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宁夏西吉县走出23名中国作协会员、124名省级作协会员、 1600多个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解码我国首个“文学之乡”

人民日报记者 徐元锋    2025-09-08 16:30:30    《人民周刊》

编者按:宁夏西吉,黄土地上的璀璨明珠,拥有我国首个“文学之乡”美誉。它似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又像一座灵动的诗库,孕育出无数动人的篇章。

本期《人民周刊》带领读者走近这个拥有众多文学创作者的热土。在这片土地上,质朴的乡民以笔为犁,耕耘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索,让文学的芬芳在山川间悠悠飘荡。

 

2025年5月2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日报社、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实践:西海固文学现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杨恺摄

 

出宁夏西吉县城向东南,沿202省道行驶约20公里,一栋状如谷仓的圆形建筑坐落路边,“中国首个文学之乡”的红字招牌熠熠闪光,西吉文学馆到了。

徜徉近千平方米的展区,西吉历史文化、文学发展历程、文化培根铸魂、文学照亮生活等主题依次展开。通过这座简洁细腻、古朴沧桑的文学地标,西吉“文学之乡”的形象和内容丰满立体起来。你或许想不到,除了“文学之乡”,西吉县还是“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西芹之乡”。

曾经“苦甲天下”的地方经历山乡巨变,40多万人的西吉县,目前有1600余人从事文学创作,其中中国作协会员23人、宁夏作协会员124人,这里还有农民作家三四百人。西吉籍作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国家级奖项6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奖项近40次,已有60余人出版文集!

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对西吉“文学之乡”的授牌词说:耐得住寂寞,头顶纯净天空,就有诗句涌现在脑海;守得住清贫,脚踏厚重大地,就有情感激荡在心底。在这里,文学之花处处盛开,芬芳灿烂;在这里,文学是土地上生长的最好的庄稼。

放下锄头拿起笔,用勤劳的双手写下劳动的诗篇,“西吉文学现象”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文学之于当下乡村全面振兴意义几何?“文学之乡”如何发扬光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月亮山下葫芦河畔,倾听一个西部偏远县的文化强音……

从贫不薄文到蔚然成风:西海固文学什么味

2024年11月16日,“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举办,来自西吉的90后残疾作家马骏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我是吃文学‘百家饭’的人,这世间善美的种子播种成的粮食,让坐在轮椅上的孩子慢慢长大。”马骏声音微微颤抖,“这个孩子,愿用一生的时间去播种真善美,还有爱。”

马骏获得骏马奖,家乡的文学滋养了他,在他的散文集《青白石阶》里,不乏文友们提携帮衬的情节——看不到未来时,同为残疾人的西吉农民作家王雪怡鼓励他坚持;参加文学活动,同乡把他连同轮椅抬上会场台阶;去外地开会,细心帮他安顿好陪同家人的房间。马骏说,如这片土地般淳朴厚重,文学路上遇到的都是温暖的师友。

西吉县吉强镇杨河村木兰书院的大门口有一副对联:老林出硕木,深山育幽兰。记者走进这所乡间书院,不经意推开一扇门,被室内的高谈阔论感染了——皮肤黑红、衣着朴素的男男女女围桌而坐,笑着吵着,像在讨论合作社的分红,其实是场改稿会。

桌旁59岁的李成山来自吉强镇高同村,初中毕业后热爱过几年文学,后因生活所迫去打工放弃创作,没承想近30年后又以“农民”的名义提笔写诗。将台镇牟荣村的杨秀琴从小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读书,她也是中年后再写作,至今已有20多万字的作品。红耀乡53岁的邢云峰抱来了一摞打印的诗作,都是他打工间隙写的,“这些年写满了二三十个笔记本”。56岁的赵玲是个盲人,在县城开了家按摩店,平时听着文学作品背下来,再讲给身边的盲人听,店里还有个开办多年的读书角……

西吉县的写作者涵盖了“三百六十行”,有公职人员、教师、学生和自谋职业的人,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三四百个农民作家。木兰书院的创办人史静波表示,文艺创作需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西吉的写作者们就生活在生活里,本身就是群众,“草根”是一道独特风景。

 

2025年5月29日,由中国作协主办的“塬来如此好庄稼——西海固作家活动日”在北京举行。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杨恺摄

 

翻开《就恋这把土——西吉草根作家作品选集》,《村事》《糜子》《那只黑头羊》《陪娘铲苦苦菜》等篇章乡土气息扑面;《固原怀古》《须弥山》《萧关》《秦长城》等文章描写的人文地理独特,《黄河大秧歌》《六盘山上高峰》《神州大地颂党恩》等直抒胸臆。史静波说,西吉作家们习惯现实主义手法,厚重深沉的表达直击人心。

西吉地处西海固核心地区,这片曾经“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一度是荒蛮、贫困甚至苦难的代名词。但贫不薄文,这里文脉悠悠,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建构更急迫,尤其是后来的吊庄移民、脱贫攻坚等带来沧桑巨变,成为创作者们的文学素材宝藏。

