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华步伐,向内蒙古、宁夏、甘肃境内派遣特务机关、航空站,策动其培植的伪“蒙古军”在侵占察哈尔中部后,又向绥远发动进攻。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新的侵略行径极为愤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941年1月,侵华日军在鲁西平原进行多兵种联合的冬季大扫荡,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命令特务三营的营部及第九、十两个连队组成对日军的阻击部队,在苏村(今山东省莘县张寨镇苏村)对敌施行阻击,以掩护党政机关及大部队的转移。
1940年-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三光政策”,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边区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我是1950年第一批进藏的老战士,回首往事时常常想起一匹军骡。这匹军骡从淮海战役到进军西藏、驻防察隅边防,一直跟随着部队,是当时我所在部队中唯一一匹退役后享有军粮配给的骡子。
1952年2月初,朝鲜前线仍铺着厚厚的积雪,尤其在山谷松林里隐蔽的防空洞顶上,像被白雪盖了床大棉被。硝烟被风雪驱散,空气清爽。夜,静悄悄的。我提着一盏马灯,巡诊在伤员们静养的防空洞间,时而听到伤员们酣睡的呼吸声飞出洞口。我怕惊动他们,轻轻地踩着雪地,但仍揉搓出咯咯吱吱的动静。
1935年春,红军挺进师临危受命,肩负起抗日先遣队策应长征的艰巨使命,挺进浙西南,建立根据地,掀起革命高潮,有效吸引并长期牵制国民党大量兵力,直接减轻了长征中红军主力的军事压力。浙西南革命为策应长征这一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时任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的范筑先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组建“筑先抗日游击纵队”,领导建立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游击纵队也迅速发展到35个支队、3路民军,近6万人。
高原作战自古以来就是用兵一大难题。在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中,我军以周密准备工作,克服高原用兵“三大难”,保障昌都战役取得胜利、第18军顺利进藏,积累了高原用兵的宝贵经验。
“挺纵”第二次进驻扬中后,在管文蔚司令员的陪同下,陈毅视察了这块“江心跳板”。陈毅指示,扬中不但要成为军事上的跳板,还要成为政治上的跳板,成为给苏北广大群众及绅商各界人士展示的范例。
江苏省盐城市所辖区域是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不仅盐阜大地上的人民作出了极大的牺牲,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子弟兵也有很多把青春热血永远洒在了这片热土上。为纪念革命先烈,以烈士命名的区、乡、镇、街道、村的地名遍布盐阜大地,共计有128处。
我父亲邓华是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陂副邓家村人,家里的老宅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看房子是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家里有房产和田地,虽然算不上是大户,但也是吃穿不愁。祖父曾在家乡教馆教书,父亲也因此在乡里上私塾。
1902年2月16日,张钰哲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一个职员家庭,有六个兄弟姐妹。张钰哲两岁时父亲逝世,虽生活艰难,但母亲仍坚持让其接受完整教育。1907至1912年,免费就读于福州明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