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5月28日,随着“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海南海口,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4位参与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工作的科考队员,听他们讲述携手破冰逐浪、向新的未知进发的科考故事。
1938年出生的陈恩炎,和老伴养育了6个孩子,如今家庭和睦、四世同堂。但已是耄耋之年的陈恩炎心中总有惦念:他时常来到桃花山上,用一碗华容团子和自家种的皱皮柑来纪念那些未曾谋面的新四军战士。抗战烽火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虽然获了奖,但我依然不能停歇,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说这话的是毛节泰,今年86岁,头发花白,说话底气却非常足,身板硬朗。前段时间,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将2024年度科学技术奖风云成就奖颁给了这位大气物理学家。他长期专注于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一回首,干气象已经将近70年了……”毛节泰感慨道。
如今,我们身处新时代,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南泥湾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它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困难。让我们能从中汲取力量,让南泥湾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老人名叫任全胜,是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的儿子。任全胜抚着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的砖墙,缓缓行走。80多年前,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进驻大悟山下白果树湾。在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年代,大悟山的故事就此展开……
如今,徐星已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他和同事命名的恐龙新物种超过80个。当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图书馆,书架上整齐码放着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中外学术期刊,在不少期刊中,都能看到徐星的名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黄大年茶思屋”已从吉林大学拓展至广阔天地,承载着爱国心、报国志和教育家精神,激励更多人追逐科技报国理想。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迄今为止病因尚不明确,没有世界公认的特效药。田金洲说:“现代医学现有的治疗措施均不能逆转病情发展,中医药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式。”
敦实的身材、憨厚的笑容、朴素的衣着……见到王海良时,他刚从天津津潍高铁桥梁建设工地勘查回来。34年来,他奋战在修路建桥实践前沿和教学一线,把试验做在工程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同时又把一线成果反哺到教学中。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历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6554件抗战文物、134件国家一级文物,讲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强渡黄河,挺进山西,依托太行山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英雄故事……
在歼—10飞机的研制队伍里,有已经故去的总设计师宋文骢、现场总指挥杨宝树,也有一批满腔热血、紧随其后的青年科研人员。一代代人几十年如一日,为研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先进战机而默默探索。
保质减损、鲜食玉米加工、玉米主食化……刘景圣的研究始终聚焦玉米采后的问题。“努力做好玉米的‘后半篇文章’,让好收成有好储存,让好玉米变好食品,让玉米发挥更大价值。”刘景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多年来,王彬文带领团队攻克了轻质结构冲击、严酷工况生存、气候环境适应等多个世界性难题,取得系统的创造性成果,为我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发展和先进飞行器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目前全球精度最高、功能最多的卫星导航系统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刘经南是参与三代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专家,也是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应用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致力于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应用的研究,攻克多个关键性难题,不断提升北斗系统服务水平,助力创造美好生活。
“吉林一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和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2015年,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星座首组4颗卫星成功发射,开创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10年间,“吉林一号”星座研制团队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80余项,实现117颗卫星在轨运行。日前,本报记者走进长光卫星,了解“吉林一号”团队开展科研攻关、提供信息服务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2024年出口量达3.25万吨,同时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体验、消费的咖啡全产业链条。产业兴旺背后,离不开种质资源的培育。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记录科研人员选育咖啡良种、创新田间管理、对接技术需求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