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为了培养更多“科技红娘”,2024年7月,武汉市技术转移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陈围担任院长。目前,武汉市的技术经理人约有2300人。“3到5年,我们要培养一支万人规模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陈围说,“他们‘专’在懂产业、懂政策、懂创新资源、懂金融,将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坚实桥梁。”
科技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更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着力解决专利“沉睡”、转化率有待提升、产学研衔接不畅等问题,“十四五”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创新成果对接产业需求,专利转化和产业化驶入快车道。
空气和水,再平常不过。但在科学家的巧思下,它们有望成为打开清洁能源世界的一把新钥匙。近日,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利用氮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水合成为氨的新方法。未来,这一成果如得到广泛运用,不仅有助于打破制氨传统工艺对高温高压及化石能源的依赖,也为构建一个“氮循环社会”提供了可能。
正值台风活跃期,围绕即将开展的追踪探测台风的外场试验,北京理工大学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科研人员正紧张忙碌着。“如果顺利,未来几个月,我们研制的台风追踪探测仪器‘成色’就将接受检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纯难掩兴奋:“团队多年的努力,有望得到反馈。”
近日,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深处的卓乃湖,一只“机器藏羚羊”成功“潜入”藏羚羊群,与羊群一起移动迁徙。“机器藏羚羊”能够突破人类观测野生动物的常规距离限制,更全面观察藏羚羊。此外,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还有望通过“机器藏羚羊”实现对藏羚羊的羊粪、胎盘采样,为藏羚羊行为研究提供更精准、可靠的数据。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广东深圳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近年来,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5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3%,连续3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
“第一次在深潜器的监视器里看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那里就像一个被时间封存的‘宝盒’,保存得非常完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这场始于2022年的考古发现,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两台设备,跨越70年,见证中国能源装备从追赶到领先的非凡跨越。两台设备,都出自由“一五”期间6项重点建设项目发展而来的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日前,记者走进这家“一五”老厂,实地体验老企业的新变化。
5年来,北斗系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应用场景快速拓展,已从遥不可及的“天边”系统,发展为深入日常的“身边”服务。在农林牧渔、自动驾驶、电力巡检、智慧港口等诸多领域,北斗系统不断延伸应用触角,便利百姓生产生活。从寻找距离最近的共享单车,到规划通勤巴士的最佳线路;从信号灯倒计时读秒提示,到发送卫星短信,都离不开这一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支撑。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办。“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的主题贯穿始终,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一场思想与创新碰撞的盛宴。此次大会聚焦AI技术产品首发首展、赋能千行百业与走进千家万户以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等关键话题,全面展现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走向。
机器人拿起咖啡杯、穿针引线,甚至弹奏钢琴,都属于具身操作,背后有一套软硬件系统支撑。作为具身智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具身大脑的目标是让机器人“心灵手巧”,从而与外界实现互动。如今,这项赋予机器人“灵动感”的技术,正进入关键突破与激烈竞逐阶段。
棉花不仅是纺织的重要原料,还能用于生产昂贵的虾青素。前不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借助植物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打通了虾青素合成途径,创制出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