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刻不容缓

2021-04-16 10:24:52    北京日报

据报道,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但其中大量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与电池回收产业的乱象频仍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症结引人深思。

新能源汽车因环保而生,倘若退役的动力电池得不到有效处理,很容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导致前功尽弃。为此,工信部近些年多次发布行业规范和管理暂行办法,有27家得到认证的企业组成了电池回收的“正规军”。然而,“正规军”的出现并没有让“游击队”消失。大量“三无”小作坊拿着锯子、锤子进行暴力拆解,将退役电池或是加工成新电池卖给车厂,或是用土办法提取贵金属。通过透支环境和安全,小作坊获得了成本优势,并反向推高废电池收购价,让大量退役电池流入“黑市”。

电池回收是一个巨大市场,经过科学处理的退役电池,还有一定储电能力的可以用于基站“备电”、电网“储能”;“油尽灯枯”的可以实现钴、锂、镍等贵金属的再资源化。当下“劣币驱逐良币”的电池回收市场,正在让这座“矿山”变为“火山”。而究其症结,正在于监管的缺位。电池回收涉及评估体系、回收网络、交易平台、奖惩机制等环节,同时关涉环保、市场、税务等诸多部门,每一个细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而目前的诸多政策都是指导性意见,对于非正规的渠道缺乏强制性、震慑力。可以说,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还处于萌芽阶段,亟待全产业链的查缺补漏。

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接近80万吨,到2030年,这一数字会进一步翻番,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刻不容缓。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也在加快起草《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有望厘清电池的回收主体,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同时,由国家主导的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正在完善,将逐步实现动力电池的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的信息采集。一些车企也尝试将电池的使用权与产权分隔开来,开展换电模式、电池租用业务,实现电池的企业内循环。相信在多方努力下,我们能够回答好电池回收这道严峻紧迫的现实考题,让新能源车在绿色大道上走得更远。(鲍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寨“叶圣陶杯”为何能忽悠这么久?
下一篇:警惕名人高仿号行骗套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