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越黄河入陕西:长城与村落

董耀会    2025-09-08 15:58:56    《人民周刊》

编者按:1984年,董耀会和同伴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之旅。此后,他一直致力于长城历史文化研究、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如今,已成为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中国长城学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长,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本刊开设“‘长城之子’话长城”专栏,记录他与长城相依相伴的人生。

 

说到沿太行山南下的长城,过去很多人并不了解。当年,我们结束了娘子关长城的考察,顺着太行山向南,继续考察昔阳、和顺、左权三处与河北交界的长城。太行山脉是华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西面是山西,东面是河北。我国的地理分为三个阶梯,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一线为第三阶梯,海拔多在500至1000米,修建有长城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都属于第三阶梯。明长城的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真保镇、山西镇等都修建在这个地带。

太行山脉南至河南黄河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娘子关以南太行山上的长城,已经没有连贯的墙体,多是利用山险,在可通东西的峡口筑有一些军事防御设施。所以,我们也挑选了考察昔阳、和顺、左权三个县的长城。考察完太行山的长城,我们返回河曲,过黄河进入府谷,开始考察陕西境内的长城。下面是过黄河进入陕西五天的日记。

 

图为陕西境内长城遗址。(董耀会供图)

 

1985年5月15日 星期三

今日仍下着小雨。早6点的车到三岔,倒上9点多的车转抵府谷。到府谷县已经快12点,政府办樊秘书值班,很热情。安排在干部招待所食宿,中午吃包子。德玉起来后自己去了文化局,拿来一张小报,县文保所康厚编写得较简单。

1985年5月16日 星期四

10点开座谈会,参加的有县委书记王来,还有广播站、政协、地方志等单位的一些人。大家都到齐了,康厚介绍了我们。谈到破坏长城,他说:“文化部、文物局、公安部等人来调查长城保护,我们下去正碰上老乡们在挖长城砖。看见我们来挖得更起劲了,倒像是我们来检查他们的干劲。我们制止了,他们挺听话,不挖了。可以肯定的是,等我们走了再挖。”康厚继续说:“现存的一些好的段没拆,是塌下来把俩人砸死了。这下乱了,都说是有神仙保佑着,不能拆了。”

在麻镇原有两个楼,北楼有匾“边陲”,所以当地老乡把麻镇叫“边上”。河曲隔黄河相望有墙头村,很多人的房子就盖在边上,边墙就是家院的后墙。转角楼,现在还比较完整,据老人说墩台上原来还有楼。

1985年5月17日 星期五

步行出发,晚上住新庙,房东姓郝。整天都在雨中,进村前雨竟停了。长城由山西省河曲县向西过黄河,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境,由此始为明长城九镇的榆林镇所辖。过黄河后,于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朱里台村始有夯土城墙及墩台。由朱里台向西过黄甫川河抵麻镇。

由河曲县南园渡口,过黄河抵西岸有内蒙古小占村。这一带地势较低,并有一道小川,由小占村直通麻镇。过小占村向西山势陡起,黄河西岸长城的第一座墩台,建在临崖的山顶上。此墩圆形,高约6米,全部夯土结构。

1985年5月18日 星期六

住麻镇乡政府,党委副书记孙文慧接待,他也是文学爱好者。麻镇原来叫“麻地沟”,1940年设君子镇,镇公所设在麻地沟,此后麻地沟逐渐被称为麻镇。

长城从圆墩起夯土城墙向西而去,跨越一条大沟后上一山梁。这段墙圮存各半。梁上夯土城墙保存较好,高2至4米,梁顶上有一座夯土墩台亦较好。此墩南侧有一座条石砌筑的敌楼。楼北、西两侧墙已圮毁,南、东两侧墙尚好。南墙有一石券拱门,由此门登梯道可至楼顶。

过墩台后夯土城墙从山梁上下坡。坡上的城墙多存高1至2米,仅个别地方高约4米。这段墙止于一崖,继续向西,循山而下,至黄甫河岸均无墙迹,仅有一座原砖砌敌楼遗址,今已成堆状。河东另有一座夯土墩台较好。黄甫河除汛期水量较大外,平时深不没足、宽不及丈,河床则十分开阔。现在河床上已无任何防御建筑残迹。

黄甫川堡在河下游,西北据山,东南临川,距边墙10余千米。今堡城已毁,仅有一较好的砖券拱城门洞,城门上新建有一排房子。黄甫川堡西山顶上有一座较大的夯土墩台,此台里侧有一不大的夯土小围城,有东便门一个。夯土围城和门皆存。

过黄甫河后,城墙到麻镇村北,存有墩台及很少的墙址。出麻镇向西蜿蜒至杨家峁村段,自然保存多较好。除几处沟壑处被雨水冲毁外,城墙高3至4米,较好的地方高6米。墙间的夯土墩台亦较好,城墙里侧还有3座墩台各居制高点上。

1985年5月19日 星期日

麻镇步行至引正通村,要过一条河,因这两日下雨,河水很急。脱鞋试了几次,均未找到最佳过河点。顺水往下走,从一处水面较宽的地方过去,水深处仅没膝。引正通村地势很高,在山梁上,是个连府谷县地图、地形图上均未标注的小村。书记姓温,住在全村的最高处。

喊几声又敲门,隔一会儿出来一个老太太,很瘦。我说找温书记,她说走了。我问是不是去下地了,她说:“上包头去了。”再问,还有没有别的干部?她听不懂,带我到一中年主妇家。我问起扒长城砸死人的事,女人说死的叫温老虎,是刚才那位老太太的大儿子。

温老虎死时,刚娶了媳妇,没孩子,后来媳妇又嫁了人。另一个人叫张感小,死时18岁,他们拆的那墩现在只存夯土了,四周散着不少灰砖的碎块。回到温老太太家,这一带的农村炕上不铺东西,砌炕面的全是从长城上拆的方墁砖,年长日久磨得油光铮亮。让我上炕时,才展开一张毡子。老太太谈起扒长城砸死的儿子,已经不怎么伤心了,事情是1968年2月发生的。

晚上住村支书温守林家。他说死了人后,附近的村庄很长一段时间不敢扒长城了,说有神仙保佑,可后来还是又开扒了。问现在还有扒拆长城的吗,温守林说:“现在政府不让扒了,我们都知道。”接着又笑了笑说:“都扒没了,让扒也没砖扒了。”陕西榆林地区破坏长城的事,1979年是被中央点过名的。

同温家老太太谈话时,地上有两个小孩,大的3岁,小的不足1岁,是温老虎弟弟的小孩,孩子坐在地上玩土,这里的孩子几乎都没有买过一件玩具。引正通村,16户,65人,人均收入三四十元。不算粮食,摊派额每人7元,给不起不好收,都是收粮食,然后队里卖给粮站。村里人都打算挖土龙骨,这一带少,但也有挖的。有时一天挖个两三斤,也有多挣的,多的一天也能挣几十块钱。

地里都是做活的,刚下过雨,正种谷,这雨下透了。打听路极方便,很多妇女在撒肥,看了一下全是家常肥拌好的。他们弄得很细,用一根绳栓个筐挎在脖子上,用手捧着往地里撒,这里的肥太缺了。

 

(《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上一篇:在慢生活里感受古城韵味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