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泥土深处绽放文学之花

宁夏日报记者 张涛 / 人民日报记者 秦瑞杰    2025-09-08 16:27:42    《人民周刊》

五月的西海固,群山披绿,山花如星。诗人曹兵的家里,传出书声琅琅。

“一天仿佛一瞬/蚂蚁并没有在原地打转/菜园里,辣椒,白菜,黄瓜都有向上之心/风从原路吹来,一个人/有了旧痕迹。”

夏风轻拂过彭阳县交岔乡关口村曹兵家的大树,树叶的窸窣声与诗歌的吟诵声应和——一场山间的诗歌集会正悄然进行。来访者席地而坐,听曹兵诵读自己的诗句。这些扎根于泥土的词语,在宁静的山谷中萦绕。

2025年5月,记者随着“新时代西海固文学现象”调研活动深入宁夏大地,和作家学者一起踏访闽宁镇史馆、生态移民博物馆,更走入农家院落,与那些在田野与书桌间穿梭的农民作者促膝长谈。

 

2025年5月11日,调研组成员来到宁夏彭阳县,与“农民诗人”曹兵在他的院子中畅谈诗歌。(宁夏文联供图)
 

曹兵家坐落在一个狭长的黄土坳,家中,小小的房间是书房,亦是卧室。书架、案头甚至床边的凳子上,皆堆满了书册。这位半生辗转于搬砖、开压路机、摆地摊等活计之间的农民,始终紧握笔杆,在生活的缝隙里耕耘诗行。

至今,他的百余首诗作发表于《诗刊》《星星》等名刊,诗集《我在田野等风吹过》静静诉说着一个劳动者对大地与语言的期待。

生活在大山里,曹兵并不孤独,西海固大地上,无数身影如他一般,在白日辛劳的间隙,以文字精心浇灌精神家园。

面对西海固基层作家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宁夏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琳琳对此深有感触,“西海固文学坚守本心,行走在六盘大地,用劳动者的脚步和视角丈量土地,挖掘生活的甘甜,表达他们最赤诚的生命感悟”。

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文学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全县1600余人从事文学创作,其中,中国作协会员20余人。西吉籍作家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国家级奖项6次,获得人民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全国性文学奖项近40次,已有60余人出版文集。

女作家单小花正是其中坚韧的一株。她的散文《洋芋,洋芋》借西海固最寻常也最深刻的物产马铃薯,折射出乡土在时代洪流中的脉动与新生,不久前荣获“东丽杯”孙犁散文奖。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这样评价她的作品:“如大地上一株顽强的小花,以不屈意志冲破所有困阻,绽放光芒——既是文学的胜利,更是生命的胜利。”

在西吉木兰书院,基层作家、农民作家代表轮番登上讲台。

 

2025年5月12日,在宁夏西吉木兰书院,马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悟。(宁夏文联供图)

 

作家马金莲感慨:“文学之路漫长艰辛,但我不孤独。”她的身后,是散落于西海固各行各业、执着笔耕的庞大群体。据统计,西海固作家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3000多万字,正式出版著作100多部,堪称新时代大众文艺实践的生动样本。

从《诗经》的田园回响到当代的山乡巨变,文学始终与土地血脉相连。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宏阔图景下,西海固文学以其独特的精神根系和旺盛的生命力,正成为激活乡土文化基因、凝聚人心、赋能乡村发展的无形“金钥匙”。

在采访中,我们遇到了作家马骏。

年轻的他因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被长期困在轮椅上,“那时心里堵着千言万语,却找不到出口”,他在访谈本上缓慢写道。某个辗转难眠的深夜,史铁生《我与地坛》中“轮椅”二字如闪电劈开黑暗。“铁生先生告诉我,被禁锢的身体里可以住着自由的灵魂。”

逼仄的房间从此亮起不灭的灯。全身肌肉无力的他写作时需用皮绳将右手捆在炕沿,写几行便要喘息片刻。“我全身没有力气,开笔盖都要用牙齿来帮忙,加之脊椎严重侧弯,多半日子都是躺在炕头书写作品的。《青白石阶》是我花了三年的夜晚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马骏说。

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细节,最终化作沉静的情感:“愿意用一生时间去播种真、善、美,还有爱。”

后来,马骏以散文集《青白石阶》获得骏马奖,而且成为那届骏马奖中最年轻的获奖者。“我感觉,心中有梦想,脚下就有土地。那些身处平凡的人,有着太多太多写不尽的故事,我正好又身处基层,这是我珍贵的创作契机。接近平凡的生活,在平凡里寻找生命的坚韧与精神的辽阔。”马骏说。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所指出的:“西海固文学现象,是提高与普及同行、物质与精神文明共振的典范。它不仅是西海固的、宁夏的,更是新时代的——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它提供了极具参照意义的样本。”

长在西海固,却又重塑西海固。那些从泥土深处萌发、迎着山风生长的文字,正以其质朴而坚韧的力量,默默重塑着这片曾被视为“苦甲天下”的土地的灵魂图景。

 

(《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上一篇:在慢生活里感受古城韵味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