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伊犁不远

2022-12-06 16:48:25   

对于常年奔波在外的人来说,便捷的交通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出行方式,更多的时候是对时空距离的掌控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二十多年奔波于伊犁和西安之间,这种感受是刻骨铭心的。

1998年大学毕业赴兵团四师工作,乘坐简陋拥挤的绿皮车一路向西奔赴伊犁,虽然不是春运,但车票的紧张和车况的简陋是突破预想的。座椅下、过道中、洗手台,甚至货架上都蜷缩着疲倦的旅客,车厢里空气混浊,烟雾缭绕,喧嚣嘈杂,更严重的是小偷时隐时现,没有安全感。过了甘肃,我挂在窗边的外套便不知去向,仅凭一件薄衣熬过一天两夜,在第三天终于到达了乌鲁木齐,这可能也是当时西安火车能到达的最远地方。此时的乌鲁木齐已是雪花飞舞,我蓬头垢面的在乌鲁木齐汽车站滞留了将近一天后,才登上了前往伊犁的大巴车。

 

 

从西安出发时还是秋高气爽,到了伊犁已经是寒风瑟瑟,6天行程我们走过了四季。那时候的伊犁还没有铁路,大雪封山、道路冲毁是家常便饭,严重制约伊犁的经济发展和人员出行,加上当时经济拮据,火车票一票难求,飞机更是遥不可及,回家探亲变成了一件极尽奢华和艰难的事情。

三五年回家一趟是常态,因为即便回了家,随之而来便是购买回程车票的苦恼。回老家探亲更像逃荒,一半时间在路上,一半时间在买票。那时候收入水平较低,一次探亲会花光半年积蓄,车票紧缺和路途安全之忧搅动的全家人焦躁不安,少了团聚的喜悦。

2004年,精伊霍铁路开工建设,一条大动脉联通伊犁和乌鲁木齐,瞬间终结了伊犁出行受季节和天气禁锢的交通状况,美丽富饶伊犁迸发活力。伊犁各族人民精神振奋,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着自己对这条铁路的期许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铁路运输对社会信心和经济发展的提振是不言而喻的。从铺设路基那天开始,我几乎每周都会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和孩子去看工程进度,坐在未完工的铁轨上遥望家乡,期盼这条联通内地的铁路早日竣工,让伊犁人出行不再艰难。

2008年,期盼已久的精伊霍铁路终于竣工,当汽笛划过伊犁天空时,人们心中都充满喜悦。

伊宁市火车站通车当天,站前挤满了数万围观的群众,站在我的旁边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操着浓重的上海口音与我聊天。老人在兵团工作了60多年,已是风烛残年却只回过一趟上海老家。而今火车终于开进了伊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坐着从伊犁出发的火车回趟老家。

“你看我还能不能再回去一次?”老人身体微微颤抖,深陷的眼眶里泛着光芒。

“能能能,您老身板硬朗呢,还能活60年。”虽然没有几个人能走过两个60年,但能在家门口坐上火车回老家,以解乡愁,了却夙愿,何尝不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能把道路修到家门口,又何尝不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我有些激动,语无伦次,老人胡茬上也挂满泪花。

2022年4月22日,中国南方航空CZ6681航班平稳降落昭苏天马机场,伊犁昭苏机场正式投入运营。新疆的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交通项目建设蓬勃开展,伊犁大地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田野乡村、处处可见架桥修路的施工场景,为各族群众以前所未有的团结和激情在铺就一条条康庄大道,为伊犁的发展尽心尽力。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望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大家有目共睹。当年那个遥远的伊犁已经幻化成美妙的文字沉淀在记忆里。如果把过去伊犁行比作昭君出塞,即便是金枝玉叶也躲不过时空阻隔的宿命,今天的伊犁我更愿意把它比作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帅气真实,近在咫尺,俯仰之间可触伊犁,毕竟,伊犁已不再遥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  赵旭风 )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陪伴和沟通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两位老兵“王和满”的故事

两位老兵“王和满”的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