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经党中央批准,中宣部发布了第一批纳入精神谱系的精神。
2021年7月19日至12月17日,《人民日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专栏,充分展示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回溯这些宝贵精神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系统展示其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展现精神发源地今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经人民日报社批准,《人民周刊》杂志社收录《人民日报》刊发的阐释这些精神的系列评论和专版报道,结集出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增刊,作为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案头资料、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理论水平的必备工具书。
增刊出版后,《人民周刊》和人民周刊网开设《精神谱系大家谈》栏目,邀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围绕精神谱系谈认识、说体会、话心得,把精神谱系的宣传和学习向纵深推进。2023年12月,《人民周刊》杂志社在京举办首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研究与传播座谈会,会后本栏目更名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研究与传播》,以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精神,助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研究和成果转化。
为深入弘扬三大精神,湖北省委党校开展“循足迹、悟思想、建支点、谱新篇”系列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员赴红安、到空降兵部队现场教学,令我心潮激荡。26年空降兵军旅生涯,那些与英雄同行的岁月,至今仍在我血脉中沸腾。
飞天梦圆的背后,是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是无数奋斗者的齐心托举。6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来自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的5位代表,围绕“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与中外记者交流。
在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的今天,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于我们而言,能拥有这样一支科学家队伍,何其有幸!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人们奋发向前、勇攀高峰。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方式变革,使精神谱系迅速触达广大受众,激发社会正能量。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人们曾用这副挽联,表达对孔繁森的敬爱之情。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孔繁森的崇高精神始终感动和激励着无数人。
聊城,是孔繁森同志的家乡。从家乡到部队,从部队返家乡,再从家乡赴西藏,孔繁森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两次进藏、历时十年,满怀热血、踏险履艰,一腔热血洒高原、耿耿忠心照雪山,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铮铮誓言,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拼搏精神、公仆情怀、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
5月28日,随着“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海南海口,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4位参与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工作的科考队员,听他们讲述携手破冰逐浪、向新的未知进发的科考故事。
每每想起在核试验场区的岁月,程开甲总是充满感情。因为在那里,有他付出的心血和激情,有他事业的辉煌和挥之不去的眷念。
吴文俊对于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或许感到很陌生,但是,他对于中国发展,对于中国数学,对于中国科技,对于中国走向世界强国,却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38年出生的陈恩炎,和老伴养育了6个孩子,如今家庭和睦、四世同堂。但已是耄耋之年的陈恩炎心中总有惦念:他时常来到桃花山上,用一碗华容团子和自家种的皱皮柑来纪念那些未曾谋面的新四军战士。抗战烽火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虽然获了奖,但我依然不能停歇,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说这话的是毛节泰,今年86岁,头发花白,说话底气却非常足,身板硬朗。前段时间,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将2024年度科学技术奖风云成就奖颁给了这位大气物理学家。他长期专注于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一回首,干气象已经将近70年了……”毛节泰感慨道。
八十载悠悠岁月,革命老区已换了新模样。近日,记者走进大别山腹地,探寻革命遗址,参观纪念场馆,采访烈士后人。伟大抗战精神,回荡在大别山的山山水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