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期,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反法西斯题材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受到观众欢迎。从6月到10月,话剧《红色的起点》《三湾,那一夜》《铁流东进》《抗战中的文艺》《直播开国大典》等剧目会相继上演。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村内一角,远看,一面面由线条组成的“墙”隐约透出光影;近看,“墙”实则是由双色纱线组成的格栅外立面,“包裹”其中的传统村居在丝丝缕缕间若隐若现,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座名为“织”的现代美术馆,传统村落与当代艺术在这里交织出火花。
曹火星创作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抗战烽火唱到新时代,从八岁孩童到八旬老翁,歌声响彻中华大地。曹火星是怎样的人?熟悉的歌曲是否藏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美美与共·和美之歌》邀请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以“艺术展演+实地探访+文化共赏”的形式,讲述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作为节目的创作者,我们体会到,正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次次跨越国界的真实交流,推动着不同文明彼此走近、相知相亲。
“往年的南泥湾,到处呀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1961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复制纪录片《南泥湾》时,将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编入其中。从荒山无人到陕北江南,过往岁月铺陈开来,点亮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短视频营销铺天盖地,为什么流量没有转化为票房?”“大场面大制作越来越多,为什么观众未必照单全收?”自2025年春节档创造“史上最强”以来,萦绕在电影人心头的一系列问题,在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一求解。
灯光渐暗,银幕闪烁。上海大剧院,陈可辛执导的电影《酱园弄·悬案》作为电影节开幕影片,在金爵盛典后世界首映,上海百余家影院的银幕同频共振……一张张票根、一块块银幕,拼出一座璀璨的电影之城。
作为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历来是华语电影的展示大平台。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以来,已走过120年辉煌历程。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海国际电影节承续两个甲子的薪火,助力中国电影于新征程上再谱新篇。
当地时间6月10日,法国昂纳西国际动画节迎来中国动画的璀璨时刻。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中国动画学会组织,中南卡通精心承办的中国联合展台精彩亮相。中国联合展台汇聚了央视动漫集团、中南卡通、华强方特、友诺动漫和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多家优秀动画企业和节展方。
1938年11月冼星海抵达延安时,他的音乐已先期到达。无论在当晚的鲁艺欢迎晚会、隔日的戏剧演出还是几天后大礼堂开会,他和夫人钱韵玲总被要求“来一次‘全面抗战’的《在太行山上》!”每次开会前也都要请冼星海指挥全场合唱,曲目必有《在太行山上》。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一首歌,唱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必然,唱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所在。
小时候,我的姥爷常同我讲起80多年前《团结就是力量》在我们村首场公演的场景。演出时,我的姥爷是北庄村村长,他组织村民观看了这部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当歌剧接近尾声,幕终曲《团结就是力量》响起时,表演人员都跑到场地中间,互相挽着手,共同唱了起来!大家越唱越振奋,演出结束,有些村民还迟迟不愿离去。
在中国绘画的长河中,儿童题材画作宛如颗颗明珠,以细腻笔触勾勒童年百态,传递社会温度与文化意蕴。不同年代的“婴戏图”“百子图”各有千秋,但都传达出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气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娃娃》一书,收录了不同年代的儿童题材画作,介绍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孩子的世界总是那么美好。
《沂蒙山小调》是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山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最初的名字叫《反对黄沙会》。1940年,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反动组织“黄沙会”欺骗群众钱粮,抢掠群众财产,杀害抗日干部。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青年文艺战士们,在文工团主任袁成隆带领下,以文艺宣传为武器,深入“黄沙会”泛滥地沙沟峪、马头崖,调查搜集素材,开展文艺创作。
一段时间以来,盗墓题材的文艺作品对盗墓奇观化表达,掩盖了盗墓对历史文化、人伦道德的伤害,忽视阐述盗墓行为必须负有的法律责任。因此从策划之初,我们就明确这部剧对准的并非虚构的盗墓行为,而是一群用青春丈量黄土、用坚守对话历史的考古人和文保人。我们希望《护宝寻踪》围绕文物保护、打击文物犯罪等主题,进行正本清源的现实主义创作。
25年,2000场,10代“莫高”,12代“月牙”,巡演31个省份、23个国家……舞剧《大梦敦煌》将文华奖、荷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收入囊中,也让敦煌的飞天衣袂成为共通的审美语言。25周年纪念版《大梦敦煌》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之际,我们邀请该剧两位主创以《大梦敦煌》创作为例,解读中国当代舞台艺术的生产与传播。
5月7日起,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在全国人民院线上映。影片将镜头对准艾尔肯和赵强两个普通棉农家庭,以细腻温暖的镜头语言,将新疆棉农的勤劳与幸福编织成土地与生命的诗篇,成为映射当代中国的镜子。
短短几分钟的精彩离不开反复打磨。“我们剧团每年有350余场演出,大部分舞台在基层。乡亲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喜欢就会叫好。为‘竞梅’而排的这个专场,我在基层就演了不下30场。”鲍陈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