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竹竿上镌刻的民心

2021-04-07 15:13:40    求是

在山东省莱阳市的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一根刻满了密密麻麻小字的竹竿格外引人注意。竹竿顶端,刻着出发地点:山东省胶东地区莱东县陶障区,后面一串是支前的路线: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

这根3尺多长竹竿的主人是莱阳共产党员唐和恩。淮海战役时,从家乡启程支前,唐和恩随身携带了这根竹竿。竹竿上的小字就是他在支前过程中,利用休息间隙用小刀刻上去的地名。这些地名记录了一个朴实的共产党员跋山涉水,随军转战山东、江苏、安徽3省,行程2500余公里的支前之路。“一根竹竿行万程,省县村镇刻分明。胜利回家留纪念,传给后代好革命。”唐和恩刻在竹竿上的这首小诗表达了他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支前路上异常艰苦,唐和恩带领的支前小车运输队自己吃的是高粱米、萝卜干,车上的白面、小米却一点儿都没动,留给前线战士。在牌庄地区,一条20多米宽的河道挡住了去路。当时正值隆冬,西北风卷着小雪,河上漂浮着薄冰块,唐和恩脱下棉衣,抬着粮车首先下河,冰冷的河水像针一样扎在他的身上。唐和恩刚一上岸,还来不及穿衣服,敌人的飞机就来了。运输队跑步行军将近一公里,离开了危险地带,才穿上衣服。唐和恩说:“停下来的时候,我才看见大家都冻得浑身青紫,可是没有一个人发怨言,反而情绪特别高涨,同志们都兴奋地说,‘敌人的飞机也挡不住我们运粮队!’”

唐和恩,是淮海战役中涌现出的千千万万的支前英雄的一个代表。淮海战役,集中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在通向前线的各条运输线上,车轮滚滚、人流如织,几百万民工大军推着小车向前方运送物资,形成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观。从后方到前方,从乡村到城镇,“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为支前作贡献。据统计,除在后方动员的碾米、磨面和做军鞋的人力外,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人,为参战部队总人数的9倍;共动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88万余辆、挑子35.5万副、牲畜76.7万头、汽车257辆、船8500余只;前送弹药7300余吨、粮食近44万吨,后运伤病员11万余人;组织民兵团130余个,担负警卫物资、看押俘虏和打扫战场等任务。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规模空前的三大战役中,从后方生产、筹集物资,到支前运输、抢救伤员,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支援是全方位的。广大群众主动把自己的粮食、猪、鸡、羊、鸡蛋、蔬菜等捐献出来,大批民工一直跟着作战部队,靠肩挑车推运送弹药、粮草,在前线挖战壕、搭云梯、抢救伤员,他们英勇顽强,轻伤不下火线。据不完全统计,辽沈战役中,共动员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大车12.9万辆,运输粮食5.5万吨。平津战役中,共动员支前民工160万人,出动担架2万余副、小车2万辆、大车38万辆,运输粮食15万吨、副食品5万吨、柴草27万吨。刘伯承曾说:“人民战争是胜利的源泉。如果没有人民战争,许多奇迹,是不可思议的。”他指出,“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这就是二野在大别山战争胜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三大战役的胜利,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的一口粮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一个儿子啊,送到了部队上。”这首当年的歌谣,连同这如林的担架、如流的推车,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以自己的初心使命赢得亿万人民的选择和支持的。什么是民心,这就是民心;什么是人民的选择,这就是人民的选择。靠了它,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就土崩瓦解;有了它,千万辆推车就推出了一个人民的新中国。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记者李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百色起义:一首山歌唱响壮乡妇女革命斗志
下一篇:陕西照金:红军长征落脚点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