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展现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的英雄风采,向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致敬,本刊将陆续刊发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烽火战旗扬》。这部作品由罗援、叶征两位资深军事专家精心策划、领衔创作,叶征担任主笔,众多专家、文学爱好者参与。创意源于2015年9月3日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战旗方队,讲述每面战旗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彰显战旗蕴含的血性军魂,昭示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本期刊发第二十四、二十五篇文章。
荣誉战旗名称:黄崖洞勇士连
授旗时间:1941年11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八路军总部特务团3营8连
授旗领导机关:八路军总部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1937年2月建连,8月,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3营8连;1943年10月,为八路军第129师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特务团8连;1945年6月,为八路军第129师太行纵队第4支队警卫团8连;1945年8月,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7旅21团8连;1945年10月,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7旅21团8连;1948年5月,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7旅21团8连;1949年3月,为二野第3兵团11军31师93团8连;1951年,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1师93团8连;1954年4月,为华东军区第12军31师93团8连;1955年4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12军31师93团8连;1969年12月,为南京军区陆军第12军36师108团3营8连;1985年,为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摩步36师108团3营8连;2003年,第12集团军36师缩编为旅,108团主体改为12集团军工兵团,其3营(含8连)调归第31集团军92旅,为4营;现为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4营“黄崖洞勇士连”。
1941年初冬的太行山麓,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氛围里,寒风穿过无数岩石的缝隙,发出尖厉的啸叫声,卷起漫山黄叶。
在深山峭壁上的一座巨大岩洞前,很多八路军军人和工人模样的人急匆匆地进进出出,神色紧张,动作麻利,有的在搬运设备、掩埋机器;有的在修筑工事、准备战斗。
这个岩洞,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崖洞,号称晋东南的“地下长城”。
黄崖洞位于山西黎城北45公里处,为八路军在太行抗日根据地腹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年产50炮、“八一式”马步枪等武器弹药可以装备16个团,被视为八路军总部的“武器生命线”。
觊觎已久的日军终于要对黄崖洞下手了。自打一年前日军冈崎谦受大队在“扫荡”中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秘密后,原本几乎与世隔绝的黄崖洞就成了他们的心腹大患。
11月7日后半夜,睡梦中的8连连长钟建兴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唤醒,电话里传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紧张的声音,命令8连天亮前进入阵地,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保卫黄崖洞,击退来犯之敌。
钟建兴翻身下床,叫醒了指导员冯建书,全连紧急集合,迅速占领“断桥”和前后水窑山阵地,进入战前准备。8连的任务是坚守既设阵地,同时配合7连驻守南口,协助4连防卫跑马站和桃花寨方向。
黄崖洞地势隐蔽,三面悬崖,一面靠山,因8连阵地关系黄崖洞通道命脉,团长欧致富、政委郭林祥、参谋长郭倡江、营长钟玉山天亮前都先后来到了8连阵地,千叮万嘱,必须守住。
首长们让钟建兴、冯建书告诉全连,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副参谋长左权已经下了命令,决不能让日寇阴谋得逞,要把黄崖洞变成敌人的葬身之地。从首长们的眼神里,二人看到的是殊死一战的决绝。
对于此次日寇来袭,负责黄崖洞建设与防卫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早有防备,预先调来了129师工兵主任王耀南。
王耀南是个爆破大王,一来就让担负防御任务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搞了个攻山演习,根据发现的薄弱环节,设计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形成了以轻重机枪掩蔽部为骨干,以交通壕、岩体、障碍物、石碉、战壕为支撑的防御地域。兵工厂外围各个山口,都筑有两道防线、三道雷区。厂区内有秘密通道,关键时刻,厂区就可变成一个大雷区。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编有3个营8个步兵连,1300多人,是一支装备精良、能打硬仗的老部队。用团长欧致富的话说:“就怕敌人不来,来了就有他们好瞧的!”
