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福建南安石井镇奎霞村——

古厝连云寄乡情

本报记者 施 钰    2025-11-10 08:46:57    人民日报

奎霞村俯瞰。
黄超群摄
 

奎霞村柳姑楼墙上的“寻根奎霞”题字。
伍宏达摄
 

奎霞村里样式精美的红砖古厝。
林天祝摄
 

兼具牢固性与艺术美感的奎霞村泉胜楼。
伍宏达摄
 

奎霞村代庵大厝大门。
马睿姗绘
 

若是从空中俯瞰福建泉州南安市石井镇奎霞村,便会看见这样迷人的风景——一侧是蔚蓝的海水,一侧是连栋成片的红砖古厝,其间点缀青白色的石基、雪白的山花和绿色琉璃花饰,碰撞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2023年,奎霞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海风裹着海水的气息穿巷而过,沿着村中古街漫步,传统闽南红砖古厝伫立,燕尾脊勾勒出独特的天际线,胭脂砖在墙壁上拼出“吉祥”寓意。而分布其间的特色古厝,则呈现着中西合璧的包容之美——红砖与水泥混搭的墙体上嵌着颇具异域风情的浮雕,罗马柱架起的门廊前刻着传承家风的楹联,红砖在窗框上拼出麦穗等图样……

奎霞村的古厝,美在一个“融”字。

村中的房屋融合了闽南建筑工艺与西方建筑样式,又突破传统土木砖石的局限,增加钢筋、水泥、金属、釉面砖等建筑材料。

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杨育鑫介绍,奎霞村中的古厝在平面布局上一般呈长方形、“凹”字形或“回”字形。其中,较为常见的“凹”字形楼体即在主楼前两侧增建凸出的翼楼,平面上与闽南民居“三合院”如出一辙。建筑设计上,则多采用罗马柱、罗马窗,前廊使用水泥廊柱,屋顶多为平缓四面坡屋顶,有的屋顶平台上还会建六角亭或方亭。在房屋装饰上,古厝既保留了传统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堆剪等工艺,又增加具有东南亚地区风格的花纹、图案等。

“村里常住人口3200多人,侨属占九成。”奎霞村党总支书记林瑞球介绍,在海外发展的侨亲们不忘故土,数百年间,常有人会返乡建屋,以寄游子思乡之情。奎霞村的中心区域现有特色古厝447座,可追溯历史脉络200多年,为研究闽南侨乡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奎霞村内的绍东楼是一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房屋分东西两座:西座楼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通体青灰,走近细看,水泥廊柱上还有星星点点的白色颗粒。“我们叫它‘洗壳灰’,由本地海蛎壳捣碎,混合水泥而成,抹在房屋柱子外立面上,起到调色装饰作用。”触摸着纹理、色彩依然清晰可见的外墙,林瑞球感慨,“这就是中西建筑材料融合的一个典型代表。”

感受中西合璧之美,还可以抬头观赏那些耸立在楼房屋顶的女儿墙。“每栋房屋女儿墙样式都不同,它们就像房子的名片,展现着整栋建筑的精美工艺、珍贵建材。”林瑞球说,女儿墙的图样上,能见到鲤鱼、孔雀、狮子等,也能见到阿拉伯数字标示的建造年份,还常能寻见热带水果、老鹰等图案。

奎霞村中建筑的底蕴,深藏于一个“情”字。

古厝的名称往往大有讲究。“慰萱楼”是房主专为改善母亲居住环境而建,“柳姑楼”是房主为纪念祖母而命名……一栋栋造型精美的楼房,见证着在外游子向海而生的拼搏发展,也承载着对家乡的眷恋与记忆。

林瑞球介绍,近年来,奎霞村积极保护修缮村内的古建侨厝,收集老照片、老故事、老物件,于2024年建成奎霞乡愁记忆展览馆,留住侨亲们的乡愁记忆。同时,通过租赁托管、吸引侨青返乡等方式,做好古建侨厝保护和利用工作。

村民林志荣在几年前从海外回到奎霞村,整修爷爷在1967年建造的房屋,将其改造成“海口厝茶社”,创新推出融合乡土风味的茶饮、咖啡等产品。

“庭前凌虚豁然开,满院春风燕归来”,茶社一层门口的楹联道出这个家族对故土的眷恋。“当年建屋的时候太奶奶还健在,老人家最大的心愿,就是远走的孩子们总有一天能回家。”林志荣说,如今远居海外的亲友们始终牵挂着奎霞村,不仅全力支持家乡发展,还常带后辈返乡寻根,“家人在,家就在。我守着这栋老屋,就是守着亲人们与故土之间最温暖的纽带。”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0日 第 12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文火慢炖” 融汇老味道与新活力
下一篇:明长城榆林镇:穿越时光的烽火守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