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浩气长存昭日月,红色精神代代传。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人们没有忘记他们,从太行深处到扬子江畔,从乡野村民到专家学者,各方接力为烈士寻名、寻墓、寻亲,让无名烈士“有名”,让更多英烈“回家”。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在同古展开血战。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撕裂长夜。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生死存亡之际,经过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发展起来。
7月7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同时举行“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推出的主题展览中,专门设置了抗战家书视听空间。展览首次把左权、赵一曼等英烈的家书,转化为可以沉浸式体验的内容,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一封封家书中的壮气丹心。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人民家书”之“抗战家书”,通过8封写于抗战期间的家书,再现那段难忘的民族抗争史,记录烽火时代的血与泪,以个人与家庭、战友间的心灵视角,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的自强精神以及中华儿女拳拳报国之心。
1939年至1942年,抗战危急时刻,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3200余名南洋归国华侨青年,驾驶卡车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
“清风徐来,吹散了午后的暑气,刮得玉米叶子唰唰作响,夕阳照耀在地平线上,缕缕炊烟四起,衬托满天彩云。眼前一幅多么美好的大自然风光!”1937年7月7日黄昏,时任宛平县政府秘书的洪大中望着城外的玉米地,心生感慨。如果没有战争,在人们的记忆里,这将是一个宁静的夏天。不过很快,这虚幻的平静就被彻底打破了。
英雄的坚贞和敌人的残暴,激起了许多民众的反抗斗志。据史料记载,王凤阁一家牺牲后,尽管日寇在刑场周围派便衣日夜巡视,但在掩埋将军的土坑周围,仍常发现人们祭奠的痕迹。一些人自此也加入了抗日救亡的队伍。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一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河南安阳隋代麴庆夫妻合葬墓出土石棺床,就是1000多年前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
在云南腾冲居民、抗战历史研究者寸锰家的老宅里,一封曾祖父寸性奇在烽火中写给曾祖母罗树勤的绝笔书信抄件,被仔细保存在书柜中。每年清明节,寸锰会重新翻开这封书信抄件,把曾祖父的故事一遍遍讲给后人听。
夏日上午,记者来到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登门采访抗战老兵黎洪,正在看新闻的他立马起身,迎上前来。即将满101岁的黎洪,虽已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亲历日军侵略,饱受战火蹂躏,黎洪更懂和平的珍贵。
出租车是现代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主要通过记录行车里程计算费用,因此也被称作“计程车”。出租车的计程器是近代的发明,而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自动记录行驶里程的机械装置,叫作“记里鼓车”,外国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的计程车”。
1941年7月7日,为纪念“青口十八勇士”和抗战中牺牲的英烈,115师决定在赣榆县西部的马鞍山上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此后,“青口十八勇士连”随老6团长期留在滨海军区坚持斗争,对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
战国时期,相比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山国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在列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候,中山国战斗意志虽然也很强,但毕竟实力很弱,其修建长城加强防御,也是避免在非常激烈的生存空间争夺战中失去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