8连是一支以红军为骨干组建的连队,官兵作风过硬,战斗力强,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奋勇杀敌的血液。面对复杂局面和严峻考验,连长钟建兴立于阵地前,对全连官兵动员说:“鬼子要来了,我们的任务是坚守‘断桥’通道,让鬼子越不过‘百梯栈’,保护兵工厂的核心地带,8连决不能辜负上级的信任和重托!”
“誓死保卫黄崖洞!”战士们举起手中的钢枪,振臂呐喊,山鸣谷应。
支部书记、指导员冯建书接着强调:“保卫黄崖洞,左权副参谋长要求我们猛中求稳,以静制动,以守为攻,暗火力点不要过早暴露,要像‘咬皮筋’一样,让敌人攻不进来。一旦进来就跑不出去,‘瓮中捉鳖’,合力围歼。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关键时刻,8连好男儿们个个壮志凌云。
副连长彭志海是个老红军,看着战士们纷纷递交的决心书和入党申请书,心情十分畅快,信心十足。
8连防守的“断桥”阵地,位于两座山峰之间,由一座吊桥连接,是正面进到黄崖洞腹地的唯一通道。控制了“断桥”,就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被称作枪杆子、笔杆子“双杆子”都硬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曾在苏联留学,心细如麻,极有预见,意识到“断桥”易守难攻,是敌必攻我必守的要地,便着力加强了防御设施,为8连组织防御奠定了坚实基础。
11月10日,日军第36师团222联队、独立第4混成旅团及第9混成旅团所属3个装备精良的混成步兵大队,共5000余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杀气腾腾进到黄崖洞南口山门处。
见大山巍峨,路悬一线,日寇暂停脚步,策划进攻。四野安静,疾风劲吹,一场暴风雨即将向8连袭来。
当天下午,日军开始零星炮击,在黄崖洞南口以炮“扫雷”。
第二天凌晨2时,按捺不住的日军先头部队开始行动,企图利用夜色偷袭,但被我方布设的连环雷炸了回去。
接着,他们又赶羊“蹚雷”,300多步兵、100多骑兵紧随其后,展开强攻。不料却又被从天而降的滚雷、脚下的“大踏雷”炸得哭爹喊娘。
气急败坏的日军再用大炮报复,轰击我军阵地。我方居高临下,以2门迫击炮连发12发炮弹,打哑了敌炮,还炸死了几十个日军。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日军恼羞成怒,在大炮、机枪掩护下,趁着烟雾弥漫,饿狼般向我“百梯栈”和“断桥”方向袭来。
“百梯栈”是黄崖洞军工人员为了运输动力锅炉,在水潭东侧峭壁上凿出来的栈道,有一步宽、120级石阶长。栈道分上下两段,拾级而上,中间悬空绝崖处,用10余米长的吊桥连接起来。
8连早已依令拽起了吊桥,将这条险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断桥”。
冲上来的日军,见吊桥没了踪影,眼前又是断崖深谷,大眼瞪小眼,前进不得,退回去又不甘心,于是交头接耳嘀咕了一会儿,竟然下到沟底,想从另一端10余米高的绝壁处爬上来。
带领8连3班守在“断桥”桥头工事里的副连长彭志海,最先发现了敌人的企图,然后使劲向断崖顶上的连长钟建兴挥手报警。
钟建兴也看明白了敌人的用意,与8连战士一起紧紧盯着敌人的一举一动。
等到最后一个敌人下到沟底后,钟建兴突然一声高喊:“打!”顿时滚雷飞流而下,手榴弹怒掷到底,地雷遍地开花,血肉上下横飞。整条沟里爆炸起伏,枪声脆裂,谷底的泉水都沸腾起来。
成百的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无遮无拦,鬼哭狼嚎。
还活着的敌人疯狂至极、冥顽不化,在敌方军官督使下,利用死角、扶着沟壁,用死尸垫脚向上爬。尸体不够,又拖来重伤员垫在上面,然后踩着“尸梯”搭起了“人梯”。
看到敌人如此丧心病狂、没有人性,8连战士怒火中烧、咬牙切齿,又从断崖上一口气滚下十几颗大雷。巨大的爆炸声在沟里回荡,浓密的硝烟散去后,敌人的“人梯”“尸梯”都不见了踪影。
恼羞成怒的日军连连换招,前进不得,歇斯底里地使用了毒气弹。
前出到3营指挥的团长欧致富刚登上8连阵地,就见炮弹落地不炸,还冒出了刺鼻的黄烟,马上大喊:“不好,是毒气,快防护!”
