优势,通过东部援助西部,发达地区援助落后地区,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17年来,已成为老年知识分子参与志愿服务,参与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的重要平台。

“这些年,我们为了宣传‘老有所为’的典型人物,多次参与组织了‘老有所为’典型宣传活动,评选出了40位‘老有所为’楷模,300多位‘老有所为’先进典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后,我们会进一步为老年人‘老有所为’创造更多的平台,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

谈及多年工作中对老年群体的印象,彭捷颇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来,我跟随老年志愿者到过扶贫一线,也参与组织过多次‘老有所为’先进典型的评选,间接看到过、读到过‘老有所为’的感人故事,我感觉很多老年人并不像之前印象中的垂垂老矣、暮气沉沉,很多老年人是非常有朝气的,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老年人在老年时期也能够大有作为。”

2014年,全国老龄办和中宣部联合评选的“最美老有所为人物”邬沧萍教授,近100岁高龄仍然奋战在教书育人一线,他说过一句话“我之所以继续工作就是想看一看,一个知识分子的潜力有多大?”令彭捷印象深刻。

“我记得还有一次,那是2016年,我跟随退休老专家到湖南省做扶贫活动踩点,同行的有北京林业大学翟明普教授,当时他已经75岁了。当时我想一路上要尽可能照顾好老专家,实际上老人家没有给我这个机会,在飞机降落后,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已经帮我把行李从行李架上拿下来了。”

彭捷强调,她从这些老人身上也感受到一种担当和奉献的精神,“比如说,我们这次参赛作品中提到的安徽和县的退休教师叶连平,他也是90多岁了,一直在义务的、自费的办留守儿童之家,免费为他们辅导,所以我感觉到老年群体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论坛尾声,彭捷用一句话表达了对脱贫攻坚事业的愿景,她说:“用心用情为老年人服务,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金色年华梦。”

 

宦小晶:让“家庭细胞”迸发更大活力

作为此次活动主办方、中国家庭报社执行社长、常务副总编辑宦小晶在圆桌论坛上分享了2020年“脱贫攻坚 老有所为”微视频征集活动的相关情况。

她表示,本次微视频共征集优秀作品200余部,投稿作品普遍内涵丰富、创意新颖,体现了广大老年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生动实践。

宦小晶表示,在进行初审的过程中,投稿作品呈现出三大特点。

第一,参选作品扎根基层,取材真实、内容生动,作品聚焦扶贫一线,讲述贫困户的真实脱贫故事,真实记录农户们脱贫前后的变化,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例如江苏宜兴杨巷镇的李浩兴老人,利用丰富的技术经验,进行生态水产养殖,最终实现自我脱贫。在征集到的作品中,绝大部分贫困户在实现自我脱贫后,积极运用自身经验与热情,点燃身边更多贫困户的扶贫之火,真实展现了脱贫工作的“传帮带”作用。

第二,投稿作品题材丰富,多渠道、多角度地真实反映了老年群体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老有所为”。扶贫工作涵盖范围广,人物事迹典型明确。本次征集作品涵盖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公益扶贫、科技扶贫、医疗卫生扶贫等诸多方面,诞生出许许多多经典的扶贫典型。如:“‘卫’民医生”朱卫民、“沙地老娘舅”钱关林、“橘园模范”蔡红莲等。他们的故事真实展现老年朋友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生活,既彰显了老年模范风采,又弘扬了脱贫攻坚精神,紧扣时代主旋律。

第三,投稿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特别是得到了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关注与热爱,不仅老年朋友们积极参与,中青年更是成为老年故事的讲述者、记录者与参与者。在对接评选作品的过程中,近一半的作品投稿都来自85后到95后的中青年朋友。他们开始观察身边的优秀老年模范,用相机记录下祖辈父辈的优秀事迹。

 

马宁蔚:发挥媒体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圆桌论坛的中央媒体的代表,新华网产经中心副总经理兼健康事业部总监马宁蔚分享了新华网积极落实响应脱贫攻坚、彰显媒体力量的故事。她表示,很多老一辈医疗工作者兢兢业业,一直奋战在守护全民健康的第一线。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间,涌现出一大批老一辈医疗工作者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新华网在助力“脱贫攻坚,老有所为”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马宁蔚以新华网策划的《全球疫情下的中医药新观察》系列报道举例,采访报道了包括张伯礼院士、国医大师唐祖宣在内的多位专家,积极弘扬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以他们的故事展现老一辈“逆行者”的突出贡献。

马宁蔚强调,作为媒体人,将脱贫攻坚、全民小康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宣传报道好,发现好典型、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肖才伟:在新起点、新时代发挥银龄优势

直播活动临近结束时,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肖才伟在《给老年人的一封信》中说到,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广大老年朋友投身扶贫一线,为脱贫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与进步,展现了老年人积极向上、不负时代的精神风貌。

肖才伟说,这次“脱贫攻坚 老有所为”微视频征集活动收到不少优秀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老年人把党的号召变成自己的行动,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值得全社会学习、致敬。

肖才伟同时勉励老年朋友们,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他鼓励老年朋友在新起点、新时代发挥银龄优势,传递榜样力量,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创造新的成就;在老有所为中更加进步,更好地完善自我、升华人生,展现更加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在金色年华中,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拥有更加丰富美好的人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鹤峰县五里乡:文明之花遍地开
下一篇:举办“红叶节”,山村变网红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