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程开甲:科学大家与他创建的“小科学院”

余玮 吴志菲    2025-07-01 17:25:48    《人民周刊》

 

每每想起在核试验场区的岁月,程开甲总是充满感情。因为在那里,有他付出的心血和激情,有他事业的辉煌和挥之不去的眷念。核试验研究所成立之初,程开甲根据专业需求,在上级支持下,从全国各地研究所、高校抽调了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对于他们,程开甲给予充分的信任,作出了许多挑战性的工作安排,使吕敏、忻贤杰、杨裕生、乔登江、丁浩然、丁冠生、钱绍钧、陈达等人迅速成长。在选才用人上,程开甲始终牢记钱三强的一句话:“千里马是在茫茫草原的驰骋中锻炼出来的,雄鹰的翅膀是在同暴风的搏击中铸成的。”

第一次核试验中,立下大功的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计仪,是程开甲鼓励林俊德等几名年轻大学生因陋就简研制的;同样,我国第一台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也与程开甲大胆将这一高难度项目放心交给邱爱慈不无关系。后来,林俊德、邱爱慈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邱爱慈感慨地说:“决策上项目,决策用我,两个决策,都需要勇气,程老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人。”

“当时,为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做准备时,国外全面封锁我们,我们可以说是面临众多难题,首先就要解决仪器设备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奋力攻关;另一方面,在上级的支持下,我们与全国全军的科研院所、学校、工厂开展了无私的大协作。在当年西直门招待所的基地研究所,不断有协作单位来找我咨询和协调,正如当年科委二局胡若嘏局长所比喻的‘各地场所轮番轰炸西直门’。同时,基地和研究所的全体官兵和科研人员也在走出去、学回来,解决一个个难题。”程开甲知道,核试验事业是一个尖端的事业,也是一个创新的事业,必须有人才。他创建的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及其所在的核试验基地是我国核事业人才的摇篮之一,先后走出了10位院士、几十位技术将军,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张爱萍将军曾称赞“研究所是个小科学院”。

真正的科学家不求名利。“核弹试验赖程君,电子层中做乾坤。”这是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赠给程开甲的诗句。程开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还曾担任过多种职务,但他从没想过“权力”,而只服膺“权威”——“能者为师”的那种权威。因此,他可以非常诚恳地对一位技术员说:“我向你们道歉,上次的讨论,你们的意见是对的。”

一次,程开甲在北京汇报氢弹空投试验的安全问题。周恩来问:“飞机安全是否有把握?”在场的一位空军副司令指着程开甲说:“他知道。”周恩来的目光转向程开甲。“安全绝对没有问题。”程开甲回答得很干脆。周恩来问得很仔细,他对答如流,但就是方言太重。程开甲话音一落,周恩来又突然发问:“程开甲同志,你今年多大啦?”程开甲猛地一愣,一时竟然没有答出来。周恩来笑笑把话岔开:“程开甲同志,你要学普通话呀,你那‘吴语’人家听不懂啊!”谈起这些,程开甲不免有几分遗憾:“总理交给我的科研任务,我都完成了,学普通话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直至晚年,程开甲也记忆犹新:“有一次总理招待钱三强、钱学森和我们吃饭。当时国家困难,主席他们都不吃肉,桌上却有一大碗红烧肉。这体现出周总理对我们的关心,让我难以忘怀。”

“父亲一直很忙,从来不管我们。而且他的工作很神秘,我们也是大学毕业后才知道的。”程开甲的女儿程景玉说,他们家共有5个兄弟姐妹。姐姐程漱玉比自己大2岁,一直待在父亲身边,既是父亲的生活秘书,又是技术秘书。

“我记事的时候,只知道父亲在南大物理系从事科研工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南京。但家对于父亲来说更像旅馆,回家就是吃饭或者睡觉。”在程景玉的眼里,父亲程开甲对日常生活细节非常“迟钝”。除了工作,父亲甚至连给自己下碗面都不会,对家中的任何事情也是不管不问,“哪怕一个酱油瓶倒了,父亲也不会注意”。程景玉说,那时,父亲根本就没有上下班的概念,除了中午回家吃饭时能见上一面,晚上基本不可能见到面。

1970年,程景玉和男友(后来的丈夫)李世仪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专业毕业。他们入伍从戎,一人去了上海,另一人去了徐州。在部队服役多年后,两人又双双转业回到地方,被分配到位于平望镇的吴江化肥厂。“得知这个结果后,我们立即打电话给远在新疆的父亲,向他阐明我们的观点:一是专业不对口;二是希望回李世仪的原籍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但电话那头,程开甲的回答却只有严肃的4个字:“服从分配!”

此后,程景玉和李世仪在化肥厂一干就是16年。他们秉承了程开甲低调、务实的作风,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直到退休,他们也没有对外界透露自己有个声名显赫的父亲。

虽然极富威望,程开甲为人仍然低调谦和,素来淡泊名利。他说:“搞科研,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光想着出名,要重视平凡而艰巨的基础工作,要有奉献精神。”

生活上程开甲是个很随和的人,但工作上又是个很严谨的人。他待人处世非常和蔼,平时温文尔雅,很有学者风度。接触久了,就会发现他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有强烈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干工作格外认真,对技术上的细枝末节从不放过,有时他问的问题会让科技干部急得直冒汗也答不上来。他的时间观念很强,每次开会总是提前5分钟到,司机晚到1分钟也不行。大家既尊重他,又都有些敬畏他。年轻干部有事到他办公室,他首先会热情让座,走时又会起身相送,待人谦虚随和,有口皆碑。

有一次,程开甲设计了抗电磁波干扰的全屏蔽槽,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包括司令员。有人劝程开甲:“人家是司令员,你不要和他争了,出了问题由他负责。”程开甲却坚定地说:“我不管他是不是司令员,我只看讲不讲科学。这些数据是在实践中计算出来的,是科学的。要保证安全,就得按要求进行屏蔽。”最终,司令员还是按程开甲的意见办理,在以后的测试中程开甲的办法也一直沿用。程开甲提出的“全屏蔽”的问题,就是给所有的仪器和设备都穿上“盔甲”摆放,保证了所有测试仪器都能在屏蔽的情况下测到“干净”、准确的数据。

程开甲当年的警卫员回忆说:“我见过程老与大家争吵最多的就是试验测试技术上的问题。有时候为一个问题,他们能争论一天一夜,结果总是程老争赢了才结束。程老坚持客观规律,他不会因为对方级别职务高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吵归吵,生活上他们还是互相尊重的好战友。程老始终认为试验测试数据要准确可靠,就必须遵循科学,严格要求。我也从中受到深刻教育,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晚年,程开甲每日清晨早起,打上一套太极拳。夜晚闲暇时光,喜读《古文观止》《孔子》《孟子》一类的古书,修身养性。

2017年,程开甲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11月17日,100岁的程开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位“两弹一星”元勋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虽然在参加核武器研究的20多年时间里隐姓埋名,没发表过论文,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但程开甲经常说,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献给了国家,正如央视“感动中国”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金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大国功勋》)

 

(《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上一篇:吴文俊:不言退休的“数学机械化之父”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