3营营长钟玉山、8连连长钟建兴和8连战士们立即采取防护措施,躲过了一劫,欧致富却中毒晕倒了。
“畜生!”看到团长中毒,8连战士怒不可遏,嚷着要主动出击,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沉着应战!”指导员冯建书制止了战士们的冲动,组织人员抢救团长。
团长醒来后,见8连官兵仗打得有板有眼,十分欣慰,并嘱咐他们提高警惕,防止日军再耍花招。
傍晚5时,日军一伙步兵在炮火掩护下,个个攥着一条套马绳向南口山垭涌来。只见他们套上一个尸体,不管头脚,拖上猫腰就跑,个别没死的,被拖得一路挣扎,挥胳膊蹬腿乱扑腾。
8连战士站在崖上阵地,看得好气又好笑,瞅准时机,一起把滚雷、手榴弹抛向崖底,将拖尸的日军又炸倒了一大片。
日军进攻连连失败,夜幕来临,不得不偃旗息鼓,另想他辙。
深夜,欧致富打电话给指导员冯建书,转达了左权副参谋长对南口、“断桥”指战员的表扬,特别提出8连打得勇猛顽强,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8连指战员备受鼓舞,心情振奋。
11月12日,南口、“断桥”方面竟悄无声息。原来,日军见地形实在不利,准备调整攻击方向。
观察发现,南口左侧的跑马站、桃花寨日军行动频繁。欧致富分析,日军可能要打这里的主意,立即做了相应调整。
果然,11月13日拂晓,日军集中了10余门火炮,向着桃花寨、跑马站1461高地和高地后边大断崖4连工事开始猛烈炮击,企图通过跑马站山下的沟壑,绕道进攻兵工厂所在的水窑山。
欧致富以变应变,在南口右侧留下少数部队守备,每个重要工事只留两人,其余人员集中起来,支援以跑马站为重点的防御阵地。
日军果然一头钻进跑马站山下的沟里,多路攻击前进,恨不得一下子占领黄崖洞洞口,结果却进入沟里雷区,踩响了好多地雷。
为减少伤亡,敌方又改成一路纵队进攻,被埋伏在右侧崖上的8连和埋伏在左侧高地的4连两翼夹击,8连击头,4连断尾,打得日军如瓮中之鳖,躲不开又逃不掉。
整整一个下午,突进沟里的200多日军,离他们梦寐以求的水窑山洞口还有一段距离,就被悉数歼灭。
吃了八路军侧射火力亏的日军,11月14日改攻桃花寨西山及1568高地,企图消除侧翼火力威胁,再进攻水窑洞口。结果在特务团全力压制下,草草收兵。
日军连续进攻了4天,打得天昏地暗,伤亡近千,才突破了几百米,气急败坏,赌注越下越大。
11月15日一早,日军进入最后疯狂阶段,加强了兵力、火力,使出了更狠的招数,采取分进合击策略,对我方各个阵地同时发起三路猛攻。
一路在北面从桃花寨的四沟顶南压向水窑,并从背后打通南口;一路在南面强攻南口,企图越过“断桥”金盏坪攻击水窑;一路从南口左侧搭人梯爬断崖,沿山棱直取水窑我方核心阵地。
此时,8连守卫南口“断桥”的还有12人,全部为共产党员。在左脸负伤、被打掉4颗牙齿的彭志海副连长带领下,凭借天险,在冰天雪地里与敌血战三昼夜,打退了敌人10余次进攻,有力牵制了进攻涧西口、水窑口之敌。
当敌人又上来时,头部、脖子、腿部已4处受伤的战士刘发容,拖着断腿不停地还击、投手榴弹,将攀崖的敌人全部挡了回去,“断桥”已经成了日军始终不能逾越的噩梦。
连长钟建兴带领8连部分官兵守卫在水窑口阵地上,扼守中心区工事。几个人把住一个掩体,弹若飞蝗,炮似连珠,战斗十分激烈。
在不绝于耳的爆炸声中,他们雪里爬、泥里滚,抓到机枪打机枪,抓到手榴弹投手榴弹,硬是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山石上血迹斑斑,阵地前敌尸累累。
久攻不下的敌人,仍没有罢休之势,越来越疯狂。激战中,钟建兴负了伤,仍坚持指挥,战士温德胜等壮烈牺牲。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死也不让敌人从身上踏过去。