新营乡庙儿岔村的王雪怡,19岁参加劳动时因事故残疾,被“囚禁”在轮椅上近40年。但他趴在炕桌上读写,“每一行文字都是一道沟谷,每一篇文章都如心的鸟巢”。2019年,在他去世百天后,弟弟来到坟前,把他刚出版的唯一著作《村事》一页页撕下来,烧给他祭奠。自幼患小儿麻痹症的吉强镇团结村“门板诗人”马建国,酷爱创作古体诗,苦于无处发表,曾把创作的诗歌贴满门板,拉到集市上展示。2024年11月底,记者来到马建国家,一间屋的墙壁上,整整齐齐贴满他的诗作……

从西吉走出来的宁夏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郭文斌告诉记者,西吉作家们的文学书写具有“神圣性”,他们在文字里吐露心声,把美好愿望寄托于文学,文学支撑他们从命运的泥坑里爬出来,成为他们的精神殿堂,他们甚至视文学为生命。

从“改心慌”到“有气场”:为何那么多人写作

曾经贫困的地方和苦难的人生不少,为何西吉人如此钟爱文学?

在西吉城边的一处公租房里,记者找到了单小花的家:陈设简朴却收拾整洁,房子不大却满是书香,墙上“文学点亮心灯”的条幅粲然有光。单小花的经历堪称传奇,在村里早早嫁人的她吃苦受累不说,还差点因为家庭变故和疾病而撒手人寰。同样是文学拯救了她,陪伴她孤身把四个孩子拉扯成材,还一直在赡养前夫的父母。单小花说:“文学从不嫌贫爱富,甚至是弱者的拐杖。”

同样从西吉走出来的宁夏作协副主席、固原市文联主席马金莲说,在西吉乃至西海固作家身上,文化“养心智、育情操”的作用具象化了,文学不但让人内心平静“改心慌”,还让人活得有滋有味有气场——“越是人生困顿暗淡,越需要文学照亮生活”。她说,西吉文学创作有鲜明的自发自觉,民间力量抱团推动蔚然成风。

春官送福是六盘山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流传于西吉县及周边农村,相传始于西周,是春节社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胥劲军正是传承人,他还是西吉县诗词楹联协会和北斗星诗社负责人。胥劲军认为,西吉地区自古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融通之地,还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社火、秦腔、讲古等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文学之乡’不是大风刮来的,文脉厚着呢”!

西吉县诗词楹联协会有160多人,北斗星诗社有120多人。学会和诗社有微信群,胥劲军每周都在群里布置“同题作文”,然后把作品整理成微刊;每周六还在群里辅导创作,已坚持了近10年——这样的民间创作平台,西吉县有十来个。木兰书院也有“文学杨河”的公众号和微信群,史静波说,大家在群里不计名利、敞开心扉,书院每次搞活动都是这个带水果、那个拿蔬菜,农民作家们像“回娘家”。

几乎每个西吉的写作者,都会深情说起《葫芦河》杂志的培养。《葫芦河》杂志的发起也是民间的,20世纪80年代由几个西吉文学青年自费办刊、印刷,后因故停刊。2007年,西吉县文联续办《葫芦河》。主编樊文举拿出一本即将付梓的《葫芦河》样刊,记者看到,一篇文章上布满密密麻麻的红笔改稿痕迹。樊文举说:“越是内刊小刊,办起来越费劲,这都改过两遍了。”

西吉县2020年11月脱贫,财政可谓捉襟见肘,但《葫芦河》杂志一年12万元的经费从来不缺,县文联所属的8个协会都有办公室。胥劲军指着墙上的照片说:“你看这些文化活动的合影,县委书记一般都在!”记者还听到个西吉县委书记“卖牛出书”的事。单小花《樱桃树下的思念》没钱出版,鼓足勇气找到时任县委书记白学贵,白书记打电话给养牛大户,商量着卖两头牛帮单小花出书。

西吉县文联原主席郭宁分析,“西吉文学现象”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代文学人铺路开拓的结果,郭文斌、马金莲等知名作家的示范作用也不可低估,“中国文学之乡”挂牌更有感召效应。但往深了想,偶然中有必然。郭宁说:“西海固百年沧桑的历史潜流,黄土高原的巨变鼓动,时代需要书写,人民需要诉说。”

 

参加“塬来如此好庄稼——西海固作家活动日”座谈的专家学者会后合影。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杨恺摄

 

从赋能乡村到以文化人:文学的价值有多大

获骏马奖的马骏出生时就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双手端不动饭碗,一生离不开轮椅。虽然备受生活摧残折磨,马骏的散文集《青白石阶》却没有哀怨控诉,他让创作给自己补偿,在文学世界里完成梦想。马骏说:“笔下生甘泉,鱼儿尚且活;笔下点苦水,何来鱼欢水?”

