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镇北台镌刻的时光印记

董耀会    2025-11-11 17:49:21    《人民周刊》

编者按:1984年,董耀会和同伴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之旅。此后,他一直致力于长城历史文化研究、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如今,已成为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中国长城学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长,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本刊开设“‘长城之子’话长城”专栏,记录他与长城相依相伴的人生。

 

图为榆林镇北台。(董耀会供图)

 

我们徒步考察明长城时,1985年5月24日到达位于陕西榆林的镇北台。这一带长城保护得很不好,我当时的日记是这样记录的:

到榆林大河塔,这一带长城全被毁了。在大河塔供销社吃了午饭,然后步行走到李舜村,长城被沙吞没,只有高耸的墩台立于沙中。由李昴村至镇北台,这一段长城与公路近在咫尺。很多地段都是用长城本身做路了,过千树道班后就有一段。麻沙梁东有很长一段,有些地方已经找不到长城的痕迹,向人打听,说是都刨了用来垫路或修田了。

麻河梁一带和榆林城四周这一带的绿化还可以。镇北台现为军队驻守,是陕西军区的一个营。卫兵请示营长后,让我们进去。我们想住在镇北台,营长说:“不好意思,有纪律,不让随便留宿客人。”营长安排我们参观了镇北台后,便派车把我们送到了榆林城里。

镇北台是榆林城北部长城的制高点,这座高台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40多年前,我们徒步考察明长城时,这里还是部队的营房。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公里处的红山顶上,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镇北台是明朝“隆庆和议”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其主要作用是监控长城脚下的贡市情况。

镇北台是明长城九边重镇榆林镇的重要防御建筑,呈正方形,台体内为黄土夯筑,外为青砖包砌,占地5056平方米,是总高30多米的四层瞭望台。四层由下至上逐层减小,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镇北台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第四层中央原来建砖木结构正方形瞭望哨棚,上竖旗杆,雄伟庄严,登台远眺,百里之外尽收眼底。

镇北台为时任延绥巡抚涂宗浚奏请朝廷后所督建,今有其亲撰《镇北台记》传世。当时明蒙之间在长城关隘实行互市、通商贸易,榆林镇在镇北台下设立了“易马城”和“款贡城”。镇北台的第二层是主体建筑的核心,高11米多,周长130米,进深3米。镇北台南侧镶嵌有“向明”石匾,为涂宗浚所书。北侧镶嵌的“镇北台”石匾也是涂宗浚所书,不过已经损毁。现在的“镇北台”三个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

明清时期,曾有不少描写镇北台的诗词,明朝曾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北京兵部尚书的王遴,曾有《登北楼赠副戎张将军》云:“孤城绝塞敞高楼,漠漠风沙槛外浮。遗恨朔方失故土,空怜秦卒赋同仇。飘飘雪片凌春色,处处笳声迁容愁。才调如君今定远,停看谈笑取封侯。”清朝李蔚观也有《秋日登镇北台》绝句:“一声羌笛日初曛,愁见飞蓬逐雁群。独依高台秋又尽,关渝萧瑟锁塞云。”

介绍镇北台,不能不讲红石峡摩崖石刻。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是明朝长城沿线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而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

红石峡东西除石窟外,存有自明成化以来大小摩崖石刻字幅185块,其中东崖126块,刻字大的有4米见方,小者仅有0.03米见方,字幅为1.8—44.8平方米不等。石刻有题诗、记功、纪游、喻景、抒怀等,书法真草隶篆俱全,并兼有蒙文,笔法各异,镌刻有别,今存有巨幅题记84幅(东崖54幅、西崖30幅)。

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游客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石刻有为庆功题刻,如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10月延绥镇兵备副使张在东崖上刻纪出击挞谈获胜“褚将振赈凯旋大会于红峡”的战功,有赋诗题刻的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三边总督曾铣《山墩望套》诗;有铭记题刻的万历九年(1581年)巡抚王汝梅题刻的“龙蟠虎踞”、万历十四年(1583年)兵备副使李春光题刻的“万里长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巡抚陈性学题刻的“雄石封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巡抚刘敏宽题刻的“华夷天堑”等。

此外,还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开元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还有表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还我山河”“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清朝榆林书法家陈漳所书“三山拱翠”以及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字迹苍劲。更有蒙文石刻,为红石峡摩崖石刻魂宝一绝。镇北台从明时的“华夷天堑”,到清以后的“汉蒙一家”,从军事对峙的“金城永固”到四海为一的“中外一统”,伴随着大中华民族团结历史。

1985年5月28日,我们从榆林城回到镇北台和红石峡,当时有一石窑里立有一块青石碑,是明嘉靖年间的《创造石佛殿记》。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榆林会府北去十里许,有宋元间名刹遗址,在今红石峡北,谓之红山寺是也。”红石峡西侧山崖引水入暗渠,由高落下形成小瀑布。我们在此脱去行装,痛快地一洗旅尘。躺在水里抬头看树,绿柳枝头鸟儿在追逐,似置身仙境。

当年那晚在红石峡村李主任家吃了面条。这一带的地很好,有榆溪水灌溉,种的全是小麦。晚上住在一位40多岁的光棍家,半拉炕大的锅台上,摆满了锅碗瓢盆,似乎里面都有点剩的东西,地下堆得也很满。

李主任开了一家碾坊。他介绍,开碾坊这一排窑全是大队的,现在售租都行,每间一个月一块钱。他说,我们盖的被子是大队的,原来是下乡住队干部的,地分了后就没人来了。公社的人来办事也是骑车来,吃顿午饭就走了,不住。平常被子就在炕角堆着,又潮又脏,被头已经有些发霉。这里的狗特别凶,一条叫起来就能引来一大群。元华自己走的那两天,让狗给吓着了,所以很怕狗。

第二天,也就是1985年5月29日,我们从红石峡进榆林西沙,这里不只一步一个脚印,简直就是一步一个坑。走得很费劲,好在天不热,偶尔还下着小雨,又没有风。如果是阳春三月来就坏了。到榆林的三十台后,沙漠中利用长城修了路,一直到横山县王家峁村。这条在长城上修的路,后来也被沙淹没了,就只好往上加土。先铺上一层枝条,然后盖上黄土,这样风沙就压不翻了。

 

(《人民周刊》2025年第18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8期

上一篇:“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公布十周年:多项“海昏之最”填补空白
下一篇:六百年屯堡 续古韵新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