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霜降秋收忙

阎海军    2023-11-13 09:27:18    人民日报

对于陇西高原的农人来说,霜降,意味着和时间赛跑。

霜降到来时,秋收已进入了尾声。所有的作物都必须尽快完成收割。作物种植面积不同,出活儿的进度也有不同,各家各户的秋收完成率便参差不齐。从秋分开始,各类农活就没有间断过。之前,人们还有稍事休息的“偷懒”机会。霜降一到,收获的任务就迫在眉睫了。

适宜高原种植的两种荞麦——花荞和绿荞,都要在霜降前成熟并完成收割。如果在霜降来临时,荞麦还没有结壮自己的子实,那就再难成就丰收的希望了。

早前农民种植荞麦,主要为了自家食用,收获时,也只有人工拔除这一个办法。荞麦得赶在霜降前拔完,束拢,置放在地里风干。等上一两个星期,水分蒸发殆尽,荞麦的秆茎和子实统统自然风干,颗粒便不会变质。接下来,只等着天晴人闲时,拉上打麦场。

去年,老家的村庄里有两户人家种植了荞麦。李二叔种了一块花荞田,在村庄海拔最高的地块。秋分时节,我回村时,花开正艳。另一户是我的一个远房侄子。他家的田块里,生长着的是绿荞。我回去时,绿荞周身绿油油,已经子实饱满。侄子离开老家村庄定居城市已经二十多年,跑客运赚了些钱,想在村里种植些经济效益好的作物,种荞麦就是一次试水。与过去不同的是,他用机械种植、机械采收,这也是村庄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大型收割机。刚刚收获完,绿荞的市场行情是每斤三元,入冬时,每斤变成了两元六七角。虽然价格略有下跌,但并没有影响他种植荞麦的信心。

今年芒种前我回村,路上遇见侄子刚刚种植完绿荞,正要回城。他说,村里的土地现在已经全部变成了水平梯田,他一口气流转了两百多亩,还购置了大型拖拉机,种植规模比之前翻了几番。

寒露一过,玉米就基本停止了生长。霜降时节,玉米子实已经完全饱满。玉米身强体壮,倒不怕天气影响,但是野兽不得不防。

每一块地膜玉米田,都挺立着两米多高的玉米秆茎。每一株玉米秆茎,都生长着一尺长的玉米棒。玉米的收获,也是充满艰辛的劳动。不论种了多少亩玉米,收获时只能一株一棒采收。

深秋的寒风,一阵接一阵打向玉米丛。所有叶片都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哗啦啦响个不停。人在其中,顿显渺小。一个个结实的玉米棒,剥开苞叶时,无不闪烁着金黄的光泽。把玉米棒从高大的秆茎掰下来,积少成多,装满一筐筐一袋袋,再装上车,然后运回农家院落。

霜满高原。一个个农家院落里堆放的玉米棒,为灰黄的冬天增添了一抹亮色。整整一个冬天,玉米棒要经历风霜雨雪,才能完全风干。春光里,玉米还得进行脱粒。从点种到变成粮食,玉米和任何庄稼一样,都要走过漫长而繁复的过程。好在,玉米的产量高,一亩地膜玉米田产量可达一千三百斤。

玉米的规模化种植,经历了艰难的推广期。2007年,甘肃首度推广双垄沟播技术,县里积极争取,免费送地膜,免费送种子,鼓励农民种植。起初,村民们并不积极。大哥当时是村委会主任,他和同事们扛着地膜挨家挨户送,却常常遭遇闭门羹。

三五年后,这项技术大获成功。亩产千斤的结果,赛过任何宣传引导。农民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种植玉米的热情势不可挡。

如今,陇西高原上,玉米铺天盖地,年年稳产丰收。

霜降时节与时间赛跑的秋收故事,印象里还有不少。每每和家乡亲友谈起,脑海里,总是涌现出一片秋的金黄,铺展在大地上,流淌在记忆里。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3日   第 1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尼日利亚品熏鱼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