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太乙真人用莲藕为哪吒、敖丙“重塑肉身”的情节令观众印象深刻。近期,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易阳教授团队用藕制作骨骼支架,提高了骨愈合率,“以藕塑骨”走进现实。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如何既能多产出科技成果,又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记者近期采访了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数据显示,我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我国经济活力涌动,展现出强大动能和广阔前景。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数理天文信息、化学材料能源、地球环境和生命医学等科学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趋势和特征至关重要。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体现了什么发展趋势,又将如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玉兰绽放,碧桃盛开,春潮涌动的北京迎来一场全球瞩目的科技盛宴。3月27日至31日,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举行。
鲤鱼打挺、弹腿蹦迪、卖萌握手……北京海淀公园的草坪上,一只机械狗正在“撒欢”,引得围观市民阵阵欢笑。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海淀公园正式挂牌“中关村科技主题公园”,以AI未来科技公园的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
又一个小动物要“上天”了!最新消息传来,中国空间站未来将迎来新生命体——涡虫。科研人员将利用中国空间站“生命生态实验柜”的“小型通用生物培养模块”,研究空间环境对涡虫再生形态发生、生理行为的具体影响,这对研究人类细胞克服老化、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斑马鱼和果蝇已经在中国空间站参与空间科学实验。
出生于1991年的蒙延智作为一名年轻的天文科学探索者,在伽玛射线暴瞬时辐射研究领域,始终埋首前行,从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秉承天文探索的初心,在星辰大海中逐浪前行。
土壤,是地球母亲脆弱又珍贵的“皮肤”,在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常混居在一起,形成了土壤生物群落。土壤生物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壤生物学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奔走在土壤生物领域的褚海燕,用行动践行着“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精神。
作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山西大学的董磊教授长期致力于将激光光谱传感技术应用于工业、环境、电力和医疗等领域。他的团队在光声气体检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开创性地将激光气体传感技术与无人机自组网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一种创新的污染气体监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