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和平年代,红色的基因更需要传承。此次出演《野火春风斗古城》,我是怀着饱满的热情去创作的。从小说到电影再到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形式不断变化,但礼赞英雄、铭记历史的内核没有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革命者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形象将代代相传。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既有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抗战文艺经典重登舞台,也有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持续上新。新创作品、新编经典如何深刻阐释伟大抗战精神,进行了哪些有益的艺术探索?本期“抗战文艺作品巡礼”,邀请创作者与专家共同讲述。
哪怕我们力图最大程度还原那段历史,最大的感受仍是:“很难想象!”——很难想象1937年那个冬天,南京城沦为怎样的人间炼狱。而这一切,距离我们不足百年。当年的幸存者如今也纷纷年届九十,他们或许已经无力诉说自己经受的残暴罪行,但记忆还在。他们是否仍被梦魇折磨?是否还会时常恐惧?
最近,根据茹志鹃同名小说改编的芭蕾舞剧《百合花》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该剧由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邀请茹志鹃女儿、作家王安忆执笔改编。从笔尖到足尖,这朵纯洁的百合花,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如初。记者对话王安忆、辛丽丽,讲述《百合花》台前幕后的故事。
今天,我们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伟大时刻回望,不难发现:中国话剧观照现实的优良传统在抗战戏剧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彰显,时至今日仍是戏剧工作者文化心理、创作主题的关键内容。
2025年,适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这一年由横空出世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惊喜开篇,在暑期档沉淀诸多思考。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的媒介,电影的语境比以往更加纷繁复杂,今天的中国电影人接续百年传统、续写时代新篇,必然要有乘风破浪的魄力与信心,必然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科幻繁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反映,科幻的可见价值在产业,更大的无形价值在精神。经由10年来中国科幻的突飞猛进,我们可以管窥文化之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巨大能量。
1935年,在灌制《义勇军进行曲》时,百代唱片公司的外商老板顾虑重重。任光多次游说,终于获得录制的许可。此后,任光很快组织袁牧之、盛家伦、顾梦鹤等7位电通公司合唱组成员进行演唱录制。一首伟大的歌曲就此从纸上音符一跃成为刻在唱盘上的音响,其传播之广恰如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中所言,“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音乐不是书斋里的工艺品,而是射向敌人的炮弹。这种将艺术视为战斗武器的自觉,正是党的文艺工作者刻进骨血的信仰基因,成为中国人民顽强不屈、英勇抗战的冲锋号,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行曲。
由中国煤矿文工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并由北京希肯琵雅国际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总运营的话剧《温暖的味道》于2024年在北京首演成功,2025年全国巡演即将收官,深受观众好评,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总是格外想念父亲。难忘10年前,北京首都体育馆,《歌唱二小放牛郎》早期演唱者之一、93岁的女高音歌唱家孟于缓步走上舞台、动情演绎的场景。《歌唱二小放牛郎》被一代代人传唱,一首童谣背后,是一群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之际英勇献身的壮烈。
近期,八旬名家周根宝先生的戏剧人物小品展在上海百年老店朵云轩举办。周根宝的艺术生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从上海美专的求学到赴纽约艺术探索,他始终站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炮火闪烁中光影的抖动,轰炸后房梁烧断的声音清晰可辨,废墟中的幼儿无助地哭喊,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化为残垣,保存的46万册古籍善本、珍本灰飞烟灭……硝烟仿佛穿透银幕扑面而来,将我们拽入几十年前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时空。不论电影工作者还是普通观众,面对光束中一帧帧闪动的抗战画面,每个人都被深深震撼,在沉默中沉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期,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反法西斯题材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受到观众欢迎。从6月到10月,话剧《红色的起点》《三湾,那一夜》《铁流东进》《抗战中的文艺》《直播开国大典》等剧目会相继上演。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村内一角,远看,一面面由线条组成的“墙”隐约透出光影;近看,“墙”实则是由双色纱线组成的格栅外立面,“包裹”其中的传统村居在丝丝缕缕间若隐若现,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座名为“织”的现代美术馆,传统村落与当代艺术在这里交织出火花。
曹火星创作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抗战烽火唱到新时代,从八岁孩童到八旬老翁,歌声响彻中华大地。曹火星是怎样的人?熟悉的歌曲是否藏有不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