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建设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冯玉臻    2021-03-05 17:22:32    人民周刊网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总面积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4万,是全国蒙古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级市。通辽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耕地面积常年保持在20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70亿斤以上,牲畜存栏保持在1000万头只左右,粮食和肉类产量居内蒙古自治区之首,有“内蒙古粮仓”“中国草原肉牛之都”“中国红干椒之都”等美誉。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各族干部群众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推动稳粮增收作为头等大事和战略性工作来抓,全力打造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尔沁大桥

 

以“通辽黄玉米”串起一条“增收黄金链”

通辽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独特的气温、光照和降雨条件为通辽发展绿色农作物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周边环境污染因素少,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直线距离800公里范围内覆盖300万以上人口城市14个,交通货运可直达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大连、长春等大中型城市,优质的土壤、空气、地下水和便捷的交通让通辽成为绿色无公害粮食蔬菜的优势发展区。

以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重点,提升玉米生产效率。通辽种植玉米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培育出的玉米稳产高产、淀粉含量高、霉变率低,是生产氨基酸、酒精、原料药和优质饲料的重要原料。2020年,全市种植玉米1598.85万亩,产量159.63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3%。全市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在粮食主产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细整地、种肥深施、精量播种、机械种耕、绿色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机械作业率、化肥利用率、绿色防控率三提高。玉米产业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5个百分点。

以发展玉米生物产业为重点,壮大产业链条。全市坚持发展“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以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引领带动上游产业链做大做强,逐步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打造以玉米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培育有26户深加工企业、13条深加工产业链,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近120亿元。形成了醇、酸、糖、胶、药等13大类200多种产品,其中小品种氨基酸产能占到全世界40%,全市年深加工玉米超过350万吨。

以打造玉米产业品牌为重点,提升“通辽黄玉米”价值。全市把“通辽黄玉米”作为重点品牌培育对象,对商标注册申请工作实施“保姆式”跟踪指导。2017年,原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通辽黄玉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8年,“通辽黄玉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2019年,经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评审,“通辽黄玉米”品牌价值达到301.6亿元。

 

以“科尔沁牛”牵出一条“致富产业链”

坚持良种化发展,持续提高肉牛产业竞争力。通辽开展黄牛品种改良已有近70年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对西门塔尔牛品种进行本土化改良,培育出的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获得农业部认可,成为全市当家品种,其肉质鲜嫩、育肥周期短的特性受到全国市场欢迎。在2020年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基因选择指数和肉牛选择指数育种值评估中,全国排名前100名种公牛通辽分别占40头和17头,数量均是全国第一。目前全市年肉牛存栏达295万头,约占全国肉牛存栏量的4.5%。全市有1260各行政村把养牛作为主导产业,在脱贫攻坚中有近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养牛实现脱贫致富。

坚持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健全肉牛繁育体系。全市建有万头以上规模化肉牛养殖场15座、百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480座、人畜分离示范嘎查村130个。有3个国家级重点种畜场,村级牛冷配站点3027个,四级推广体系专业技术推广人员3763人,官方注册兽医433人。全市年产优质肉牛冻精超过300万只,冷配肉牛超过100万头;饲草料基地种植面积636.5万亩;7个中大型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活牛规模200万头,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初步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态势,让通辽肉牛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

坚持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健全肉牛产业链条。全市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把肉牛产业作为富民产业重点培育,以标准化养殖、规模化发展、合作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集成为路径,全力构建一二三产要素重组、渗透融合的现代肉牛产业集群,形成肉牛良种繁育、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线上线下交易、金融创新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目前全市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到80万头,“科尔沁牛”区域品牌价值达到258.1亿元。

除此以外,通辽还大力发展荞麦、甘薯、肉羊、红干椒等特色产业,促进农牧业多样化、精品化发展,为进一步壮大乡村产业、提高农畜产品供给水平作出贡献。

 

以多管齐下的“政策组合拳”补齐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链”

坚持科技创先行。大力推动种子工程,围绕玉米良种化建设玉米试验示范区23个,引进推广籽粒直收等新技术100余项,创新示范区玉米单产创全市最高单产纪录和东北地区玉米粒收高产记录;围绕肉牛良种化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推广活体采卵、体外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育种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试管牛”工厂化批量生产。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畜禽良种化率分别达到98%和96%。

坚持金融创新。近年来,全市密集出台金融支持农牧业发展政策,2020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514.27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185.50亿元,同比增加26.91亿元,增长16.97%。特别是金融支持牛产业发展方面,全市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金融支持牛产业发展链条,2020年,全市累计评定信用村856个,开发、投放肉牛金融信贷产品27种,累计投放肉牛贷款83.71亿元,新增55.57亿元,牛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06.18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幅翻一番。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肉牛保险试点工作,两年内累计投入9432.4万元,累计投保肉牛32万头,为养殖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300万元。通辽市还成立了国内首家肉牛产业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中国银行通辽肉牛产业金融服务中心,为进一步推动农业领域金融创新,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农牧业发展力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坚持绿色发展。全市把发展农业节水作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自2018年起全面实施以农业节水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三年累计建成以浅埋滴灌为主要技术的高标准农田590万亩,农业生产实现年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亿斤以上,节约农业灌溉用水6亿立方米以上,有效缓解“水粮矛盾”,探索出一条生态脆弱地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有82个苏木乡镇、1526个嘎查村、83.5万人口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受益,人均增收达到1000元以上。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委书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公司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