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公益 > 正文

青海省久治县科索村:扶贫车间带来增收“红包”

记者 万玛加 通讯员 王湘琳    2021-04-16 15:42:08    光明日报

清晨,第一缕霞光洒在广袤的草原上。牦牛开始在丰茂的草场上恣意走动,袅袅炊烟伴着晨雾四处弥漫,久治草原迎来新的一天。出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城,沿国道向西南方向行驶90余公里,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垭口后,记者抵达此行的目的地——白玉乡科索村。

科索村海拔高、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畜牧业是这里的支柱产业,全村198户84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1户342人。

走进室内温度近38摄氏度的炒面加工厂,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高温下的一粒粒青稞在炒锅里翻腾着,不时地发出“噼里啪啦”的清脆声响。

工厂负责人德尕加正动作熟练地用机器为生产好的炒面封口。这位个头不高的藏族汉子用流利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工厂是2016年9月建起来的,目的是加快科索村脱贫致富步伐,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其他牧民一道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白玉乡通过“实体企业+产业项目资金+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不仅给村集体创造了一个新的收入来源,也给贫困户家庭带来增收的“红包”,使广大贫困户获得最大利益。

德尕加说:“我们先将青稞炒熟,再由工人们用石磨手工磨成炒面售卖。现在主要是订单式销售,专供县民政局,去年共加工了200吨,有时也有一些散户专程来这里购买。”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规模不大的加工车间,竟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加工出来的炒面常常供不应求。

科索村通过合作社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的青稞,加工后进行品牌销售,部分利润按照入股比例用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剩余利润给贫困户及普通牧户分红。炒面厂还吸纳了当地5名建档立卡户长期在车间务工,尕玛拉毛就是其中之一。她每月有2400多元的收入。

“这样的好事情以前想都没想过,没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尕玛拉毛说,“我属于因病致贫,2015年我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我搬迁到了乡政府附近,房子是政府建的不要钱,我还当上了草管员,每年收入两万多元。现在,村里的扶贫产业基地建立后,我又成了炒面厂的工人,每月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家里总收入接近7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炒面加工厂紧紧围绕“扶贫惠农、振兴乡村”,对村里的贫困户实行优先收购、优先加工、优先入厂打工、集体经济优先帮扶贫困户的“四优模式”,解决了当地村民加工难、加工贵等问题。

隆隆的机器声点燃了科索村牧民对新生活的希望。青稞炒面、糌粑点心等无公害产品,在合作社的经营下,不仅香飘万里,还让科索村牧民鼓起了腰包。

科索村党支部书记依力窝赛说:“现在,我们的炒面在市场赢得了好口碑,销路也畅通了。我们已有了发展深加工产业链的新打算,有信心带动群众继续增收致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废物箱变身,唤醒分类“后进生”
下一篇:20年“爱心厨房”感动病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