坚守在水窑口八号地堡的8连指导员冯建书,带领3班班长王振喜等11名幸存战士,利用地堡作掩护,与三面进攻之敌展开了激战。
随着冯建书一声呐喊,手榴弹、滚雷三面开花,又一次把敌人的进攻打退了,在我前沿阵地上撂下了200多具尸体。
遭受重创的日军暴跳如雷,孤注一掷,动用了刚刚发明的火焰喷射器。夜幕降临后,几个火焰喷射器手在密集火力掩护下,潜到了八号地堡附近,向我方狂喷烈焰。整个阵地顿时化为火海,火光冲腾,硝烟弥漫。
8连战士猝不及防,每个人都被火舌包裹了起来。就在被烈焰吞噬前的一刹那,指导员冯建书、3班班长王振喜带领战士韩立合、李小苟、中云祥、刘玉喜、吴成、刘发启、李如坤等跃出工事,强忍剧痛,齐声怒吼,如12道闪电,冲向了敌群。
他们不停地射击、投弹,直至化作漫天金星,直冲九霄。战后清点,12位勇士依托阵地共毙敌70余人。
接下来两天,厂区已完成了坚壁清野,警卫团奉命将日寇步步引入厂区内部。8连官兵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与特务团兄弟连队密切配合,让进入的日军所谓“钢铁大队”处处挨炸,四面遭打,损兵折将,伤亡巨大,不得不于11月19日撤出山外,狼狈回窜。
日军在逃回黎城老巢途中,又被我特务团官兵勇猛追击,被129师机动部队突袭围歼,丢盔卸甲,尸横遍野,可谓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黄崖洞保卫战,是1941年以来反“扫荡”中最成功的模范防御战例。8连和特务团指战员抗击了六倍于己的日军八昼夜的疯狂进攻,取得了歼敌1000余人的辉煌战果。而我方仅伤亡166人,以6:1的战绩,“开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
黄崖洞兵工厂,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自力更生的军工奇迹;黄崖洞保卫战,又创造了八路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战斗奇迹。
战后,八路军总部授予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保卫黄崖洞英雄团”荣誉称号,授予总部特务团3营8连“黄崖洞勇士连”荣誉称号,授予3营8连12人“黄崖洞保卫战十二勇士”荣誉称号。
如今,黎城黄崖洞已经开辟为著名的风景区和红色教育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黄崖洞兵工厂共造枪9758支,修枪万余支,生产掷弹筒2500门,修炮约千门,生产各类炮弹24万发、手榴弹58万余枚,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每当人们走近当年险峻的8连阵地时,眼前便不禁浮现出十二勇士保卫黄崖洞的英勇情景。
可喜的是,“黄崖洞勇士连”后继有人。清晨里,某部演兵场里传出了年轻战士的嘹亮歌声:“英雄的连史牢牢记在心中,黄崖洞我们守如泰山,水窑口我们敢争头功……骄傲吧,勇士连的官兵,自豪吧,勇士连的官兵,五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当先锋!”
这正是:黄崖洞下有黄崖,抗战开出胜利花。勇士英魂千古在,后人喜看满天霞。
(执笔人为叶征、樊玉莲)
(《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