西吉盲人作家赵玲说:“我们的作品就是要关怀生命的疼痛,给人以鼓舞、力量、希望,如同阳光一样照进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郭文斌称赞家乡的作家们:扎根故土坚守田园,吟诵生命歌唱生活,不问功利谢绝世俗,把劳动变成审美,把岁月变成诗意。

以文学涵养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让西吉不断“出圈”。2024年8月,宁夏首个也是全国第25个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西吉。有人评价,近年来西吉人最自豪的事有两件:一是脱贫攻坚顺利完成,二是“文学之乡”落户家乡。

2019年春天,史静波辞职返乡,在故乡杨河村创办了木兰书院。书院占地面积40余亩,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三级文创基地,还是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丙级民宿。史静波说,要让文学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截至目前,先后有1200多名全国各地的作家走进木兰书院采风创作。书院还聘请了40多名当地的农民文学爱好者,经常开展文学研讨和改稿会,让区、市、县三级作协会员与农民文学爱好者结对子,辐射带动了36个村庄和300多名乡村写作者。

文学给杨河村带来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宝感受颇深。他说,过去杨河村穷就穷在文化上,村里有的小组连续六年没有高中毕业生,连个小组长都选不出来,今年却考出了本科生。木兰书院假期向村里的留守儿童开放,村里人能接触到省城的大专家、文化人,几年下来,村民打架骂仗的少了,连农网改造都变顺利了。他感叹:“建书院比给村民发钱都好。”

此次马骏获得骏马奖的消息,让天南地北的西吉人和五湖四海来建设西吉的人感到自豪,西吉人的朋友圈刷屏了,兴奋程度不亚于前阵子西吉人吃上了黄河水!

曾资助马骏开新书发布会的西吉商人马晓斌,同样是北斗星诗社的资助者。他说,马骏残缺身体背后的高贵灵魂感染了我,赞助文学事业,让我感受到自律和情怀,也是在修炼自己。

马骏的故事同样鼓舞了无数素未谋面的网友,有读者评价:他是个只能坐在轮椅上仰望世界的人,他坐得很低,但没有拉低世界的高度,反而让习惯了冷漠站立的我们弯下腰,用纯粹的善意面对他。

从跨界直播到助力发展:让“文学粮仓”更丰穰

写了10多年,参加过鲁迅文学院的创作培训班,如今单小花承认进入了创作瓶颈期。她说:“爬坡蜕变很难,倒不着急,先看书沉淀。”身边社会在变,“村里的小媳妇都会化妆了,哪怕打工也要美美的”;思想观念在变,“以前觉得要字如其人,文学虚构就像撒了谎,如今才懂得虚构能力的重要”。

樊文举道出了西吉作家的痛点:写表象事物、个人情感、怀旧作品多,写时代、历史、民族精神的少,一部分作家还不敢直面现实。“这既是驾驭文字功力不够,也是眼界不够宽阔、素养不够深厚。”樊文举说,“可以借助确立创作主题、文学培训、征文比赛、组织交流学习等方式,开阔基层作家的视野,转变其思维方式。”

即便如此,对大多数基层创作者来说,想成名成家也不太可能。史静波提醒来书院的农民作家:审视初心,为何写作?他说,与其陷入发表的焦虑和攀比,不如继续享受文学慰藉,同时润物无声影响身边人,就是为乡风文明、乡村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校园文学也是西吉文学的一道风景线,全县校园文学社有20多家,创办校刊20多份,成为西吉文学新人的“摇篮”。西吉中学的“月窗文学社”成立32年了,拥有社员200多人。“月窗”寓意为“让月光照进心灵的窗户”,辅导老师韩涛说,“月窗”不变的是乡土情怀,如今多起来的是科幻写作题材。

西吉文学的繁荣,得益于信息技术进步给乡村的便利,各种平台和群落成为大家的舞台和沙龙,“发表”不再局限于纸面。范文举说:“如果能将文学作品及时转化成影视、短视频、戏曲、短剧等,通过平台传播让创作者从中得实惠,让文学作品影响更多人,作家的创新创造活力会更大。”

木兰书院正在探索“文学+文旅+电商”,在最难赚钱的文学领域开新局,史静波想了不少办法,县里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龙王坝让他动心。记者来到龙王坝时,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正在“搭建”直播间,让农产品销售板块紧锣密鼓向线上转型。史静波和焦建鹏都认为,文学和电商的跨界合作能产生化学反应,比如在礼盒里放一首农民作家的诗歌,就会让西吉味道更浓郁。

对于全县而言,西吉正在进一步调研做好文化大文章。县里不断完善支持政策,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以文学馆为中心的“1+9”文艺创作阵地,挂牌成立基层文协40余家,让文学的涟漪波及全县。当下,隆隆的机器声正飘荡在杨河村上空,县里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改造、整体规划和设计,让这个西海固的小山村正激荡起追赶湖南益阳清溪村的梦想。

“文学是西吉最茁壮的庄稼,西吉也是中国文学宝贵的粮仓。”如何让这座“文学粮仓”更加丰穰?有专家建议,中国首个“文学之乡”不仅是个文化品牌,更是重要的发展资源,可以从文化强县的高度系统发力,让文学助力西吉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上一篇:在慢生活里感受古城韵味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