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难忘的“三转一响”

孙加慧    2018-10-22 17:36:25    人民周刊网

上世纪70年代,“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成为富足家庭的标配,也成为多少新婚夫妇梦寐以求的陪嫁上品,也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伴随着国人走过一段开怀大笑或潸然泪下的历史。经历过难以割舍的岁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42年前,15岁的我,正上高中(八年级)。父亲当时是包村干部,农业学大寨粮食产量“达纲过河跨长江”成为他们那一代人的梦想与追求。可以说住在村几个月我也见不上父亲一面。有一天,母亲捎信,父亲因有急事,走时将上海手表落在了家里,让我回家拿上给父亲送去。我利用课余时间,徒步往返十华里拿上了手表。耳边总是响起母亲千叮咛万嘱咐“无论怎样也不能丢了,这可比命都金贵啊”的教诲。到校之后因要继续上课,原本我将手表放在裤囗袋里,又怕不小心弄丢,一节课后又特意脱了半袖换上长袖衫,戴好手表,系牢袖扣。因我胳膊太细,总感觉手表在打转,下课上洗手间,右手压着左手腕连路都不会走。

为了那块手表,午休尽管闭着眼,但睡意全无。到下午最后一节课,老师刚说放学,我右手习惯性地又去按左手腕,坐在右边的同桌抢先摸到了我带的手表,全班沸腾,62个同学几乎都知道我戴上了手表,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场不小的风波。晚自习后还有人追着我看表,害得我整夜没休息好,不得不于第二天请假将表给父亲送去,使戴表风波终于平息。

1978年,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我走上了工作岗位。父亲讲自己已退休,戴不戴表无所谓,非让给我表不可,我于心不忍,委婉谢绝。两年之后父亲戴了不知多少年的上海表,作为五兄结婚“三转一响”厚礼之一,由五嫂所戴,切实派上了大用场。

我从参加工作起,月薪由14.50元,历经“试用、转正、定级”三年努力,涨到24.50元。而当时物价虽稳定,仅有“上海”“钟山”二款手表,价格分别为120和37元,凭我的工资及家庭状况,是戴不起表的,加之想买表还需领导批条子,只能一再放弃。直到工作第四个年头,我工资29.50元,又贴了近10元,终于戴上了期盼已久的钟山手表。

记得我在乡镇基层供销社任营业员、统计员近七年,“三转一响”、红白糖、煤油等日用商品十分紧俏。布料、饼干、馒头、食盐均需票证,只要进一批新货,几乎要引起哄抢效应。至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都需批条子才可购买,有时等待一二年也未能如愿。当时我们所知道的自行车是飞鸽、永久、凤凰三个品牌,缝纫机山西省唯一只有太行牌,还有什么上海飞人、蝴蝶、熊猫牌只是听说而己。收音机红星、红灯名牌见都没见过。我所见过的第一台收音机则是姐夫在部队自己所装的,听过几次还得不停地旋转方向。

1982年,我所在的台头供销社通过关系,分别从吉林和长治批量购进图门手表和太行缝纫机,可以说一下轰动全县,各路人马蜂拥而至,主任到处躲避,我是凭批条开单,仅三天时间,一销而光。这期间一位长者,要求买图门表,因我无能为力,他留下40元钱,硬是将我带了不到一年的钟山表强行拿走。几个月之后我才又买了一块带日历的孔雀表,谁知好景不长,因家里修新房,在支付木匠工资时,人家不要现金,非要我的手表不可,我又成了无表户。

1984年,我从乡下调县城工作,修房、成家曾欠下一定债务,“三转一响”虽不像往常那么紧俏,但因兜里无钱,仍望尘莫及。期间曾戴过十来元的电子表。1985年,我考上电大写作专业,当时许多课程靠听磁带,我咬牙举债用128元一步到位买了台收录机,记得当年期末汉语言文学考试,首次采用广播题,我那收录机还成了考场用具,因此在同学中还落了个“班长平时舍不得花一毛钱,为大家考试立马敢买收录机”的好名声。

1988年,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不少联营厂家批量生产,虽货物不太紧缺,但温饱真的无着。3岁的女儿看见别的家长自行车前梁上安个坐小孩的竹兜子而恋恋不舍,爱人因缝纫机也不停地唠叨,为了家庭生计,我咬牙一次备齐。紧接着姐夫到深圳出差,在中英街也给我捎了块双日历全自动的夜光双狮表。盼望已久的“三转一响”经过改革开放前十年的打拼,在我这小家庭终于备齐。

就那块双狮表一直伴随我十多年,直到有了传呼机,小灵通,手机,取代了手表,才将它作为贵重物品,珍藏起来,每当搬家或整理物品,总要拿出来欣赏一番。

从1988年到1998年,这第二个十年,我家电视机经历由黑白到彩色,数字;由自架天线到闭路,高清,网络的变换;洗衣机单桶变双桶,普通变为全自动;空调、冰箱、录放机、照相机曾不断更换,这十年真可谓华丽转身。

从1998至2008年,家电家具层出不穷,目不暇接,让人很难选择哪些与己息息相关,即使买上,没过多久则被更先进更完美的产品所替代。

21世纪,手机、电脑、小车、房子可谓暂时的四大件,网络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谁敢保证其中哪些产品没有消失的可能?

记得改革开放30年时,我曾写过《亲历弹指间的巨变》一文,用“儿时的辛酸悲哀;走上工作岗位的窘迫;90年代后的欣喜”三个方面,五千余字,多视角反映了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三转一响”的演进,则以小见大,折射出换了人间的变迁。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让我们为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高歌!

相关热词搜索:难忘的“三转一响”

上一篇:我的国
下一篇:用读书支撑生命时空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微博精选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人民周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