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向北音乐”——一场音乐节背后的地理文化突围

李伟    2025-09-23 16:02:06   

2025年9月的长春,一场名为“向北”的音乐风暴,以摇滚的烈度与流行的温度,撕开了中国音乐节版图上固有的南北分野。当音乐穿透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的夜空,这座曾被贴上“文化荒漠”标签的“北国春城”,用一场音乐狂欢宣告:中国音乐节的春天,从来不止有一种温度。

 

 

长期以来,中国音乐节的版图呈现出鲜明的“南热北冷”格局。迷笛在苏州太湖畔掀起的音乐浪潮,草莓音乐节在上海世博公园的时尚狂欢,南方城市凭借气候优势、消费能力与文化包容性,始终占据着音乐节经济的主导权。

但“向北音乐节”的出世,颠覆了这一认知。它选择在长春落地,绝非偶然——这座城市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也是20世纪50年代“先生向北”精神的原点。彼时,梁思成、林徽因、匡亚明等数百位文化大家从全国汇聚东北,在冰天雪地中筑起科技与人文的丰碑。这种“向北而行”的勇气,与当下年轻人“逃离舒适区、追寻生命热度”的诉求形成跨时空共振。

 

 

当音乐节的舞台灯光照亮观众脸上的兴奋与泪水,人们突然意识到:所谓“音乐节南热北冷”,本质上是文化自信的地域性失衡。东北不仅能承载工业文明的厚重,更能孕育出比南方更炽烈的文化生命力——就像二手玫瑰的唢呐,既能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炸场”,也能在长春点燃听众激情。

 

 

与传统音乐节依赖明星阵容、舞台特效的“快餐式”运营不同,“向北音乐节”从诞生之初便深植于东北的文化土壤。当摇滚乐与流行乐在两天内交替“轰炸”,当“共鸣陪看团”让单身乐迷不再孤独,当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参与”,音乐节已不再是简单的演出活动,而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让全国观众意识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恰恰在于南北的差异与互补。

 

 

向北,是方向,更是姿态——一场未完待续的文化突围。“向北音乐节”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突围,是一代年轻人对“家乡文化”的深情告白。文化的边界从来不是由气候或经济决定,而是由勇气与创造力书写。当“95后”乐迷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下次还来长春”,当南方投资人开始关注北方音乐市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音乐节的成功,更是一个时代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望。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尊重艺术规律 引领创作风气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