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4年,董耀会和同伴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之旅。此后,他一直致力于长城历史文化研究、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如今,已成为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中国长城学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长,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本刊开设“‘长城之子’话长城”专栏,记录他与长城相依相伴的人生。

我们徒步考察明长城时,进入明长城九边的榆林镇,又称延绥镇。这一镇长城是明初北方四镇之一,其镇城就在绥德后移驻榆林。榆林镇位于陕西省北部,主要在陕西榆林市境内。这里的长城处于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五省区的交界处。长城的北面是毛乌素沙漠,过了沙漠是蒙古高原。长城的南面是黄土高原,长城就修建在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徒步考察长城的时候,站在镇北台向北望,那里还是一片黄沙。经过几十年治理,现在的沙漠南边已经变成了绿洲。
榆林镇长城地处河套地区,是较早形成的军镇,主要是防御蒙古诸部重新南下进入河套。榆林镇长城的东部位于府谷和神木。神木在古代是边防重镇,今天是全国百强县。神木市主要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目前已探明的储量达500多亿吨。府谷县也是产煤大县,榆林市人均GDP一直位居陕西第一,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榆林镇西部位于定边和靖边两地,这一带是古代草原和农耕区交界的地方。靖边县有匈奴族赫连勃勃建的大夏国都城,还有无定河边的统万城遗址。榆林镇最大的河流是无定河,这条河发源于定边县,流经定边、靖边、绥德等地最后汇入黄河。无定河水系所涵盖的区域,基本都是长城的防区。
统万城所在地,1600多年前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现在几乎成了荒漠。榆林市南部各县在明朝属于长城防区,风俗习惯与长城沿边村庄略有不同。米脂县是李自成的故乡。李自成从陕北出发,率领农民军最终攻下了北京城。绥德县有扶苏墓和蒙恬墓,他们都是秦始皇时期修建长城和戍守长城的重要人物。
明朝初年,榆林还是一个很小的城堡。由于绥德镇总兵驻绥德离边防前沿太远,明朝便在榆林修筑城池后迁往此地。榆林镇古属雍州,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上郡地,郡治肤施,秦将蒙恬和秦太子扶苏曾在这里经略边备和修筑长城。
明初洪武时期,对残元势力实行招抚打击并用的政策,蒙古人的力量处于分化瓦解的阶段,无力大举南下。永乐时期主要是打击鞑靼部落,鼓励瓦剌和鞑靼部之间保持距离,符合明朝的地缘政治利益。那时蒙古力量有所恢复,瓦剌与明朝的关系也相对稳定。此时,蒙古人尚无力大举南下,而明朝主要是在阴山河套南北设防,所以榆林虽也有防御设施,但还不是首冲之地。
明朝正统以前,朝廷并不很重视河套地区,他们认为河套是人烟稀少的荒漠之地,防御成本很高,便陆续弃守。对这一点,《明史·鞑靼传》有明确记载:“河套,古朔方郡,唐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处也。地在黄河南,自宁夏至偏头关,延袤二千里,饶水草,外为东胜卫。东胜而外,土平衍,敌来,一骑不能隐,明初守之,后以旷绝内徙。”这里说的内徙,就将北部边防线向南后退了四五百里,从此榆林地区就成为军事防御的前沿阵地。
明朝榆林镇约形成于正统元年至正统十年(1436—1445年)之间。在明朝人眼里,镇守与总兵官的称谓基本相同。《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六年五月,延绥地区打了一场胜仗,一大批将士得到了奖赏。这些杀敌有功的将士共1843人,此时的延绥由王祯任镇守,并未设置总兵官。正统元年十二月,兵部尚书王骥和右侍郎邝埜因迟议边情之故被下狱,“公、侯、伯、五府、六部、太师英国公张辅等上备边议,谓甘肃、延绥、大同、宣府各边俱有镇守、总兵等官”。这条文献说明,朝廷在正统元年就已经将延绥与九边其他军镇视为同一防御体系了。
据程道生《九边图考·榆林考》记载:榆林镇原因总兵驻绥德而称延绥镇。但镇治北距长城300多里,“虏轻骑入掠,举镇兵出御之每不及,而返虏将投隙焉,成化九年(1473年)都御史余子俊建议徙镇榆林堡,襟吭既举,内地遂安”。镇治的移徙、兵力分布的变动并未改变榆林镇的基本情况,常操之军仍由延安、绥德、庆阳等卫军组成,班军亦“俱系洪武、永乐以来旧规”。
榆林古城虽然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是古城保存得还较为完整。城墙和城内众多的古建筑都还保留着,古城的南门外山上有凌霄塔,登上凌霄塔可以俯瞰榆林城。明宣德后,退居荒漠的蒙古贵族日益强大,时常越过黄河侵扰山陕地区以及河北地区的百姓。
讲到榆林镇长城,余子俊是必须提到的人。他是四川青神县(今四川乐山)人,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景泰二年(1451年),余子俊进士及第,被授予户部主事,之后升户部员外郎。天顺四年(1460年),出任西安知府。成化六年(1470年),余子俊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到任后上疏朝廷,提出“三边只有延庆平坦开阔,利于驱马急驰。鞑靼屡次入侵,俘获边民做向导,进入河套驻扎放牧。从此鞑靼人居于塞内,我们屯于塞外,因此在沿边筑墙建堡是当务之急。况且现在旧界石还在,高山多悬崖陡壁,依照山形,随着地势,有的铲削,有的垒筑,有的挖壕沟,延绵相接,形成边墙,这对于边墙工程来说较为方便”。
为防止修筑长城给社会带来沉重赋税,余子俊提出“役山西、陕西丁夫五万,量给口粮,依山铲凿,令壁立如城。八月兴工,九月终止,工役未毕,则待来年”。调用山西、陕西两省5万壮丁用两月时间基本完工。兵部尚书认为,陕西百姓处于贫困中,应当暂缓施工。成化八年(1472年)秋,余子俊再次上书,“请求征调陕西运粮的军民五万人,免除他们的徭役,发放粮食,趁着春夏之交蒙古部的马疲弱不能入寇时机,抓紧施工”。他的奏议得到宪宗皇帝批准,修筑边墙得以实施。
成化十年(1474年)三月,延绥镇长城建设完成。这条全长1200余里的长城东起清水营紫城寨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县麻镇),西至定边营(今陕西定边县和宁夏盐池县交界的长城处)。余子俊时期,榆林镇长城防御分为南北两道墙,即“大边”和“二边”。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蒙古军再次入掠延绥河西清水营一线,明军大获全胜。这是多年来明军少有的胜利,《明史》认为,是“余子俊铲削边墙,虏人为官军所逐,漫散而不得出路”。此后,榆林镇长城的军事地位越来越重要。
(《人民周刊》2025年第17期)
(责编:张若涵)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