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初春,抹泥捂虫;花期,堆沙掸花;秋冬,刮皮除害……除“天把式”外,什川梨农还总结出一套顺应自然的绿色植保措施,形成独特的农耕文化。前不久,什川古梨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得益于“三北”防护林建设、两期京津风沙源治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截至2024年底,昔日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得到治理,北京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近4万公顷,进一步筑牢绿色生态防沙屏障。
今年6月23日至29日是我国第三十五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23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在青岛市举办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
智慧化监测正在助力黑颈鹤守护。目前,保护区建起数字化监测网络,多个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湿地动态。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陈志介绍:“我们与保护区合作共建了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保育研究站,开展隆宝湿地区域内鸟类调查,为评估水鸟栖息地提供依据。”
给鸟儿戴上身份标识,“飞行日志”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推广、规范观鸟活动,观鸟产业发展带动鸟类保护探索;文创产品推陈出新,让游客更加了解和喜爱鸟类……研究和保护机构、民间协会、文创设计团队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带动更多人加入爱鸟护鸟的行动中,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保护鸟类,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更是为了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鸟类栖息地、抵制非法捕猎和贩卖、文明观鸟爱鸟护鸟……本版推出特别报道,展现部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模样,介绍鸟类保护相关法律知识。让我们一起携手,守护飞鸟更好地在青山绿水间自在翱翔。
6月9日,本报刊登报道《野生鸟类在这里公开贩卖》,反映陕西西安市一些地方存在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鸟类问题。报道刊发后,西安市开展打击非法捕猎、交易、饲养野生鸟类专项整治行动。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万泉河流域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结果,这是海南省首次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并发布。结果显示,万泉河流域2023年度GEP为2097.53亿元。
自家社区建成了低碳社区,低碳活动人人参与;小区屋顶连成了“空中花园”,赏花种菜还能休闲;附近的农贸市场不断升级,环境干净又舒适……这些发生在居民身边的点滴变化,正是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生动注脚。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区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调查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前期部分省份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选取天津市河北区“一河两脉”等50个自然和人文资源较为丰富、空间上联通的区域开展试点工作,涉及23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赵明水记得,去年春天,他收到远在2000公里外的昆明植物园研究员孙卫邦发来的“惊喜”,一时间,“天目铁木在昆明开花”的消息在保护区工作人员中间炸开了锅。大家为啥如此激动?赵明水解释,天目铁木是极度濒危物种,虽然开展了大量迁地保护工作,但开花植株极少,此前在省外还未有开花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