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作为西十高铁穿越秦岭山区最长的Ⅰ级高风险隧道,西岭隧道以±1.7毫米的横向精度、±3.1毫米的纵向精度、±5.6毫米的高程精度贯通,标志着西十高铁建设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为后续无砟轨道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良说的ARC生物菌剂,是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李培武院士团队历经20多年持续研究发明的原创成果。其中,“A”代表黄曲霉毒素控制,“R”代表诱导根瘤菌结瘤固氮,“C”代表两者耦合同步实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四个面向”使命。回望近期科技进展,处处可见科技工作者锚定“四个面向”,持续在科技领域深入探索的使命担当。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的“华航香银针”水稻新品种,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推广。由于达到720公斤 亩的产量指标要求,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5年超级稻品种。
北京时间2025年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出舱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记者在北京探访发现,从无人驾驶巴士到人形机器人,再到不断“上新”的大模型,人工智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6月25日,海南崖城海域,随着最后一口气井开井生产,“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实现全面投产。这意味着,“深海一号”大气田23口水下气井全部“上岗”,最高日产能达15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产量最大的海上气田。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引江补汉工程是我国在建长距离有压引调水隧洞中单洞长度最长、洞径最大、综合难度最高的工程项目之一,这条地下输水线以三峡水库为起点,过断层、穿群山、越河流,挽起长江和汉江、连通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为解决大埋深、长线路、大洞径等难题,20多家单位和3000余名施工人员联合攻关,着力推进工程建设。日前,本报记者走近引江补汉工程团队,记录他们奋力掘进的故事。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ITER旨在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可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可行性。日前,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记者走进了这座坐落于法国南部的科研基地,实地探访“人造太阳”项目建设进展。
这个特殊的“运动员”能够仅凭机载感知设备预测羽毛球飞行轨迹、调整自身位置并精确完成击打动作。“我们的成果展示了足式机器人如何执行复杂、动态、由感知驱动的任务,可以为整合机器人高速感知和全身协调能力提供新的思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机器人系统实验室的马云涛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深海矿产资源以其丰富的储量和战略价值,成为各国竞相开发的新领域,大洋底部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深海稀土等深海矿产资源和新能源材料,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分子结构学、分子材料功能性是直观数据,源自于人类的五觉感受即眼耳口鼻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对容易感知和被人们接受,而分子信息学或分子系统学等层级的研究领域只能通过一系列的大胆猜想和试错,并基于足够多的案例积累才能成为公认的学说。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自成系统。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潘毅院士,作为早期的探索者,见证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崛起。
近期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装机容量达5869万千瓦,占全球的比重超30%,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
浙江一家民营企业和两所高校组成的创新团队,提出太阳能电池材料钙钛矿的涂层革新技术,实现了平方米级钙钛矿组件的稳定批量生产。近日,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论文的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来自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I诈骗以假乱真、钓鱼软件窃取个人信息、过度索取用户权限……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安全问题引人关注。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数谷·西湖论剑大会上,专家围绕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人工智能创新突破、数字时代安全共生等主题展开研讨。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前不久,我们见证了一次特大地磁暴。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百年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粤港澳三地如何勠力同心,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势、释放协同效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日,记者深入大湾区,探访粤港澳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