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守住这口吃的,就是守住咱李家村的根啊!”在李家村剧场,老村长的呐喊震耳欲聋。李家村剧场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主要剧场之一。逼真实景、动态舞台让观众和演员沉浸其中,共同回到那段艰难岁月。每次看时,我都忍不住和观众一同感慨,和他们一样涌出热泪。我明白,这戏演到人们心坎里了,激励大家更加珍惜当下、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在云冈石窟博物馆的展厅内,陈列着一件珍贵的佛眼。它整体呈锥形,实心,粗端鼓凸施黑釉,细端露黄褐色胎,直径11.5厘米,通长14.4厘米,为辽金时期遗物。这件小小的佛眼很不简单,岁月沧桑中,它从佛像上分离脱落、流失、回归,背后不仅承载着中美学人交往的一段佳话,也蕴含着造像理念随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变迁的文化内涵。
“十四五”以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以数字科技为引擎,推动文化遗产的立体化、沉浸式展示。“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让游客看到先进的‘古城基建’,理解它为何能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运营负责人郑佳说。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读者的阅读习惯逐渐从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地铁图书馆的使用率也有所下降。取消还是维持?武汉地铁的回答是:转型。2022年,武汉地铁引入了数字阅读资源,在一些站点的图书馆旁设置了阅读驿站。
如今的沧浪亭,已非苏舜钦时的面貌,而是延续了清代江苏巡抚宋荦《重修沧浪亭记》中的布局。因沧浪亭年久失修,宋荦重新规划修整,以高低错落、移步换景的方式让水景更加通透。他还重构主亭,使得园林结构和文化内涵更趋于“高山景行”,而非原本单纯的隐逸之意。

从1905年建成第一座公共博物馆至今,我国博物馆事业已走过120年。岁月赋予了博物馆什么?历史的积淀,文明的见证。博物馆又“进化”成了什么模样?滋养公众的“第二课堂”、融入生活的“博物馆+”……让我们从一座120岁的博物馆、一座馆城融合的“博物馆之城”、一个享誉中外的文化IP,透视我国博物馆事业迎来历史最好时期、加速成长的密码。

10月13日上午,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将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文物132件(组)划拨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近年来,西藏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自治区、市(地)、县(区)、乡(镇)、村(居)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市(地)有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县(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活动站,村(居)有文化活动室,更好地满足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雁塔,是砖仿木楼阁式塔的工艺典范——在古印度佛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建造方式,建成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拾级而上,楼梯依势盘旋。塔檐的风铎随风摇曳,清脆作响。登至顶层,凭栏远望,古城风貌尽收眼底。“‘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诗人岑参正是站在这里,极目远眺。”张智说。
一曲正气英歌舞,激荡浩然忠义魂。当七旬老艺人将毕生积蓄捐建英歌传习所,当华侨新生代在海外排起“中华战舞”,我们看到,英雄情结已从民俗艺术升华为代际共鸣。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接力,而是一代代人的精神传承。
心理学界有一个知名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只有三者兼具,才是理想和完美的爱情。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正是这样一份兼具浪漫缱绻、志同道合、生死与共的典范。
1941年5月30日,在晋中平原北部一个叫圪塔村的小高地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八路军386旅17团3营8连与日军短兵相接,殊死搏斗。连长牺牲了,排长们相继顶上指挥;排长们阵亡了,班长们又挺身而出组织战斗。全连前赴后继,誓与阵地共存亡。关键时刻,一阵嘹亮的冲锋号响起,17团参谋长廖肇杭带着增援力量冲上来了。
抗战期间,敌强我弱,我军夜战优势更被发扬光大。夜战与近战紧密结合、广泛运用,有效弥补了我军火力和机动力的不足,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特殊功效,甚至将夜晚变成了多以固守为主、忌惮夜间行动的日伪军最担惊受怕的痛苦时刻。八路军冀中军区17团8连,就是在敌后游击战争中诞生的一支“夜老虎连”。

榆林镇长城全部修建在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区陕甘黄土高原。长城修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就地取材,黄土高原长城主要由黄土夯筑。这里大部分地方基本没有石头,大老远去运石头成本太高。这里降雨量小,也有利于土墙的保护。40年前我们徒步考察长城时,当地老乡家的房子还都是黄土夯的。房子是干打垒,窑洞也是在土里掏个洞住,冬暖夏凉。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走出了一条离不开黄土的路。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一代代故宫人为守护故宫、传承文脉作出贡献。我们走近他们中的4位,倾听他们讲述“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的故事。通过他们的介绍,了解故宫建院百年的变迁与发展,感受新时代故宫人的精神风貌。
“亭轩台榭”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类景观建筑,它们形式灵活多样,承载着观景、休憩、游赏等各类实用功能,也常常作为风景名胜与园林空间布局的重要景观节点,起到引导视线、点缀景致的作用。
罍是古代一种盛酒或盛水的容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在山东博物馆,一件来自战国时期的青铜罍静立展柜中。通过馆内的动画演示,观众可以看到,59件器皿如何件件相套、环环相扣,严丝合缝地收纳进罍中。

最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吸引了众多考古爱好者。自2025年5月18日开馆以来,馆内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在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和稻浪翻滚的生态农田之间,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恰似一条纽带,串联起一曲跨越千年的时空交响。这座考古博物馆有什么特殊之处?缘何好评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