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名单,李和辉、熊德臣、刘桂云三位烈士名列其中,他们正是“势如破竹19团”前三任团长。三位团长站着是一杆旗,倒下是一座山,并以这种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壮举,为19团注入了英雄之魂,赋予了制胜的能量。
很多人关注展品的呈现、展览的成果,母亲则默默承担了很多幕后工作,比如策展、布展。她事先在国内做好了展品照片和平面布置设计,编辑好目录和资料。首展会场设在东京都日本桥高岛屋百货商店八层,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但需等到晚上6点营业结束后,才可以入场布展。时间紧,任务重,母亲带领100名日方工人,跨年夜加班加点,在6个小时内完成了布展工作。
我的日记里记录了农村生活这道风景线,那时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经常串门互相帮忙。农民的生活圈很小,大家彼此又都连着亲戚,有着浓厚的人情。我们徒步考察明长城时,当时农村依然是以粗粮为主,但给我们吃的差不多都是白面和大米。这样的细粮,农民过年过节才能吃到。
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蕴含着中华美学精神,历史悠久、意蕴丰沛。在当下,Z世代年轻人如何与中国画“对话”?本期报道关注年轻人如何以青春之“趣”解读画中之“意”,用新方式打开更广阔的画中世界。
红墙碧瓦,和玺彩画,560余岁的庆成宫以开阔胸怀拥抱万千气象,见证不息的文化脉动。3月28日,以“大美东方 文化交响”为主题的“何以东方美”文化传播项目在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之一的先农坛盛大启幕,并在庆成宫举办文化秀首站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一本大书,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这本大书,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上好社会这所大学校,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创作出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
1985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正式开馆。40年风雨兼程,中国现代文学馆现已成长为中国大地上一处醒目的文学坐标。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20年来,青春版《牡丹亭》花开不败。更喜人的是,如今,昆曲百花园“满园春色”,各院团佳作迭出,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观众群成为独特风景。600岁的“百戏之祖”昆曲,正在焕发青春光彩。
“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文化关键词,与我们有什么关联,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文化+”加出了哪些新业态、新机遇?让我们循着文化关键词,在故事里看变化、看发展。
在按捺不住的掌声中,吴隆煮接着通报了敌情:日军第36师团两个大队200余人、骑兵30余人,在板津大队长指挥下,正从西塘、左城两个方向扑来,离这里已经不远,企图给我三千破路大军背后插上一刀。能否守住龙珠寺,关系到整个交通破击战的成败,关系到破路大部队和人民群众的安危。话到这里,他严肃地盯着张家才连长强调:“你们是红1连,一定要在这里死死咬住敌人,决不能让鬼子通过龙珠寺。”
“白刃格斗英雄连”诞生于抗日烽火之初,获此殊荣时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5团3营8连。面对猖獗凶蛮的日本侵略军,8连指战员抱定决死之心,凭着钢枪上的刺刀一战成名,令日寇闻风丧胆,让同胞钦佩赞叹。在“白刃格斗英雄连”迎风舞动的战旗里,永远留下了一个令人血脉偾张的战斗故事。
作为本片的外方导演,讲述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对我而言意义特殊:上世纪50年代,我的母亲在北京度过童年。在拍摄过程中,我尝试以国际视角呈现北京中轴线蕴含的哲学思想、规划理念和文化价值,也跟随中轴线重新认识北京,对中国的平衡美学有了更深的体悟。
坐落在江苏苏州东太湖畔的苏州湾文化中心,大剧院、影院、博物馆、会展中心等场馆和功能融于一体。靠着“出圈”的高颜值和丰富的文化供给,这座文化新地标吸引越来越多人前来感受江南之美、开启文化之旅。
崔家集战斗,是八路军为配合新四军与国民党顽军黄桥决战而采取的重要作战行动。2连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以不可思议的短促突击,迅捷完成了拔点任务,为确保新四军最终赢得黄桥决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大战打响后,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作战室彻夜未眠,镇定指挥。黎明时分,部队捷报传来,日军正太交通线已陷于瘫痪。更让左权惊喜的不仅是战果,而是参战规模大大超出预料。由于事先对部队参战要求只设了最低限制,没有设最高限制,各大单位投入的兵力总数竟达到了105个团40余万人,是名副其实的“百团大战”!如果再加上饱受日寇蹂躏的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这次破路行动规模空前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