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苏州吴中区:“制造基因”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1-03-01 16:34:01    中国青年报

前不久,苏州两会上的“青年非遗集市”火了。来自苏州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的青年匠人向代表委员展示了非遗文化,现场人气爆棚。33岁的青年手艺人府涵璐把运河十景之一的宝带桥,绣到了男士领带上、女士手包上……

“宝带桥是吴中最美的风景之一。我绣的是宝带桥,更是吴中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府涵璐说,从小在绣架边长大,针线是她童年的玩具,平日里母亲绣花,她就在边上帮忙穿针。“刺绣早就融入我的血脉里,分不开了。”

数百年来,吴中工匠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刻中传承着“制造基因”,而现代产业车间里的能工巧匠也在一点一滴、一丝一缕中传承着“制造基因”。从苏作天工到吴中制造,“制造基因”时时刻刻流淌在高质量发展的血液中。

苏州吴中区委书记陈嵘说,建区20周年,新征程再出发,吴中提出以“美丽吴中”为指引,立足打造特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标杆,建设彰显“天堂之美”标识的生态高地、彰显“江南文化”特质的文化高地、彰显“两业融合”引领的产业高地,唱响新时代“太湖美”。

 

苏作天工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2月7日,央视《国家宝藏》走进苏州,苏州吴中光福手艺人钟锦德携红木雕刻作品“真珠舍利宝幢”亮相,引来全国观众惊叹。这件历时5年制作的木雕精品,以苏州博物馆里的“国宝”为原型,用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展现出当代匠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无限敬意。“我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件,艺无止境,需要不断地追求。”他说。

高中毕业后,学过裁缝、做过泥工的钟锦德拜师学红木雕刻。他说,手艺人要会奉献,会分享,还要学会吃亏,“跌过很多坑,都爬起来了”。他坐了很多年冷板凳,对作品极其苛刻。他满脑子想着创作,有了好创意就把自己锁在工作室里,生怕丢了灵感。作为文化传承人,他也希望通过口手相传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不过宁缺毋滥,“找最拔尖的学生,才能传承好。”

作为吴文化发源地和苏作的富集之地,吴中区不仅拥有香山营造、缂丝、刺绣、核雕、玉雕、苏扇等5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145位,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列江苏区县之首。

“用当代语言讲好江南文化,是我们进一步擦亮‘山水苏州、人文吴中’金字招牌的有效路径。”吴中区区长李朝阳说,吴中将加速形成有国际影响、江南气韵、一体多元、古今辉映的人文吴中新格局,让吴中的明天释放出更为强大的文化力量。

 

“制造基因”筑牢产业高地

谐波减速器是小型机器人的一个重要零部件,类似人体的“运动关节”,曾被日本企业垄断了30多年。这种局面在2013年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苏州民营企业打破。

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的谐波”)前身是太湖边的代工企业,精密机械代工处于整个产业链最低端,含金量不高,竞争激烈且极易被取代。

面对垄断,2003年,公司从技术团队中抽调3人组成研发小组,先行做谐波减速器的理论研发。研发前期需要成本投入特别大,公司将每年代工的几千万元利润,全部“砸”进去,前后共投入两亿多元。

“从最基础的数学建模到如何选材料,采用何种工艺。这是一条持续不断的试错之路。”绿的谐波董事张雨文说,有的原材料买不到,有的设备国内没有,或在市场上找不到完整供应链,很多生产环节被外国公司“卡脖子”。

2009年底,首部谐波减速器样机面世,并在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一一通过测试,第二年产品性能各项指标就已超越日本同类产品。如今,绿的谐波占国内市场份额占有率65%,全球市场占有率10%,技术及研发人员也从最初3人增加到100多人,公司共拥有80多项专利权。

“像手工艺传承人一样,年轻技术人员被称为‘研发二代’。前辈们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为当下研发提供更多参考和指导,让后来者少走很多弯路。”张雨文说。

早在1996年,吴中医药就涉足生物医药,他们的科学家把“针线”聚焦在以纳米级计的分子上,通过生物发酵、培养、分离、纯化等成千上万次试验,寻找有药效的药物。

“一款药物从走出实验室到真正获批上市并不容易,尤其是创新药研制投入大、过程漫长且艰辛,需要极其耐心的等待。其难度、复杂程度以及研发资金的投入,不亚于制造一架飞机。”该公司总经理孙田江说。

20年来,吴中区聚集了像吴中医药、方达医药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吴中药港”名声在外。截至2020年年底,全区生物医药企业共77家,产业规模143亿元。

如今,吴中的两大支柱产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正在向千亿级产业集群攀登。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两大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也正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一张蓝图绘到底

去年10月,光福镇渔港村57岁的渔民朱文林迎来退捕后的新生活。按照部署,太湖渔民在2020年内全部完成禁捕退捕,吴中区禁捕退捕任务量占全市69%,占江苏内湖近17%。

2018年5月,苏州市启动4.5万亩太湖围网养殖彻底拆除工作,涉及吴中区太湖围网面积2.7万亩,朱文林家就在其中。这次禁捕退捕,让他们彻底“洗脚上岸”,虽有不舍,但和朱文林一样的5799名太湖渔民,在进退之间再次选择后者,他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吴中是一座太湖山水孕育的城,每年将预算内可用财力的10%左右用于太湖保护。作为苏州的“水缸子”“菜篮子”和“米袋子”,吴中也是江苏在发展空间上最受约束的区县,生态红线占其国土面积的87.1%,这也意味着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占了大头。

2019年底,《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落地,为环太湖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引来发展的“源头活水”。

“对我们这个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的乡镇来讲,这是重大机遇。”金庭镇镇长王寅平说,得益于生态涵养政策,金庭正在消夏湾18平方公里范围内,率先启动规划打造一个净化型、功能型的生态安全缓冲区,总投资达3.2亿元,将有效削减本岛农业面源污染。

2月28日,在吴中区建区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了《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思路》。吴中区将对标崇明国际生态岛,把金庭镇西山岛打造成“太湖生态岛”,力争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岛的中国样本”。

“20年来,吴中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陈嵘说,这张蓝图是绿色的,吴中区要在生态保护基础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这也是吴中区坚持20年的主线和责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3月01日 01 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援助为柬千村万户带来“友谊路”“幸福泉”
下一篇:爱和接纳是最好的解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